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南北经济差距 导语:透视中国南北经济差距罗必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区域经济差距是发展不平衡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尽管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近年来趋于收敛,但南北区域差距自 年以来越发突出(杨多贵等,;盛来运等,;李善同等,;杨明洪等,)。李克强总理 年在山东考察时就指出:“现在中国经济出现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走势分化的情况从东西差距变成了以黄河为界的南北差距”。南北差距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探寻经济增长及其差异的根源,是经济学界长盛不衰的话题。对改革开放以来
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有大量文献从多个维度进行了讨论(丛胜美等,),但是,直面中国区域发展的新问题与新变化,应该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在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进程中,关注南北经济差距的生成机理,探寻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可能性路径,是认识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重视的重大议题。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南北均衡发展、相对平衡发展以及差距持续分化三个阶段(杜宇、吴传清,;万海远等,),且一般认为南北差距扩大的时间节点在 年前后(邓忠奇等,;杨明洪等,)。在此期间,尽管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但北方经济增长依然整体放缓,东北、西
3、北地区甚至出现增速下滑,南方经济核心区则进一步带动内陆经济发展(林楠,)。许宪春等()的测算表明,南北平衡发展差距由 年的 上升至 年的 ,呈现持续扩大态势。关于南北差距形成根源的研究,尽管尚未得出一致性的结论,但一些重要的方面均受到广泛关注,分别涉及到:()禀赋性因素。如地理位置(杜宇、吴传清,)、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肖金成等,)、地域文化与思想观念(许宪春等,)。()配置性因素。如资源配置(许宪春等,)、投资(邓忠奇等,)、劳动力(盛来运等,)、技术创新(董雪兵、池若楠,;刘斌、潘彤,)。()结构性因素。如产业结构(杨明洪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邓忠奇等,)、空间功能结构(赵勇、魏后凯,
4、)。()体制性因素。如经济体制(徐鹏杰、黄少安,)、财税政策(贺蕊莉等,)、改革开放格局(杨明洪等,)、市场化水平(丛胜美等,)。导语:透视中国南北经济差距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广东经济学会会长、南方经济 杂志社社长,:,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 号,邮编:。作者文责自负。参见储思琮:解读李克强山东考察“路线图”,新京报,年 月 日。年第 期南方经济 年第 期刊发了丛胜美、耿鹏鹏、罗必良的论文市场化、南北差距及其根源 基于作物性质的政治经济学考察,该文从作物性质的政治经济学维度,构建了一个“政府管制作物性质逃避策略”的逻辑分析框架,由此探讨市场化发育及其区域经济
5、发展差异的生成根源。文章认为,作物性质、可管制性以及逃避策略选择的差异性,将导致区域市场化发育程度的不同进而带来经济增长的差异。该文是基于作物性质及其制度含义对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做出的一个新的尝试性解理。显然,透视中国南北经济差距,需要做出持续与多样的努力。为此,南方经济特设“中国南北经济差距”专栏,约请四位经济学家就此展开讨论,以丰富并深化相关研究。杨开忠教授等人的我国新时代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变化趋势一文,深入考察了我国新时代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变化趋势。文章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采用经典偏离 份额法及其 拓展法对南北经济增长进行分解,指出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尤其是北方经济趋弱的原因,在于其三次产业差异
6、性竞争力均处于劣势地位,失去了第二产业结构性竞争优势;第二,将影响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变动的差异性因素进一步分为狭义的区位性因素和人为的机制性因素,并采用 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第三,在结构 区位 机制性因素分析框架下,揭示了新发展阶段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趋势性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文章认为,面向形成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北方区位将迎来发挥优势的契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转型和发展动力转型是北方结构转型的重点;南北平衡发展更亟待制度和战略创新。黄少安教授等人的文章南北经济差距:来自中心城市功能差异的证据,从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差异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南北方经济差距扩大的成因和
7、作用机制。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形成机制的影响,南方地区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主导形成城市,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构成了一个经济有机体;北方地区的城市则更多依靠行政机制向周围吸取资源,形成了一个资源向中心城市单向流动的资源堆。这种不同的城市形成机制塑造了南北中心城市不同的功能差异,最终导致了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基于 年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南北中心城市存在显著的极化作用差异,而这种极化作用差异对南北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越高。文章为探寻中国南北经济差距的成因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该文不但实证验证了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差异影响
