收藏 分享(赏)

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_李君.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28784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_李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_李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_李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报2023年第31卷第2期2023Vol.31No.2107近年来,得益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非遗技艺传承成效显著,从抢救性保护、表演式传播到生产实践转化和生活体验传承,如今步入“保护传承创新”的新阶段。随着科技融入产业升级的各个方面,如何将科技手段应用于非遗文化保护,高质量、有机地融入技艺传承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缺少理论研究,但实践案例较为丰富,因此,将实践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系统地研究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模式和路径,对于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运用科技之“术”,优化非遗技艺传承之“业”,从而探寻具有“可持

2、续性的社会发展贡献”的“道”,打破传统乡村传播非遗技艺中时间、空间的限制,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力量。一、问题的提出科技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累积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认知体系与根据对于自然科学原理的掌握和应用累积的生产实践经验,它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非遗技艺是我国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分类中十大门类之一,其特点是依托人的行为而存在,以手工艺的方式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而得以传播和延续,并以产出地区代表性的工艺品、食品作为成果体现。这种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的核心是劳动经验与人文精神。本文关注的是高新技术对非遗技

3、艺传承与创新的作用。关于科技与非遗技艺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的研究观点相对一致,即认为科技作为新兴生产力是有助于非遗技艺的传承的。樊传果认为,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推动了“人物技术”的智能交互,物品正在取代人成为传播的主体,在物联网环境下可以直接发出消息,而智能设备也是新的交流对象。所以,想要大幅度提高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播效果,必须积极运用计算机识别、人机交互、仿真场景搭建等人工智能技术,使传播主体数字化、传播对象关联化、传播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李君(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内涵式发展,非遗

4、技艺是重要的抓手之一,传承技艺也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解决乡村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作为当今劳动智慧的结晶,对传统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与前瞻性影响。文章在分析科技与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融合优势的基础上,分析科技的种类、主要功能、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直接与间接的具体方式路径及要素,认为要高质量实现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就必须接纳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保障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的效率与实际效果,完善激励机制以推进产学研应用中的成果转化,丰富科技应用场景并挖掘科技赋能非遗传承更多的可能性,将科技赋能意识融入非遗人才培养并推进内涵式发展,以此推动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在乡村振

5、兴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词科技赋能;非遗技艺;技艺传承;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TP18;J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21(2023)02-107-062023-01-19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2022KY1064)。李君(1994),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非遗技艺、职业教育研究。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 108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李君内容活态化和传播渠道多元化1。梁一帆认为,当前非遗制作技艺已经初具品牌意识,但是在形象推广

6、方面缺乏互联网思维,无法将非遗资源与外部资源交叉融合并进行合作开发。很多好的非遗项目和产品存在缺乏时代性、无法融入现代生活等问题,未来需要更加重视创新意识的体现2。唐汉认为,随着科技与传播理念的不断革新,非遗文化在元宇宙视域下的保护与传承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当今的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我们要巩固非遗文化的传统根基,更要利用新兴科技优势,拓展创新思维与创新传承路径,加强非遗文化与人的感知联系,重构在传播载体上的交互体验模式,并形成多角度、多元化跨界传播的共赢生态系统,以人本思维来引导未来非遗文化发展,进而实现其服务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宗旨3。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定位和特点来看,非遗技艺是一

7、个技术与人文集成的综合组合,在科技辅助非遗技艺传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技术辅助技艺的完成度,人文方面的内核传承、精神创造则是更深层次的需要被关注的地方。科技与非遗技艺的关系应是手段工具与应用对象之间的关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认为应借助各种举措对非遗进行传承和保护,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体现出鼓励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非遗保护质量,如“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广泛发动社会记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加强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共享,进

8、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加强档案和记录成果的社会利用”,即运用科技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即运用科技促进非遗技艺的广泛传播。现有研究阐述特定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在具体非遗技艺传承中的执行路径,使人们充分了解了新兴科技的基本功能及其在非遗技艺传承中的影响,为研究新兴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大多研究对于具体技术在非遗技艺传承中的工作措施阐述得较多,在科技种类选择方面的分析却不多,对于如何关联二者之间的“提出需求回应需求”分析得不够透彻,缺乏 指导性。二、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9、一)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优势科技已经逐渐融入非遗产业,转化出的强大生产力与提质增效的优势有目共睹,科技赋能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十分明显。1 降低非遗技艺传承成本一是技术升级及硬件设备的普及有助于降低非遗技艺的记录成本。早期的非遗资料记录是由文化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专人拍摄记录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片段,以视频与图片为主,在记录非遗技艺的时候只能留存典型操作步骤与部分作品的制作过程。虽然专业团队的组织记录使得图像影音质量得到了保障,但是由于时效性及覆盖的样本小,难以留存所有非遗技艺中的“独门绝技”“冷门绝学”,导致部分技艺传承遗憾终止。如今,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与配套应用用户规模的扩大,

