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05近年来,关中传统村落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关注,他们主要从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制和功能布局等方面展开研究,但是缺少对传统村落历史演变的关注,从历史地理学维度探究村落从选址、建造到管理全过程的成果较少。然而,村落的各发展环节是息息相关的,人地互动的时间和空间演变也是村落形态形成的关键所在,故从历史地理学视角研究传统村落营建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本文以陕西韩城党家村为例,从选址、产业、建筑、公共空间、生存安全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解析,初步探讨五个方面的历史发展变化如何影响村落形态。一、村落选址党家村位于韩城市西庄镇泌水河谷北岸,东距黄河3.5公里,村南有泌水河绕行,村落坐落于塬上,塬
2、高约40米,南北狭长,东西向呈葫芦形状,俗称“党圪崂”。党家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党姓始祖党恕轩自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逃荒至此,落脚于泌水河畔,在三四代之后,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村落选址决定着村落形态的发展方向,也影响村落的发展规模。随着人口的增加,狭小的小坡崖和窑洞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所以党氏一族将家下迁到了东阳湾。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党氏一族将泌水河改成了党家河,将东阳湾改名为党家湾。明宣德元年(1426年),党恕轩长孙党真将党家村下迁至谷底靠近泌水河的位置,并界定了党家三门各自的居住和发展区域,并开始改窑居为屋居。总的来说,选址是村落形态的决定性因素,
3、影响村落布局、空间尺度、保温、排水等工程设计,而村落也会通过空间营建来弥补选址上的缺陷。二、村落产业选择村落选址附带的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村落的产业选择,特别是在改造自然能力有限的古代社会,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民以食为天,村落发展最大的前提是解决粮食问题。党家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质优良,土壤肥沃,农作物生长期长。元末至明嘉靖年间,党恕轩及其后人在塬上和河谷一带开荒种粮,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又分出一部分土地专门种植棉花、油菜、蔬菜等经济作物,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明中后期,党家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渐加剧,所以当地人开始在韩城西北的冶户川、盘道川和小迷川一带的山区开荒、租赁土地,建立庄园
4、,称为“山庄子”。从清朝初期开始,党家村旅外商业开始起步,并迅速成为村庄经济的主体,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山庄子经济在村庄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低。清朝末年,党家村最后一座山庄子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前后,党德佩创立了“恒兴桂”商号,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贾翼堂创立了“合兴发”商号,自此开启了党家村商业的腾飞,为党家村的建设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家族产业、智力入股等模式也使党家村大部分村民享受到了商业红利,各家开始大兴土木。党家村塬上生产空间有限,人多地少的矛盾促使党家村人从农业种植向旅外贸易发展,党家村的产业变化也不断塑造着村落形态。农业经济占村庄经济比重的下降带来的是生产与生
5、活空间的逐步分离,大量资金的注历史地理学视角下党家村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研究陈琳樊志民摘要:从历史地理学视角出发,解析陕西韩城党家村的选址、产业、建筑、公共空间、生存安全保障五个方面的历史发展是如何影响村落形态的。选址是村落形态的决定性因素,村落也通过空间营建来弥补选址的缺陷;产业选择通过经济活动场所的差异化影响村落形态,产业发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村落形态;建筑影响村落的平面布局,也体现村落的社会文化;村民在构建村庄文化的实践中完善了公共空间体系,使其成了统一实体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有机体;生存安全保障对村落形态的影响除了体现在防御工事的建设上外,对村落边界也形成了较
