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 第 6 期 40 2023 年 第 6 期 41 把毕生奉献给国家和民族2021 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颁授“七一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一批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的党员,陆元九以 101 岁的高龄,成为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最年长获得者。陆元九将这枚勋章视作全体航天工作者的荣誉,他说:“希望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科技报国,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和民族。”1982 年 12 月,花甲之年的陆元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中,他写下了自己
2、的决心:“做一名普通劳动者,做一名无愧于光荣称号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几十年来,陆元九把承诺化为行动,对党忠诚、奋发图强,潜心研究、矢志奉献。陆元九自谦地认为,自己是航天系统中唯一一个没有从头到尾在一线参加一个型号的工作,唯一一个没有获得任何科技成果奖,唯一一个没有为型号工作去过发射场(2004 年曾到发射场参观发射)的总工程师。其实,大家都知道陆元九是位兢兢业业的专家,每次报奖时,大家想把他的名字报上去,可他一直不同意,还说自己没做多少工作,奖励应该属于集体。退居二线后,年过九旬的陆元九仍然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他经常到上海、西安等地出差,下工厂、跑基层。凡是由他负责的工作,他都非常严格:审查报
3、告中的字数,写得不对或写得不好,返回去重写。一旦遇有重大故障,对来自一线的问题,他一连三、四个月地反复思考,有时甚至连着两三天很少睡觉。2013 年年初,他因髋关节有病变,不能站立,很难再回到办公室了。去年,陆元九 102 岁生日时,陆元九对前来贺寿的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燕生说:“我现在不能干活,但是我每天都在想着工作,我对航天事业特别有信心,可惜我现在不能去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看到大家取得的成就,我非常高兴。”如今,中国航天这片沃土结出累累硕果,陆元九和同事们为之奋斗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不久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入驻“
4、天宫”,神舟十五号三名航天员在轨工作六个月后返回地球,中国空间站翱翔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29 次任务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国人叩问苍穹的脚步不曾停歇,眺望前路,月球科研站建设、载人登月等重大规划已经提上日程,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绘就宏伟蓝图。“陆老,您觉得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科学精神?”记者这样问陆元九。“一定要认真,老老实实地干活,不能说任何假话。”斯人已去,这是陆元九留给我们的回答。(中国航天报)人 物邱晨辉 /文桂海潮:36 岁大学教授“变身”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可能是桂海潮在外表上与其他中国航天员最大的不同了。5 月 29 日,
5、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36 岁的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细心的人很快发现,他佩戴着眼镜,这将是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与往次飞行任务不同,神舟十六号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将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这其中,作为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首个载荷专家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桂海潮深有感触地说,“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
6、力。”县城理科第一考上北航 31 岁任博导2003 年 10 月 15 日,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2022 年 9 月 20 日,桂海潮在训练中。摄影/徐部2023 年 第 6 期 42 2023 年 第 6 期 43 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当时,桂海潮正在云南施甸县城中学读高中二年级,从校园广播里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他开始对飞向太空充满向往。但在那时,他并没想到,这项神圣的职业在近 20 年后竟然跟自己产生了关联。从小,桂海潮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里,他学习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
7、”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也在心里埋下航天的种子。心怀理想,学习便有了动力。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9 年时间,桂海潮一路从本科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近 20 篇 SCI 学术论文,成绩斐然。3 年后,桂海潮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成归来,国内多个名校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桂海潮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北航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2018 年,31 岁的桂海潮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又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2018 年的一天,桂海潮所在
8、的学院召开大会。会上,院长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听到这一消息,桂海潮心花怒放。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听闻科研人员可以报名航天员,并进入国际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那时,桂海潮一边做实验,一边畅想: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科研人员进入太空也一定很快变为现实。“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将我这么多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自己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桂海潮第一时间就报名参选载荷专家。两年零
