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四 章 血 液 循 环,(3),第一页,共六十六页。,第三节 血管生理,第二页,共六十六页。,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弹性贮器血管:弹性贮器作用分配血管:输送血液至器官组织Cap前阻力血管:控制局部血灌流量Cap前括约肌:控制开关交换血管:物质交换的场所6 Cap后阻力血管:影响组织液生成回流容量血管:容纳60-70%的血量8 短路血管:调节体温,一、,第三页,共六十六页。,主A、肺A,大A,A,小A,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V,V,腔V,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容量血管,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短路血管,第四页,共六十六页。,第五页,共六十六页。,二、
2、血流动力学,一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及管道半径4次方成正比,与管道长度成反比。Q=K(P1-P2)r4/L,第六页,共六十六页。,二血流阻力:与血管长度和血液的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R=8L/r4 由于血管长度变化不大,所以血流阻力主要决定于血管口径和血液粘滞度,尤其是阻力血管的口径,当此口径增大时,血流阻力,血流量;反之,血流阻力,血流量。,第七页,共六十六页。,血液流经体循环时血压、血管阻力等变化,第八页,共六十六页。,(三)血压blood pressure,定义: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侧压强。测血压时,用高于大气压的数值来衡量血压的
3、上下。常用单位:kPa 或 mmHg;从动脉到静脉,血压逐渐降低,到腔静脉和右心房血压已接近为零,所用单位为:cmH2O 1mmHg=0.133KPa 1cmH2O=0.098KPa,第九页,共六十六页。,形成血压的因素,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7mmHg:血液停止流动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该数值的上下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心脏射血 动 能-推动血液流动 压强能-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第十页,共六十六页。,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二)动脉脉搏*,第十一页,共六十六页。,一动脉血压,1、
4、动脉血压及正常值:动脉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强。,第十二页,共六十六页。,动脉血压的正常值(青年人),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心室收缩(中期)时动脉压到达的 最高值。正常值(90120mmHg)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心室舒张(末期)时动脉压降到的 最低值。正常值(6080mmHg),第十三页,共六十六页。,脉搏压pulse pressure:收缩压和 舒张压的差值。正常值(3040mmHg)平均A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 平均值100 mmHg BP14090mmHg BP高于正
5、常水平 BP 90/60mmHg BP低于正常水平,第十四页,共六十六页。,120,100,80,mmHg,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脉压pulsepressure,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第十五页,共六十六页。,肱动脉压代表动脉血压,第十六页,共六十六页。,2、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一个前提: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 盈,取决于循环系统平均充盈 压的上下。二个必要因素:1)心脏收缩射血:提供血液流动的动 能和促使血管壁扩张的势能。,第十七页,共六十六页。,2)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主要指小动脉和
6、微动脉对血流的阻 力。约占血流总阻力的4757%,与 动脉血压成正比缓冲因素:取决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1)缓冲动脉血压的变化 2)使心脏的间断性射血转变为动脉血管 内的持续血流,第十八页,共六十六页。,第十九页,共六十六页。,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形成,影响,一个前提,两个因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心输出量,心率,血管顺应性,主、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每搏输出量,第二十页,共六十六页。,搏出量 收缩压,主要影响,静脉回心血量,1搏出量,心室肌收缩力,血流速度,舒张期存留血量略,舒张压略,脉压,搏出量,收缩期射入主A血量,管壁承受张力,收缩压,第二十一页,共六十
7、六页。,2心率,主要影响,心率,舒张压,心率,舒张压,收缩期,收缩期血外流,收缩期存留血,收缩压,脉压,舒张期,舒张期血外流,舒张期存留血,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六页。,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外周阻力,舒张压,舒张期血外流,舒张期存留血,舒张压,脉压,收缩压略,收缩期血外流,心缩期射血动脉血压,外周阻力,动脉血量增加不多,第二十三页,共六十六页。,(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缓冲作用(贮存势能),血管弹性,收缩期管壁可扩张性,舒张期管壁回缩力,血液对管壁张力,血流快存留少,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第二十四页,共六十六页。,(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血管容量,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血
8、压,第二十五页,共六十六页。,动脉血压影响因素,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六页。,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静脉作用:血液回心通道 血液贮存库,第二十七页,共六十六页。,(一)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值:412cmH2O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六页。,中心静脉压上下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静脉回心血量中心静脉压意义:反映心血管功能状态的指标控制补液量和速度的指标,第二十九页,共六十六页。,中心静脉压与动脉血压变化的意义-中心V压 动脉血压 意 义-血容量缺乏 正常 射血功能良好,血容量缺乏 射血