6、为明确的界定。结合历史语境,加强村落历史研究,对解决当前的乡村规划同质化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营建;历史地理学;党家村79【城乡规划研究】入,使家家户户建起了四合院,生活空间成为村落的主要成分。巷道结构也在房屋建设过程中逐渐明朗,主要巷道的两侧成了村落中心区域,而诸如马房、作坊、佃户房等生产空间,则日渐被挤压到村庄南部。因塬上空间有限,往南发展面临土地不足的困境,因此村落南部开始填土造院,泌水河也因此改道。另外一个变化就是形成了新的村落中心。不同产业类型往往会促成不同的村落生产活动中心,党、贾两氏经商之后,为了便于红利的分配,就在村内设立了钱庄、当铺以及分银院等经济活动
7、场所,村民们在此聚集协商议事,使其成了新的村落中心。可见,村落的产业选择通过经济活动场所的差异化设计影响村落形态,而经济活动场所往往是村落中心之一,越是经济效益高的场所,其中心地位也就越高。三、村落建筑特色从元末明初的窑洞,到明初开始建造房屋,到清朝大规模翻建为四合院,最终定型于清咸丰年间,因此党家村现存的传统民居大部分是清代建筑。党家村四合院大都是一进院落,对称布局,分门房、厢房、厅房和中庭空间。党家村厅房常用作储藏和祭祀之用,因而在院落中较为高大宏伟,以突出中心性。宅院面宽窄,进深长,因此充分考虑实用性问题,厢房不似传统四合院的奇数间,而多是偶数间。中庭空间也尤为狭长,完全是青砖铺就的硬质
8、空间,呈现出较为强烈的封闭性,主要起到采光、排水、遮阴和通道作用。这样的建设特色使村落形态呈现出紧凑布置的特色,建筑密度高,有助于缓解人多地少的问题,同时层高较高和封闭性较强的特点有助于村民的安全防护。建筑装饰通常能反映地域文化,党家村雕梁画栋的门面空间、豪华的走马门楼彰显着村民们的价值追求。走马门楼的两侧有雕刻精美的拴马桩和瑞兽上马石,一些取得功名的人家门前还有专门的旗杆斗子。雕刻分为石雕、木雕、砖雕等,图案内容各不相同,比如完整故事画、卍字拐、回龙纹、文房四宝等。党家村和韩城地区的部分其他村落还形成了独特的门楣文化。党家村的门楣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户主的价值追求。按照
9、内容,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体现户主的志趣修养、耕读传统和彰显身份。有学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现象要比自然地理现象具有更大的变动性,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虽然是经常性的,但是自然条件是被动的因素,经常主动影响聚落的是社会条件。总体而言,党家村村落建筑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一是自然条件,二是宗族观念、儒家文化、风水观念与民间信仰等,三是外出经商对市镇文化的吸收。从历史视角来看,社会文化因素可以轻易地改变延续了几百年的村落状态,如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等,使村落发生一些质的变化。在明清时期,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已基本成熟,传统文化和基础形制对村落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此时建筑的变化多是迫于人口
10、激增、资源紧张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层数、进深、排列、材料等方面有所创新。四、村落公共空间纵观数千年村落形态的演进变迁,其最大特色就是公共性,举村共同拥有的水井、广场、道路、庙宇、村墙等,是其存在的基础与标志。党家村公共空间主要可以分为事务性公共空间和文化性公共空间。事务性公共空间包括泌水河、井房、涝池等兼具劳作与交流作用的休闲性公共空间,还有祖祠、分银院等礼仪性和议事性公共空间,另外还有私塾、书院等教育性公共空间。除此之外,村落中还存在重要的文化性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庙宇及周围广场等精神寄托与对外交流场所,以及文星阁等建筑。公共空间的营建对提高村民凝聚力、培育村民精神追求起到关键性作用。礼记曲礼记
11、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但村落的发展与提前规划的城邑营建不同,表现为宗庙在居室之后,村落祠堂的建立主要依据人口数,只有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才会兴建祠堂,人丁兴旺才会设置分祠堂。党家村党、贾两族祠堂共十一座,包括两个祖祠和九个分祠堂。党族祖祠位于大巷北侧,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距党氏定居已过去三百余年。贾氏祖祠位于大巷西侧丁字路口处,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祠堂的建设也体现着村民的思想意志,因贾氏入村较晚,因此贾氏祖祠等级稍低于党家,在建设时贾祖祠的基座也低于党祖祠。另外,党祖祠坐北朝南,贾祖祠则坐西朝东。文化观念和集体意识会投射到物质空间中,并以
