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 育 观 察JIAOYU GUANCHA2023 年 6 月第 12 卷 第 16 期基于教师主体地位的课程思政建设及其实现路径刘稳丰,张 洋(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课程思政具体实施的主体。只有承认和明确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动力与行为自觉,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发挥实效。从教师主体地位的视角思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建议如下:树立教师全员育人意识,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水平,增强教师融入思政元素能力。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主体;全员育人意识;思想政治素质;思政元
2、素;专业课程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23)16-0108-04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课程思政得到学界普遍关注。课程思政研究主题多为探讨具体课程如何展开课程思政,也有研究讨论课程思政的意义、内容、体系构建、评价、组织保障等。论及如何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的论文相对较少,即使有零散几篇,也多从培训管理、组织驱动等外部因素推进。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具体实施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实施主体。只有明确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和行动自觉,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施教
3、能力和水平,从而有效促进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和育人质量的提高。一、逻辑起点:课程思政建设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1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组织者和具体实践者,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主体。推进课程思政,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据此可得出以下两点启示。其一,落实课程思政关键在教师。教师负责具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在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中起重要作用。其二,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与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能力有很大关系。教师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以及实施课程思政的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旗帜鲜明地承认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时的主体地位。(一)确
4、立教师主体地位是激发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由之路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能唤起教师主体意识的认知与觉醒,驱动教师主体行动的自觉与转化。有了主体性意识,教师才会怀着强烈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教育教学实践,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更好地引导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教学的发展。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发展以育人为价值导向的课程教育,需要每一名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具体行动。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有益于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师有积极能动的发展意愿,就会主动强化育人意识,自觉担当塑造时代新人的时代重任,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认真阐发课程思政内容,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全过
5、程,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只有当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能自觉意识到所肩负的育人责任,自觉将提升育人能力视为自身发展需要时,课程思政的最佳效果才有可能实现。(二)确立教师主体地位是解决课程思政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由于没有确立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体性地位,教师的课程思政主体性意识不强,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多为被动式、任务式敷衍应付,缺少主动探究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热情与动力,更不会将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作为内在需要。部分教师对建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部分
6、教师对自身的育人职责认识不明确,认为专业课程只要把专业知识传授到位、专业能力培养好即可。因此,确立教师主体地位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备前提,是解决课程思政实效和培养价值期盼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801收稿日期2023-03-04基金项目2020 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构建与培育路径研究”(HNKCSZ-2020-ZB008)。作者简介刘稳丰,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张洋,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DOI:10.16070/45-1388/g4s.2023.16.019二、先导路径:树立教师全员育人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7、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动性突出表现在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指导人们开展实践活动。将这一观点运用于课程思政建设,即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靠教师去实施、去落实,首先要依赖于教师正确的育人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教师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是实施课程思政工作的先导。(一)让教师充分把握全员育人的精神实质第一,充分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课程思政建设关系到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必须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知识和观
8、念。唯有教师自身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成为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路人。第二,充分把握全员育人的重要使命。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一名教师的职责要求。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更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承担的基本职责。教师不只承担智育的责任,也肩负德育的使命,教师不能只做传授文化知识的经师,更应成为塑造学生价值观念的人师。(二)让教师加深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教师只有对课程思政有正确认识,才能有建设课程思政的思想重视和行动自觉。教师要消除以下两种常见的错误意识。一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
9、由思政课教师专司其职,与专业课教师关系不大,或认为课程思政只是指某一门或某一类特定课程,只要建几门课程、树几个典型样板即可。实际上,所有课程都可承载并发挥育人功能。因此,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涉每一门专业课程,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二是认为专业课程只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与塑造。教师要对“教书育人”进行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重在育才,而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培养才为育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就在立德。因此,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三、基础路径: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能动性主体,其素质水平影响着育人效果和课程思政建设水平。3在
10、教师素质构成中首先是思想政治素质,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师德修养,二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当前,部分教师不注重师德修养,局限于自身感兴趣的学术小圈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对国家、社会及时事政治缺乏应有的关注。这些问题也反映出部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立德树人要求之间的差距,严重阻碍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一)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4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是学生道德素质陶冶的诱导者,是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生甚至后
11、代。师德修养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主体性视角看,师德建设包含对教师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的培育。5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要不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将他律的教育伦理规范转化为自我的道德要求,成为自己自觉自愿的价值选择和行动取向,自觉接受并主动践履师德规范,修身养德,慎独自律,躬行实践,培养高尚人格品质,把言教与身教统一起来,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二)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已经成为普遍共识。6教师作为传道者,首先要明道、
12、信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而且必须是源头活水。教师应积极主动、深入持久地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关注国际国内政治动态,扎实打牢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通过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7四、关键路径:提高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3、。8课程思政是依托专业课程教学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简单相加,不是要把专业课讲成政治课,而是应结合专业课程的特色,挖掘专业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从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必须具备在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自然揭示潜在思政元素的能力。(一)培养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三种能力第一,差异化挖掘能力。教师应根据课程、专业和学科特点,分门别类开发思政元素,针对不同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予以充分展901现。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要
14、善于寻找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点,发现和揭示各类课程教材中育人的价值元素和价值功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将专业课程分为“文学、历史学、哲学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教育学类,理学、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学类”七类,并提示了每一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9作为课程思政主体的教师应该仔细领会、准确把握、充分运用。第二,发散性拓展能力。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课堂中宣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中央决策部署、国际国内最新政治形势等政治理论和政治时事,这种理解是片面且狭隘的。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延伸至优秀传统文化、为人处世之道、科学思维、专业伦理、职业道德等多层次多面向的品德教
15、育内容。教师要具有发散性思维,广泛挖掘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契合的思政元素,充分拓展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教师要善于从多视角切入思政元素,结合专业和学科的历史与背景、现状与未来、特色与优势,从国内与国外、中央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融入课程思政,挖掘专业课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和多样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第三,敏锐的辨别能力。一方面,教师要能识辨专业知识中真正适合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关联度思考,精准吃透其中蕴含的思政内容,科学把握其中凸显的思政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在挖掘思政资源时要有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面对错误思潮和不当言论及时作出判断
16、并避免其误入课程,增强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领悟力,挖掘并提炼出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进步的思政元素,通过深度加工将其变成实实在在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抵制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二)教师应多渠道提升思政元素挖掘能力教师并不是被动地服务学生、服务教育,要主动关注自身的发展,在更好地认识自己、开发自己、提高自己的基础上,达到既胜任角色职责,又享受角色形成过程的目的。教师主体性的价值追求之一是关注教师的个体素质,如能力提高、自我实现等内容。提高教师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要发挥好教师的能动作用。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敏锐感受、快速发现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教师在备课时应勤于思考,把准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占比和布局,对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和社会道德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要主动加强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通过专业研讨、集体备课、比赛观摩、课题合作等方式,组建挖掘团队,汇聚群体智慧,增进相互学习,掌握凝炼课程思政育人内涵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五、终极路径:增强教师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课程思政的终极关怀是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让思政元素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扎根,达成专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