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稿日期:2022819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 2021 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双高 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JSJG647)。作者简介:周勇(1969),男,江苏泰兴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化学工程及职业教育研究。“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周勇,李锐(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布局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分析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内涵入手,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进行界定,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机遇和制约因素,
2、给出了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双高”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我国宏观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提供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双高“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711X(2023)120001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1200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再向“中国创造”转变,需要大量的各行各业、各种层面的创新型人才。我国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十分庞大,
3、2022 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突破千万,其中高职占据半壁江山,但高校真正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数量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14 19 号)提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 2019 4 号)提出“到 2022 年要建设 50 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 150 个骨干专业(群)”;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 2019 5 号)指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教职成函 2019 14
4、 号)公布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共计 197 所(高水平学校建设高校 56 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校 141 所),至此,标志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正式进入“双高”时期。“双高计划”旨在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从而倒逼高职院校落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与义务,积极推进“三教”改革,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一、高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界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明确具备什么样素质内涵的人才才能称得上是创新型人才,目前关于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内涵说法不统一,但大同小异,经过比较,把握核心和本质,认为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格、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素质
5、内涵比较合理。创新意识指在外界的刺激下,自发的萌发改变现状的意愿,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创新思维指产生有价值的观念、方法和技术的思维活动,是进行创新活动的核心;创新品格指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坚忍顽强的品质,是创新型人才的精神面貌;创新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严谨的研究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学生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所以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在创新意识、思维、品格、能力方面的培养应该更加贴近企业生产一线的需求。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需要激发学生对一线工作中的问题意识。在生产方面,从生产工具、生产工序等方面进行生产工艺改进,如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要
6、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加工工艺编制和加工生产方式(车、铣、钻、镗、磨),更要学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进行工艺改良,利用自动化设备和技术(CAD/CAM/CAE)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在服务与管理方面,基于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先进方法及技术和公共关系策略技巧,提出关于服务与管理的改进性建议。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需要推进学生将结合生产、服务、管理实际的创新想法付诸实践,如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将设计的创新产品进行模型或样机制作(如 3D 打印、快速成型),通过制作的过程,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再修改。二、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契机(一)人口结构变化引发创新人才发展计划生育使人口规模
7、扩大速度和新生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人口红利慢慢消失,企业招工难现象出现,所以很多地区的企业着手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如订单班、学徒班,在校学生成为企业的“准员工”,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达到了学生就业和企业招工共赢。在当今经济、生产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口红利逐渐向人才红利转型,人力资本的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需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开展有效创新。高职院校应顺势而为,培养更多适配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二)经济发展新常态亟需创新型人才提供国家层面确立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国制造 2025”和“教育现代化2030”战略便是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战略举
8、措。“中国制造 2025”需要技术技能人才与科技复合型人才,“教育现代化2030”正是要推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科技复合型人才,从而满足需求。2022 年 5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的最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按照职业教育的职能定位应积极去承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科技复合型人才这一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化发展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三)高职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目前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各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内涵建设,注重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9、,培养满足“适销”社会的人才,以缓解当前1第 36 卷第 12 期总第 346 期2023 年 6 月(下)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Vol36No12(GenNo346)Jun(last half)2023生源紧张、供需矛盾凸显等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布局下,创新人才培养理所应当进入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内涵建设的体系,让创新教育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创新发展是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三、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
10、的,涉及学生、教师、环境等,如传统教学理念制约: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功利意识,没有站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上,只是将创新教育作为学生自主创业的基础教育,满足学生就业的上级考核任务,必将在一定程度上耽误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师自身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教学能力不足、思想保守,导致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指导能力欠缺。有些学校虽然意识到了这些情况,开始加强师资建设,统筹采用“内培外引”+“校外兼职”,引进的师资大多数是高职称、高学历,兼职的师资大多是公司老总、企业家、成功校友,这样的兼职导师团队看起来“阵容强大”,但发挥的作用确很小,因为他们的
11、工作重心不在学校人才培养上;创新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自 2014 年 9 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期,但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对应的各类各级评价机制还未建立健全。以学生成绩评定为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的“电工电子”这门课程,传统的考试方式是笔试做试卷,学生考试过关往往只需背诵相关知识点即可,比较轻松,试卷答案相对固定,教师批阅比较容易。而现在的作业是让学生根据要实现的预期目标设计制作完成一套电子电路,答案可能不唯一。显而易见,对学生而言后者难度较大、灵活性较强、所花时间较长,但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更好地检验、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教师
12、而言,查阅、批阅工作量增大,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和想法,教师要逐一进行检查并给定分数。这种考核如何制定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和教师工作量认定方式至关重要,只有成绩评价和教师工作量认定方式合理,学生的创新学习和老师的创新教育才会有动力;创新知识浮于表面:高职学生进校时整体上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大多数觉得理论知识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交叉学科知识和创新知识积的极性也不够,从而在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表现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整体的知识框架浮于表面;创新思维相对缺乏: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主见缺乏,倾向于附和他人意见和模仿他人行为。虽然有些尝试创新,但仍然会受到固有的、传统
13、和陈旧的思维方式束缚;创新品格欠缺:大部分高职学生明白创新的价值,也开始了解创新、探究创新,但真正做到将创新坚持到底的并不多,存在做事只有“三分热度”、探索精神缺失、缺少坚忍不拔和踏实肯干的作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学生自身创新思维及动机的缺失和教师创新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创新实践教学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提升。很多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的实践环节多以短期培训、讲座、沙龙和大赛为主,缺乏校企合作、真实环境实践、实战体验。四、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 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世界各国把创新教育列入培养目标,在各国在高教改
14、革中,都把创新型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如美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在一些大学设立创新中心并开设系列训练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引导学生开展创造发明活动。苏联在国内建立了百余所创造发明学院,欧洲共同体创办了“欧洲高等学校研究生院”,为大学生从事发明创造开展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技术革新实验提供支撑。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已形成典型的培养模式,如美国髙校注重创新意识培养,形成了知名的 STEM教育模式:STEM 是 4 门基础学科英文首写字母的组合,S 科学(Science);T 技术(Technology);E 工程(Engineering);
15、M 数学(Mathematics)。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德国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著名的“双元制”模式: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另一元是校外实践场所,主要进行技能专业培训。在政府相应政策保障下,德国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的联系非常紧密,创新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强。还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 CBE 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 NVQ 模式,以韩国为代表的“产学合作”模式等。五、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一)转变传统人才培养观念,融入创新需求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学校通过教育教学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又产生
16、、形成和发展新的教育观念,来进一步指导教育教学。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的任务,围绕人才培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融入时代需求,构建目标相符合、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新要求的教学标准,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鼓励师生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给予学生更多更好的创新、合作环境。(二)打造适应的课程结构,搭建创新桥梁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实现学生创新品格的养成、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激发、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一目标的最终落实要以课程为载体。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推进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授课教学。建构“通识必修课+专创融合课+拓展选修课”三位一体创新课程体系,在公共必修课(通识课程类)中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在专业核心课中开设“专创融合”课程;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创新拓展课。同时融入宽领域的课程内容,实现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触类旁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大力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实际企业实际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打造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