9、三个月的训练“干就完了!”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第三批航天员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空间站阶段密集的飞行任务,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充分的舞台和机会。幸运并不代表他们的训练标准会降低。他们的训练内容多,训练强度大,训练进度紧,挑战比较大。对于桂海潮来说,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上显得稍微薄些。“干就完了!”桂海潮轻描淡写地说。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 6G 的过载,比航天驾驶员标准低。但是,入队后所有训练标准都要达到 8G的过载,这 2G 的差距对桂海潮来说,也是一段艰辛的跋涉。第一次训练时
10、,桂海潮感觉胸腹部有被牢牢压住的感觉,每一次呼吸,胸部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桂海潮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训练结束,他便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爱琢磨的桂海潮还找出了自己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由于心里紧张、身体素质、技巧不足,从而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为此,他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修正,不但克服了 2G 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训练的苦和难,对桂海潮来说,比不上在体验其过程中所获得到的各种乐趣。他说:“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野外生存训练对航天员来说,也是充满乐趣的一次挑战。成为航天员后,他们在巴丹吉林沙漠进行了一次沙漠训练。晚上,桂海潮负责值班,监测人 物环境温度、湿度和风速后
11、,躺在沙漠里看着繁星点点的星空。他想到几年前,自己还在大学校园里做着航天相关课题的研究时,航天员这三个字对他来说,既神秘又遥远,而在不远的将来,他就会飞向那深邃而又神秘的星空。他不禁感慨:人生真的很奇妙,你的未来超乎你的想象。但只要有一颗好奇心,你一定能探索到更多的未知。经历两天两夜的沙漠生存训练后,第二天一早,他们收拾行装,负重数十公斤,准备在茫茫大漠中徒步行走 5 公里到达目的地。可不巧的是,走在半路上,桂海潮的鞋底脱落了。事实上在前一天,他的另一只鞋底已经脱落,桂海潮利用有限的救生物品军刀当针扎孔,降落伞绳当线硬把鞋底缝上了。没想到,在这关头,另一只鞋底也宣告罢工。桂海潮只能穿着“张开大
12、嘴”的鞋子,强忍着滚烫的沙子钻进脚底带来又疼又痒的感觉,一走就是两个小时。“回到营地后,头发里的沙子怎么也洗不干净,吃了口西瓜,发现西瓜真甜。”那些天的经历他永生难忘。和飞天英雄并肩作战珍惜机会也感到压力2022 年 6 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感到非常幸运。2008 年,景海鹏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时,他已经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了。当时,他对景海鹏只能深深仰望。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竟然能和飞天英雄共同执行任务。桂海潮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但也充满压力。“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桂海潮选择了沉默,他说他的底气不是很足。
13、在训练过程中,景海鹏仍然会经常对他进行这样的“灵魂拷问”:你准备好了没有,你具备了飞天的能力吗?这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试/实验任务,将是目前开展在轨试实验项目最多的载人飞行任务。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你准备好了吗?”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两年零三个月的训练,在地面模拟器做过无数次的操作,桂海潮非常期待能去真正的中国空间站里,去体验和探索未知,去体验真
14、正太空失重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感觉。当然,他也期待着从宇宙视角欣赏美丽的地球,欣赏深邃的太空,然后在浩渺的宇宙中放飞思绪、进行畅想。成为航天员后,桂海潮经常会做一个梦,梦见自己驾驶飞船穿越在各个小行星之间,穿越黑洞如今,他的梦想之舟、探索之旅即将开启。(中国青年报)2023 年 第 6 期 42 2023 年 第 6 期 43 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当时,桂海潮正在云南施甸县城中学读高中二年级,从校园广播里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他开始对飞向太空充满向往。但在那时,他并没想到,这项神圣的职业在近 20 年后竟然跟自己产生了关联。从小,桂海潮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
15、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里,他学习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也在心里埋下航天的种子。心怀理想,学习便有了动力。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9 年时间,桂海潮一路从本科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近 20 篇 SCI 学术论文,成绩斐然。3 年后,桂海潮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成归来,国内多个名校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桂海潮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北航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2018 年,31 岁的桂海潮担任博士生导
16、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又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2018 年的一天,桂海潮所在的学院召开大会。会上,院长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听到这一消息,桂海潮心花怒放。在国外留学期间,他听闻科研人员可以报名航天员,并进入国际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那时,桂海潮一边做实验,一边畅想: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科研人员进入太空也一定很快变为现实。“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将我这么多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自己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桂海潮第一时间就报名参选载荷专家。两年零三个月的训练“干就完了!”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第三批航天员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空间站阶段密集的飞行任务,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充分的舞台和机会。幸运并不代表他们的训练标准会降低。他们的训练内容多,训练强度大,训练进度紧,挑战比较大。对于桂海潮来说,比起从空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