9、功能,血容量相对 正常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可能有血容量缺乏,或容量血管过度收缩,,肺循环阻力过高,正常 射血功能减退,第三十页,共六十六页。,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血液因重力产生一定的静水压 卧:各处静脉压大致相同 立:各处静脉压大不相同静脉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大 静脉管壁薄、弹性纤维和平滑肌少,有较大的可扩张性。人直立时:身体低垂部位静脉充盈,比卧位时多容纳400-600 ml血量。,第三十一页,共六十六页。,第三十二页,共六十六页。,长时间站立不动,心脏水平以下的静脉扩张充盈,回心血量,每搏输出量,动脉血压收缩压,神经-体液调节,动脉血压恢复正常,第三十三页,共六十六页。,三静脉血流,
10、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小15%微静脉(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活动影响组织液的生成 静脉阻力小,但当管壁塌陷或受组织压迫时,阻力会增大。,第三十四页,共六十六页。,2.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静脉对血流的阻力,第三十五页,共六十六页。,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回心血量,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量,回心血量,心舒期室内压,左、右心衰?,第三十六页,共六十六页。,体位改变,体位改变,卧位变直立,直 立高 温,下肢静脉内血量,皮肤血管舒张,下肢V贮血量,回心血量,400-600 ml,第三十七页,共六十六页
11、。,直立下肢V回心量(约多容纳500ml)例:患肢抬高利V回流,防水肿心衰取半卧位下肢V回心量 平卧回心量前负荷肺郁血呼吸困难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V回心量心输 量Bp脑、视网膜供血缺乏暂时的 头晕、昏厥,视物不清。,立位迅速转为卧位总V回心量,卧位迅速转为立位总V回心量,卧位下肢V回心量直立,体位,第三十八页,共六十六页。,(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肌肉泵,肌肉收缩,静脉挤压,静脉回流,回心血量,肌肉泵(静脉泵),第三十九页,共六十六页。,第四十页,共六十六页。,(5)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容积,胸腔内静脉和右心房扩张,回心血量,胸内负压,(呼气相反,左心房?),第四十一页,共六十六页。,五、微循环
12、microcirculation,定义:循环系统中在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局部。功能: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第四十二页,共六十六页。,第四十三页,共六十六页。,一微循环的组成与血流通路 1、微循环的组成,第四十四页,共六十六页。,1微动脉:小动脉的终末局部,具有控制微循环血流的“总闸门作用。2后微动脉:微动脉的分支,为微循环的“分闸门,主要受局部体液调节。3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真毛细血管入口处的环形平滑肌,为微循环的“分闸门,主要受局部体液调节。4真毛细血管:其管壁内皮细胞之间有间隙,允许较大分子的物质通过,是实现物质交换功能的有效部位。,第四十五页,共六十六页。,5微静脉:小的(起始段
13、)具有交换功能,较大的是微循环的“后闸门。6通血毛细血管:直接连通后微动脉和微静脉的毛细血管。7动-静脉吻合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吻合支,多见于皮肤微循环中。,第四十六页,共六十六页。,2、微循环的血流通路,迂回通路:,微A,后微A,真Cap网,微V,Cap前括约肌,直捷通路:,后微A,通血Cap,微V,微A,动-静脉短路:,微A,动-静脉吻合支,微V,作用:物质交换场所,作用:血液迅速回流(骨骼肌多见),作用:调节体温(皮肤多见),第四十七页,共六十六页。,(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厚约0.5m,内皮细胞之间存在裂隙,成为物质交换的孔道。,第四十八页,共
14、六十六页。,(三)毛细血管的数量和交换面积,数量:全身约有400亿根毛细血管。不同器官组织毛细血管密度不同,以心、脑、肝、肾为最高。面积:全身毛细血管(包括有交换功能的微静脉)总的有效面积将近1000m2。,第四十九页,共六十六页。,(四)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1、微循环的血流阻力和压力在直径为840m的微动脉,血流阻力最大,血压大幅下降。毛细血管动脉端:3040mmHg 静脉端:1015mmHg毛细血管前、后阻力之比一般为5:1 毛细血管平均压:20mmHg毛细血管的血流量(Q):Q=PA-PV/R,第五十页,共六十六页。,2、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微A、微V 神经、体液后微A、C
15、ap前括约肌 体液尤其 是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神经调节:交感缩血管N体液调节:缩血管物质:儿茶酚胺 舒血管物质:乳酸、CO2、组 胺等,第五十一页,共六十六页。,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每分钟510次的血管交替性舒缩,代谢产物积聚,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微循环灌流量,代谢产物去除,收缩,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循环灌流量,第五十二页,共六十六页。,(五)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式,1、扩散:顺浓度差(溶质分子)2、滤过和重吸收:压力差(水分子)滤过:液体从毛细血管内向毛细血管外移动。重吸收:液体从毛细血管外向毛细血管内移动。3、吞饮: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第五十三页,共六十六页。,六
16、、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存在于组织间隙内的细胞外液。组织液中除蛋白质浓度明显低血浆外,其它成分与血浆相同。,第五十四页,共六十六页。,(一)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是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滤过生成的。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第五十五页,共六十六页。,第五十六页,共六十六页。,+30,25,+8,1,+10,25,+8,1,+12,8,第五十七页,共六十六页。,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30+8)-(25+1=12mmHg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10+8)-(25+1=-8mmHg 重吸收90%,10%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滤过,重吸收,第五十八页,共六十六页。,(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静脉回流受阻淋巴回流受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第五十九页,共六十六页。,1.毛细血管血压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生成 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生成 组织 水肿炎性水肿、心源性水肿2.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回流 血浆胶体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