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7三、课后反思从英语的跨学科教学角度看,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效。第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教师通过将原文与数学学科的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让原本纯文科的英语课堂变成文科与理科的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第二,学生的多元思维得以提升。教师深度解读原文,挖掘出原文中的数学知识,又循循诱导学生进行运算、推理,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得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学生通过这节课加强了对跨学科思维的理解,学习策略得到启迪。第三,学生对教师更加信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表现出其他学科的能力,往往会促使学生更加信服教师,学习
2、更加投入。第四,英语教师应加强跨学科教学的能力。英语的跨学科教学益处多多,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挖掘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相互渗透。英语教师要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升多学科知识储备;进行跨学科听课,多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寻找跨学科教学灵感;参与跨学科教学的技能培训,提升跨学科教学的专业素养。参考文献:1 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 J.教育科学研究,2014(3):5-11.2 秦德增,秦瑾若.核心素养视角下的 STEAM 跨学科融合模式研究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2):52-56.3 杜惠洁,舒尔茨.德国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分
3、析 J.全球教育展望,2005(8):28-32.4 汤慧慧.跨学科融合式单元主题教学实践研究以小学英语学科为例 J.教育参考,2019(2):89-97.5 黎茂昌.英语课堂跨学科渗透教学浅探 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S1):41-43.6 罗晓.探索中学英语跨学科教学之路 J.科教导刊(下旬),2015(2):137+188.The Applic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ZHOU Tianliang(Shenzhen Nanshan Nantoucheng Schoo
4、l,Shenzhen,Guangdong 518052,China)Abstract: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The use of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in teaching activities can cultivate students divergent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guiding them to integrate knowledge from d
5、ifferent disciplines.Teachers can shap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to solve problems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and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The case study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shows that applying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in English
6、class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broaden students thinking,and cultivate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Key words: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core competencies【科学教育】近期火遍全球的 GPT-4 标志着人工智能时代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如果继续以习得海量的具体知识为目标,那么人终将输给不知疲倦的人工智能,未来社会应该
7、是人与人工智能共生共存的时代。这要求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随之转变。教育部最新制定的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与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培养目标相互衔接,落实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学生的培养要求,超越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取向,转向从核心素养视角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美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提倡 STEM教育,受到英国、德国、芬兰等多个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研究,探索出不限于 4 个学科的 STEM+跨学科融合发展理念。STEM 教育旨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造力、批判
8、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深度学习能力、未来适应能力等。2可以说,STEM 理念很好地契合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需要。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于 2017 年申请并获批为广州市 STEM 课程实施试点学校,鼓励教师将 STEM 理念融入各类主题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是生态校园,树木众多,具有实施木文化课程的良好硬件基础。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具有操作性强、宽容度高、延展度强、涉及知识面广、易于小组合作学习等特点。我们希望用 STEM 理念来挖掘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的跨学科内涵,并以本课程为载体,破解跨学科学习的壁垒,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一、基于 STEM 理念设计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的策略基于 STEM 理念
9、的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锚定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核心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有机集合,基于跨学科教育课程设计的三个原则,瞄准劳动教育的四维目标,通过劳动教育的五个关键环节,加强 STEM 元素在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中的有机融入和渗透(见下页图 1)。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分科制教学形式对知识传播有着很高的效率。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习得更多知识不再是当今学生最紧迫的事情,分科制教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单一学科的知识很难解决真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利用 STEM 教育在跨学科融合方面的优势,针对广受学生欢迎的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进行融合设计与实施,在破解学生跨学科学习壁垒、提升学生
10、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等方面效果显著。STEM;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杨升东,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办公室主任,一级教师(广东广州 510540);陈慧蕾,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555);罗一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副部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广州 510555)。【摘 要】【关 键 词】【作者简介】STEM 理念下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杨升东陈慧蕾罗一帆创新人才教育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2023年6月Jun,2023 No.3第3期创新人才教育-第45期(初稿)000.indd 56-572023
11、-6-19 16:36:465859图 1 基于 STEM 理念设计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的策略(一)抓准切入点,加强学科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的结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平时非常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然而多是在头脑中的思维训练,存在模糊抽象、不易理解、掌握不牢的问题以及脑力劳动过度而体力劳动不足的现象。不同学科虽然有所区别、彼此独立,但是通过木文化劳动实践的项目式学习可以将不同学科有机衔接,这些连接之处也是 STEM 理念融入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的重要切入点。木工实践课程中有很多元素(杠杆原理、三角形最稳定原理、切、锯、钉、锤、黄金分割、计算测量、木工作品设计与制作、交流分享表达等)与
12、 STEM理念(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艺术等)有交集。因此,基于 STEM 理念设计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大有发展空间。(二)设计跨学科木文化劳动课程应遵循的三个原则STEM 教育最核心特征就是跨学科学习。3根据 2022 年第一届全国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讨会精神,跨学科(STEM)课程的设计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真实性原则:基于真实的情境,发现真实问题,进而通过真实的劳动实践,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产生真实的教育实效。二是开放性原则:学生是参与课程学习的主体,为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掌控感,激发其内驱力,在构建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时坚持内容开放、实施过程开放、劳动形式开放、劳动结果开放、评价角度开放
13、。三是教育性(发展性)原则:不管什么课程,其终极目的都是以课程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出课程的教育属性和学生的发展性,注重过程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通过学习课程能够实现观念有调整、思维有启发、能力有发展、素养有提升。(三)抓住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四维目标和五个关键环节根据教育部印发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 文件精神,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主要是提高青少年的劳动素养。基于 STEM 理念的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有四个维度目标:一是在劳动观念层面,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二是在劳动能力层面,学会必备的木工劳动技能和安全注意事
14、项;三是养成自主自觉参与劳动的良好习惯;四是养成坚持到底、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同时,教师在 STEM 木文化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还要灵活运用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五大环节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在思维目标和五个关键环节中有机渗透 STEM 的各种元素,做到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堆砌。(四)提供试错空间,打磨和构建正反馈循环学习圈在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淬炼操作和项目实践等多个阶段向学生提供试错和包容的空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不急于纠正学生可能的错误行为,让学生拥有一个发挥创新创意的环境,不断在实践中淬炼操作、总结经验、精进和成长,增强他们的能力与
15、信心。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所思、所想的理论在木文化劳动实践中结合起来,将大大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学习理论一核心二结合三原则四维目标五个关键环节(融入 STEM+元素)一核心: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提升的学生核心 素养二结合: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的有机结合,手 脑并用,提高素质三原则:坚持真实性、开放性、教育性的原则 设计课程四维目标: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 品质、劳动精神五个环节: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 思交流、榜样激励知识的兴趣,从而形成“理论学习劳动实践应用提升关键能力理论再学习提升核心素养”的五阶正反馈学习循环圈。二、STEM 理念下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的
16、实施除了跨学科外,STEM 教育还有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等特征。4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基本上可以凸显以上 STEM 教育特征。(一)营造真实情境,激发课堂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初期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对整个课程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的木文化劳动实践课程充分利用茂盛的树林、生态多样的山林、锯掉的木桩等资源,创设给亲朋好友赠送礼物、打造红色作品庆祝重大纪念活动等非常具体的任务,营造真实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投入课堂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笔者发现,真实的情境教学比起语言或者视频图片更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二)STEM 元素融入木文化劳动课程,促进学生递进式发展在真实情境中,以真实问题为导向,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思考并设计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并通过五个关键步骤开展劳动实践,达成创意物化,从而实现问题解决。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一般为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创新、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5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学习思考、小组分工合作、创意设计、劳动实践、反思提升。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构建富含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