10、在非遗技艺数据采集阶段,形成了多主体、多视角的特点。其中,多主体是指当前的非遗技艺记录者不局限于各级文化部门组织的专业拍摄,如非遗传承人及其团队也自发记录非遗技艺的操作细节过程、作品创作步骤,并在新媒体平台发布;多视角是指除了记录者的记录角度,不少视频是从技艺制作者第一视角的角度拍摄记录技艺执行的全过程,观看者身临其境感受技艺制作细节,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更好从“师父”“匠人”等有经验的制作者的角度学习制作手法。二是智能设备及新媒体应用平台扩大非遗技艺的传播面。快手平台于2019年3月正式发布“非遗带头人计划”,当时的首份快手平台非遗数据报告提到,截至信息发布当日平台累计出现1164万条非遗相关

11、的视频内容,共获得250亿播放量和5亿点赞量;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有989项已在平台有所涉及,占比达72%。到2022年,随着平台业务的中心侧重、技术提升和用户行为习惯的转移,平台已由以短视频形式为主转变为以直播形式为主,2022年全年快手平台有超2000场非遗品类的直播,学报2023年第31卷第2期2023Vol.31No.2109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覆盖率已达到97.9。抖音平台发布的 2022抖音数据报告 显示,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其中,濒危非遗项目(指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2、 中带有“濒危”标识描述的项目)视频播放量相较上年同比增长60%。三是数据资源库成果压缩了非遗技艺的学习成本。大数据、资源库的应用打破了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空间、时间限制。精简流程环节,使文化学习、技能练习可以在线上完成。资源库的主要作用是留存非遗技艺相关资料,以“中国工艺美术非遗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为例,该资源库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其他19所职业院校共同建设,依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87位行业领军人物,收集整理了41项民间(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作了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混合媒体等在内的7种媒体类型的素材13,775条,构建

13、了专业、方向、课程、项目、积件、素材6个资源层级,完成了16门核心课程的在线对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在学习过程中,技艺学习者运用资源库资源,阅读浏览田野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运用大数据比对同一技艺在不同乡镇的异同、不同时期的变迁,增加非遗技艺人文素养部分学习的广度。同时,在非遗技艺传承中的技艺练习阶段,技艺学习者通过反复观看非遗传承人的操作视频,重点攻克技艺中关键步骤的重难点,有利于提高其技艺掌握效率。传统技艺传承中技术的传授通常是家传的耳濡目染和师徒传承的“传帮带”,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资源库的存在增加了非遗技艺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而大数据可根据技艺学习者的兴趣度、需求相关度、资源

14、可拓展度的需求动态调度学习资源,实现资源聚集分类、难易设计、技艺习得量化分析、测评学习成效,压缩非遗技艺学习的人力、物力成本。2 提高非遗技艺转化效益一是非遗技艺的新媒体传播带动了非遗产品的交易。非遗产品在各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2抖音数据报告 显示,非遗产品的购买者呈现全年龄覆盖及年轻化增长的特点,虽然该特点与网络用户的年龄普遍偏年轻有关,但也验证了非遗技艺历久弥新的旺盛生命力及“国潮”文化兴起的文化自信风潮。数据来源:2022抖音数据报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 “十 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指出,要“以非遗工坊建设为抓手,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15、并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非遗工坊建设和运行机制,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和覆盖人群,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在于产业,非遗技艺的产业转化有助于实现非遗技艺传承的生活化,将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设计进行商品化的价值转化,实现生产性转化的非遗技艺可以吸纳村民就业、发展特色经济、带动地区创收,最终传承创新非遗技艺、坚定文化自信建立、助力乡村振兴。二是科技辅助非遗技艺技术升级以提高生产效率。阳光下的牧场 是由蜀菁馆创始人钟明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德芝在2022年10月完成的一幅“AI新锦绣”。该技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先将客户需求图像处理绘制成设计稿,再运算

16、出织造数据并由机器完成蜀锦步骤,最后由绣工在蜀锦上完成织绣部分。人工智能绘图通过输入指定的元素关键词约定画面风格,稍加后期的人工修饰,可以运算出一幅符合客户需求的设计稿,极大缩短了沟通成本。同时设计稿转化为机械程序数据免去了织锦熟练工的人工拆解与运算,大大缩短了工期。图 1抖音平台不同年龄段用户购买非遗产品成交额 同比增幅110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李君(二)科技赋能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运行机理1 科技的种类和功能近年来的新兴科技,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等,均有其特定的技术优势和功能价值(见表1),在非遗技艺传承领域得到了充分应用。表 1典型的几种新兴科技科技名称技术优势和功能价值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是指对难以进行人工分类、体量巨大、品类庞杂、内容真实、低价值密度的资料进行信息处理,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储存、虚拟化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挖掘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习、模仿人类行为的学科。依据计算机前期学习数据库中的资料,并运用逻辑判断运算出在一个类似场景下以人类思维相似的方式做出的反应决策物联网物联网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定位系统等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