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168期)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内涵体系*裴圣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中华各族人民谋划好了新的时代征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思想的新探索,从而超越了西方民族建设的理论话语,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秉持“大团结”和“铸牢”的根本立场,包含以实现中华民族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经济建设、以法治维护中华民族安全为目标的政治建设、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的文化建设、以促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目标的社会建设和以中华
2、民族在绿水青山中永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其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中反映在掌握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构建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定位;内涵体系;马克思主义【作者】裴圣愚,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4。【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2)06-0049-0007习近平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2022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与举措主题新
3、闻发布会,全程采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的表述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民族工作。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核心话语之一。一、问题的提出当前,学术界正在积极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相关研究,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多视角思考了“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比如形成了本体与意识3、国家与社会4、实体描述与能动构建5、中华民族自身特点与共同体固有属性6等切入点;二是多维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包含什么”,比如划分了逻辑起点、目标导向、体系格局、道德原则与实践路径等要素7,或者历史机理、团结方式、法治保障和思想基础等内容8;三是多阶
4、段回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过程怎样”,比如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等9;四是多方位探讨了“怎样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比如提出了认清基础和前提、目标和关键、结果和归宿等任务10。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学术界目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研究进展有3个明显的不足:*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中国与伊斯兰国家四个伙伴关系建设与敏感问题应对研究”(2022-N22)。49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168期)一是定位解析不够,多数文献是从历史和时代意义上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意蕴,没有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范畴内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二
5、是体系阐释薄弱,多数文献侧重于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具体路径,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内在的理论特质和实践内涵梳理不够;三是理论视域缺失,仅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对民族共同体构建的讨论11,尚未见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系统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关问题的成果。因此,本文尝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重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内涵体系展开研究,以期更加深入地学习领会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定位(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6、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12党的二十大总结十年来历史性胜利的“三件大事”,深刻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极其重要的历史交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方位和特征规律,创造性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反映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全面掌握。其一,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具有时代之变的特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中华各族人民正踏上新的征程。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增进共同性,最大限度凝心聚力,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其二,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具有历史之变
7、的特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包容性、认同感和凝聚力得到了空前提升,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高度坚定“五个认同”;其三,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具有世界之变的特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味着风险挑战,也意味着战略机遇。在对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的实际回答中,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之治”;其四,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具有应对之变的特征。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关键在于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百年中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把握根本遵循,聚焦民族工作主线,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切实提升防范风险隐患的能力,使
8、这条中国式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做出了世界各民族彼此依存更加紧密,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更加深入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深刻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和大自然一样,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风雪交加的时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13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彰显了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与行动,具有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贡献的世界意义。其一,中华民族具有胸怀天下的气度、兼济天下的担当和天下大同的理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始终指向开放包容,以天下情怀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开容,为共筑人
9、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建设与构建的内外融通必将有利于人类社会同心合力、开创未来;其二,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始终充满勃勃生机,以万物和谐焕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机,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将有利于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呵护清洁美丽世界;其三,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始终秉承和而不同,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有利于国际社会应对和平、发展、安全、治理赤字,推动世界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人文共同体的共赢发展。(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
10、设的提出超越了西方民族建设的理论话语民族建设源自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理论。王希恩对此有过详尽的分析:民族主义定义的民族5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Nation)作为政治象征,大多不符合以文化为主要构件的民族(Ethnic group)标准,于是依靠国家力量培育和造就一些令人信服的、社会意义上的、具备民族自然共同体性质的各种条件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这就提出了所谓的“民族建设(Nation building)”问题。14可见,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有着必然的紧密联系。所以,民族理论学界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长期而广泛的讨论,对民族建设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多样化的表述,如民族构建、民族缔造、民族统一构造等,或
11、者直接将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画等号。15继而,中国背景下的民族建设目标中华民族建设也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以周平的一系列论文为代表,中华民族建设被定义为正在进行中的国族建设。16在此基础上,严庆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为“融中华民族建设与中华现代国家建设为一的建设”17。纵观这些研究,学界对民族建设与国家建设关系问题的分析实际上陷入了中国是不是民族国家的争论,对中华民族建设问题的分析实际上陷入了中华民族是不是国族的争论。固然,上述争鸣为全面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学理基础,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在西方“一国一族”理论话语中寻求自证的困境,并且回避了国民党政府“力图将中国建设成以中华民
12、族为国族的单一民族国家”18的历史影响。虽然马克思主义在批判民族主义的同时肯定了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19 136176,但对于是否存在社会主义民族国家或无产阶级民族国家的过渡形态并未有过具体论述20,仍需进一步挖掘和阐释。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明确提出了建立“真正的共同体”,以消灭“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21 63,为实现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条件。而经验现实中劳动创造财富价值的人和推动建设社会历史发展的人,又都是以人民的方式存在着的。22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真正的共同体”当然具有人民共同体的性质。这就为摆脱理论囹圄提供了新的逻辑进路。众所周知,宪法规
13、定“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3,这表明中华各族人民是国家的缔造者,中国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和国家,中国共产党超越民族国家的国家建设理念与实践24使中华民族业已超越国家民族走向了各族人民的共同体,“共同创造”“共同缔造”“共同繁荣”和“统一”“共和”规定了人民共同体的一体性,“各”和“多”规定了人民共同体的多元性。在新时代,党提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集体)建设,就具有了实现中华各民族(个体)和中华各族人民(个人)的发展,进而建立真正的人民共同体的理论创新意义,深刻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
14、心的发展思想,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共同体的阶段性认识。所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要义在于“中华各族人民共同体”建设,而非“民族建设”。(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提出指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旨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25,实质上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内核在于中国式现代化;二是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为之共同奋斗,其要义就在于推动中华各族人民共同体的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
15、要求,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由此,对于新时代民族工作而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构成了“社会国家人民”相统一、全局方向性和领域导向性相统一的任务体系,也显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民族工作主旨的意蕴。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辩证地明晰主线与主旨之间的关系。其一,主线与主旨相辅相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是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过程各方面的主要线索和脉络,对所有工作起到引领作用。工作主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用意,对所有工作起到统合作用。民族工作的主线与主旨都指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以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尊
16、重和包容中华民族的内部差异性为基本原则;其二,主线寓于主旨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全面的”,必然要求“精神建设与物质建设均不可偏废”2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建设的范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建设的51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第6期(总第168期)内容辩证统一。其三,主线显于主旨之外。习近平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27 115“三个意义”重大原创性论断将人民共同体建设同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统一起来,明确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改革举措和发展成果必须能够实现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促进各族人民的“两个共同”,从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也特别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突显出来,强调了“纲”的关键地位。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涵体系(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立场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28民族团结作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意味着大团结大联合对于中华各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