12、此为载体影响民居形态和村落形态。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传统村落中,个体的诉求往往显得微不足道,只有整个村落对理想环境的共同追求和目标,才能促使文化理念和情感都付诸实物。整体性、系统性的村落具有很强的社会象征意义。公共空间的营建使党家村村落空间结构802023 05日趋完整,公共建筑通常占据村内中心位置,后建的建筑往往以公共建筑为中心发散,并逐渐形成村落的中心区域。村民将文化意识投射于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又不断提醒着村民意志,促使村民向目标前进,达成之后又反馈于公共空间。如此循环发展,使公共空间在村落的中心地位不断巩固和提高。也就是说,村民在构建村庄文化精神的实践中完善了公共空间体系,使其成了统一实体
13、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有机体。五、村落生存安全韩城地处农牧交错带,匪患长年不断,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匪患成灾,因此韩城地区村落多建有多样化的防御设施,主要包括各种寨堡,党家村也最终形成了村寨合一的防御布局。党家村从建筑单体到村巷布局均有相应的安全设计。单体建筑一是面宽窄,进深长,层高较高,背墙不开窗,庭院较为封闭,安全性好;二是部分民居建有建筑夹层,用以藏人藏物。从村巷布局来看,党家村利用纵横交错的丁字巷设置稍门,在一条主巷、一条副巷、八条次巷和若干小巷道的结构下,布置了防盗稍门25处,现留存4座。稍门利用台地高差或是连接四合院背墙、城墙等将村子封闭起来,安排人员值守。据村志记载,稍门外还
14、设有地炮,主要用于防御匪患,偶也有防御野狼等野生动物的作用。清咸丰元年(1851年),党家村以预付银两购买宅基的方式筹集银两1.86万两,用以修建泌阳堡。泌阳堡位于本村的东北塬地上,以暗道与本村相连。参与集资的27户居民每户划分堡内宅基地,由各家自行修建宅院。寨内打水井两眼,建涝池一个,铸造火炮数十门。超前的规划管理意识,使泌阳堡在短短三年内即完工,又因具备完善的井房、神庙、祠堂、作坊等生活场所,逐渐成为部分村民的常住居所。泌阳堡的建成也标志着党家村村落形态的定型,形成了村寨合一、防守严密的完整形态。村落生存安全对村落形态的影响除了体现在防御工事的建设上外,也对村落边界形成了较为明确的界定。防
15、卫的界线即村民们认可的村落边界范围,形成了村落形态的轮廓。一个村落的安全系统除了防御工事外,还必须配备完备的社会措施,其中,最基础的社会措施就是聚族而居。就村落中的邻里守望而言,不仅仅是村民精神与伦理的要求,更是村民日常生活和安全防卫的需要。制定安全村规与管理制度是第二道防线,也是确保防御工事能发挥作用的关键。从明朝开始,党家村在村务管理上一直实行公直老人制。公直老人不仅要负责全村的安全事务,如突发事件的应变策略等,而且要制定冬防规程等防卫安排。维护村落生存安全的过程,也促进了村庄内部管理组织的出现和成熟,加速了村民内部的凝聚,最终使村落空间契合村民需求,完成村落空间营建的目标。六、结语任何一
16、个民族,都可以从其聚落景观中寻找出其文化演进轨迹,更可以从聚落形式及屋宇结构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概况。在党家村的空间营建过程中,结合历史语境,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传统村落如何基于社会历史变迁和生存发展需要,逐步完善它的空间结构,探寻其空间营建的智慧。相对于村落其他方面的研究而言,由于受到研究资料的限制,村落历史的研究是很薄弱的,明显呈现多于村落的现状考察及少于村落的历史性研究。因此,在日后结合历史语境,加强村落历史研究,对解决当前的乡村规划同质化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参考文献:1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志编纂委员会.党家村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2赵爽英.占用、改造和重建:一个关中村落的空间流变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0(1):277-285.3周若祁,张光.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5马新.中国古代村落形态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6张东.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作者简介:陈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村落史。樊志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