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空间生产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以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为例_陈帅.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2885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间生产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以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为例_陈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空间生产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以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为例_陈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空间生产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以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为例_陈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空间生产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开发研究以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为例陈帅(北方民族大学 学报编辑部,宁夏 银川 750021)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同的教育形态,是新时代我国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教育更应注重教育的总体性和协调性,突破因教育空间的局限所呈现的封闭式教育形态及单一视角的研究范式,开发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资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是推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借鉴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整合、空间虚拟、空间网络等方面,探析在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构建中教育资源开发的方法路径,以推动旅游资源向教育资源的

2、创造性转化。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空间生产;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中图分类号:D633;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3)02-0069-06DOI:10.20076/ki.64-1065/G4.2023.02.008收稿日期:2022-12-28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流域、道路、家园:黄河几字弯地区协同发展的三重维度研究”(2021MYB03)作者简介:陈帅(1983),男,辽宁阜新人,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物质文化与区域变迁研究。引用格式:陈帅.空间生产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开发研究以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为例

3、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一、问题的提出如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社会教育属性,找到一条有形有感有效的实践路径,是新时代旅游与教育相融合,注入新内涵、发展新业态的重要任务。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1。教育资源的开发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张利国认为,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深化协同育人新思维,强化育人资源整合和课程建设2。学界逐渐意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属于新的教育形态,周智生等提出,应从多学科的视角对如何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4、识教育、教育开展的讲授内容及方式方法等问题展开分析3。因此,应该注意到社会教育这一新路径的变化,尤其是博物馆等文旅资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45。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专题教育,需要探索新的场域空间,开发新的教育资源,拓展新的研究范式。空间生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教育开发的重要路径,这一概念的张力有利于我们从经济、文化、符号、传播等不同维度讨论对空间教育属性的开发。1974年,法国现代思想大师亨利 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提出空间的生产理论,瑞士学者施米德在解释“空间的生产”概念时认为,列斐069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Journal of N

5、orth Minzu University伏尔提出了一种将空间与社会生产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生产理论,而不是将空间想象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自在的物理现实6(中译本代序言xv)。学界注意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空间的联系性,马小婷、王瑜考察了高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结构,并作出物质空间、认知空间与情感空间的空间分层7。以空间为载体的教育资源的开发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的实践平台,苏醒、田仁波和巴胜超等研究认为,滇藏井盐开采和道路运输作为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生产贸易流通形式,留存的文化遗产蕴含着各民族丰富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记忆8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注重挖掘文物古迹中蕴含的丰富的

6、共同体意义,构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符号体系和象征系统,努力开发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的教育资源。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 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要求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10。空间等的互嵌为旅游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提供了实践基础,但需要在这一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探索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黄河几字弯地区河道、商道、驼道等各类交通道路沿线留存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这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为教育资源奠定了基础。通过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的建设,深入

7、挖掘区域内旅游景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在契合性,以实现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重塑空间的联系性,凸显空间的意义性。二、空间整合:空间的联动性与教育资源开发的区域协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11,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设既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但是,传统旅游资源的开发多呈碎片化态势,缺乏宏大主题的统摄,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协同性不够。文化旅游带的建设应该以教育主题统摄为背景,突出社会空间各种层级和维度的整合。立足于民族交往的物质空间,从“链接性”空间、“互嵌性”空间、“耦合性”空间、“一体性”空间等维度探析空间整合的

8、可行路径,属于宏观层面的空间生产,要从整体性视角探索教育资源开发与区域协同的实践路径。(一)旅游线路整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链接性”空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需要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禀赋打造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旅游线路。历史上,黄河几字弯因驼道、盐道、商道等与黄河形成了链接式交通网络。古道与河流的链接就像人体的血液和筋脉,推动了流域内不同地区间的联系,塑造了流域的整体性。随着现代交通业的发展,高度发达的现代交通助推了文化线路游的复兴,驼盐古道、羊皮筏子、边塞小镇、草原大漠等古道沿线的旅游项目再度走红,黄河几字弯旅游带的建设带动了文化线路游。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文化线