8、南北经济差距的可能性,还从城市形成机制的角度考察了这一可能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为探寻中国南北经济差距的成因提供完整的逻辑链条,也为国家制定相关促进南北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徐现祥教授等人的文章微观主体成长、“放管服”改革与南方经济占比上升,基于中国经济近年来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实践,系统考察南方经济占比上升的微观基础。其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有别于以往宏观层面的研究,该文从微观主体视角探索区域经济差距扩大问题。第二,与现有的“放管服”改革文献相比,该文重点考察“放管服”改革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关注的不是市场主体进入,而是市场主体成长。文章发现:南方经济占比上升不是由微观主体的进入
9、效应而主要是由成长效应主导的,具体表现为企业成长更快、劳动生产率更高;采用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代理“放管服”改革的实证结果表明,在 年间,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水平每增加 个百分点,企业规模将增加约 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将增加约 个百分点。南方地区的经验证据表明,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年第 期卢现祥教授等人的中国经济韧性的南北差异及形成机理一文,运用熵权 法测度 年中国经济韧性综合指数以及分维度指数,借助 基尼系数分解探究南北方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来源,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经济韧性南北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文章基于规模韧性、结构韧性、创新韧性、开放韧性、制度
10、韧性和社会韧性六大维度构建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空间差异及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分析。分析表明,创新韧性差异和开放韧性差异是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构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是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创新韧性差异、规模韧性差异以及开放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增强,而结构韧性差异、社会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减弱。文章进一步提出了改善经济韧性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与思路。参考文献丛胜美、耿鹏鹏、罗必良,“市场化、南北差距及其根源 基于作物性质的政治经济学考察”,南方经济,第 期,第 页。邓忠奇、高廷帆、朱峰,“地区差距与供
11、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期叠加下的内生增长”,经济研究,第 期,第 页。董雪兵、池若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的时空演进特征”,经济地理,第 期,第 页。杜宇、吴传清,“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现象、成因与对策”,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期,第 页。贺蕊莉、陈传明、李婉婧,“财政体制:一个关于区域失衡的新解释”,财经问题研究,第 期,第 页。李善同、何建武、唐泽地,“从价值链分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差距的扩大”,中国经济报告,第 期,第 页。林楠,“我国区域经济优化重塑发展趋势分析”,宏观经济管理,第 期,第 页。刘斌、潘彤,“地方政府创新驱动与中国南北经济差距 基于企业生产率视角的考察
12、”,财经研究,第 期,第 页。盛来运、郑鑫、周平、李拓,“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管理世界,第 期,第 页。万海远、陈基平、王盈斐,“中国南北工资差距的新变化及市场化成因”,中国人口科学,第 期,第 页。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求是,第 期,第 页。肖金成、沈体雁、左万水,“中国经济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与趋势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 人论坛第二十次专题研讨会综述”,经济与管理,第 期,第 页。徐鹏杰、黄少安,“我国区域创新发展能力差异研究 基于政府与市场的视角”,财经科学,第 期,第 页。许宪春、雷泽坤、窦园园、柳士昌,“中国南北平衡发展差距研究 基于中国平衡发展指数的综合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 期,第 页。杨多贵、刘开迪、周志田,“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演变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刊,第 期,第 页。杨明洪、巨栋、涂开均,“南北差距: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化的事实、成因与政策响应”,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 期,第 页。赵勇、魏后凯,“政府干预、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地区差距 兼论中国区域政策的有效性”,管理世界,第 期,第 页。导语:透视中国南北经济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