9、路游紧密结合,依托红军长征路线、陕甘宁革命老区、吕梁山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旅游资源,与区域内的文化线路游相链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活动为主题吸引游客,在新的主题内涵中赋予零散的传统旅游元素以新的意义体系。(二)文化资源整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性”空间黄河几字弯富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四个共同”发展历程的各类文化资源,通过精神图谱的“互嵌性”拼合来呈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完整性”。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资源与旅游文化资源的互嵌性整合,满足游客对主题旅游精神产品的需求。2021年4

10、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 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 提到,到2025年基本完成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着力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彰显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12。070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的建设要充分凸显中华文化重要标志,通过对“长城气魄”“长征精神”“红色经典”等多种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宣传,形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互嵌的表征空间和符号体系,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以精神拼图的形式呈现给游客,激发游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愫,丰富完善其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认知图式。(三)协同体系整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耦合性”

11、空间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规划设计、文化交流、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区域内各省区各自为战,难以实现教育主题的顶层规划、联动设计及一体化推进。要加强系统内各主体各环节之间的整合,探索超行政区划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推进各区域各层级政府之间围绕旅游带建设的协同配合。创新业态发展模式,加强不同行业间的互补性,推进“教育+文化+旅游”的耦合对接,形成“教旅融合”的新业态发展模式。加强“教育旅游+”模块的整合,通过教育旅游+生态、教育旅游+文娱、教育旅游+节庆、教育旅游+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工业遗址等多业态耦合发展模式,将教育旅游与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等进行高

12、度整合和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保护与教育资源开发兼顾、旅游项目与教育资源开发密切结合的新产业形态。(四)区域发展整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一体性”空间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的建设推介了区域资源,便利了外来人口前来工作经商,促进了文化交流,“随着社会的交互流动性增强,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相互依存性也进一步增强,民族因素愈来愈嵌合在不同场域、不同空间”13。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黄河几字弯的基础设施条件得以改善,旅游带来的流动性促使区域成为产业转移的热土。区域内以核心景区带动周边景区发展,不同景区所在区域互补互动推进一体化发展,区域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

13、大湾区建设等其他发展极形成多极协同发展格局。三、空间虚拟:空间的可塑性与教育资源开发的技术赋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多样的认知和心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通过空间虚拟性创新以达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效果。在教育资源开发中,空间虚拟属于中观层面的空间生产,通过对文化场馆的技术赋能,极大激发空间生产及再生产的潜力,更好发挥空间的教育功能。空间虚拟充分利用了旅游带景区及场馆作为教育资源的属性,对空间的开发采用寓教于旅游、寓教于体验、寓教于实践的方式提高社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空间再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开发的方法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的

14、开发首先要明确“谁来讲”的问题。旅游带内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是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呈现民族团结记忆的“城市客厅”。文化场馆一般离旅游景区较远,处于地方旅游资源的边缘圈层,但其本身却富含教育资源,又多位于繁华的市区,可充分发挥其空间的可塑性,将其打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对文化场馆的空间再造要根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求和规律,将其中的红色文物、文化礼品、历史遗迹等展品精心展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聚合的空间场域和民族团结精神传承的载体。空间再造要坚持主题鲜明、布局精巧、形式多样、体验丰富的原则,创新性开展游客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开拓“文

15、化场馆+”模式,依托城市地铁、小微公园、图书漂流等平台及活动,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场景。充分借鉴已经比较成熟的文化场馆创新形式,有感有效将教育内容融入游客及市民的生活中,引导游客切身感受并认同文化场馆讲述的民族团结故事。(二)隐性浸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开发的效果标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社会教育、实践0712023年第2期(总第170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教育不同于传统课堂教育的地方就在于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其以空间生产创新教育场域,以隐性浸润丰富教育体验。实践教育具有以文化人、“日用

16、而不觉”的特点,能将教育理念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这种教育方式润物无声,也是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创新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显性教育转化为生活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充分运用情景化教育、隐性化教育、生活化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通过景观打造让游客产生历史记忆与眼前场景的重叠,形成历史参与感,加强互动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相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方式的创造性转化。青少年思维活跃,对新媒体更容易接受,要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手段,加强体验性,探索受众主体广泛参与、接地气的新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空间生产,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元素“动起来”,不断丰富旅游空间新内涵,提升游客游览学习的体验。(三)主题主线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开发的价值要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还面临“讲什么”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开发要立足价值引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将讲好“黄河故事”与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民族团结故事”结合起来,强化景观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