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文化研究】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度职业教育外语类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重点课题“幼师高专院校英语绘本教学思政设计实践研究”(项目编号:)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郝丹丹(),女,山西长治人,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汉英翻译实践中的译者主体性与母语文化自信郝丹丹(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长治)摘 要:翻译作为沟通源语和目标语读者间的桥梁,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汉英翻译实践也经历了从最初的母语失语和英语负迁移现象严重到现在的母语文化自信和双语文化平视。母语文化自信下的汉
2、英翻译和文化传真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也是每一位译者的核心使命。关键词:汉英翻译实践;译者主体性;母语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很多人认为翻译即是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句子通俗易懂即可。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如若只是将语言机械转换,译文枯燥无味,没有考虑目标语文化表达的需要及作者的感情因素,会导致翻译出来的作品只具备源语字面意思,不能更好地诠释出作品的真正内涵。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作品文学价值,首先要按照作者的情感本意进行翻译,不得随意篡改原文的内容。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又要兼具主体性,融入创造性,更要适应目标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迎合受众人群的阅读习惯。一、译者主体性概述两
3、千多年来,人们将“译者”称为“译匠”“舌人”,更有“戴着镣铐的舞者”“叛逆者”“文化搬运工”等更具形象的比喻。直至 世纪末,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即从语言学向文化导向转变。至此,“译者”这一角色才得以受到人们关注,译者主体性才得以体现出来。中国的翻译家许钧曾表示,狭义上讲,翻译的主体是译者,广义上则包含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田雨认为,允许译者在尊重原文基础上找到或者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翻译表达目的。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赫曼斯认为,所有的翻译实践,从目标文本分析的角度来看,都或多或少受到源语言文本的操控。“信”母语失语阶段清朝后期虽进行了闭关锁国,但一些译者仍对西方的文学作品
4、进行了一定阅读和翻译。当时的翻译者更多还是秉承相对传统的观点,只是对源语文字进行复刻式对等式的翻译,此时的作品翻译重点在于还原原本作品的内容,母语失语现象严重,英语负迁移也直接导致文章缺乏译者本身文化思想的表达和内涵探究。他们更多坚持着这种传统的翻译原则“信、达、美”中的“信”,更注重传递原文所表达的内涵精神,却也导致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死板,没有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没有充分挖掘作品字里行间的意境、意义、意蕴、语气和节奏等文学因素在母语语用实践过程中的对等。此阶段翻译者没有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作品翻译的影响,没有认识到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信、达”译者主体性和母语文化自信重构阶段近年来,随着中国文
5、化复兴与经济繁荣发展,翻译者的文化素养、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人们对翻译工作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提升。母语文化自信促使译者的文化自觉性逐渐显露,从母语文化失语和英语负迁移思维严重逐步转向母语文化自信和双语文化平视。译者本身也逐渐认识到,汉英翻译实践不仅讲求对原文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复刻,也要注重目标语文化表达需要,原文中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并不能通过简单的语言规则对等进行翻译表达出来。而译者主体性如何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更好得稳固,决定权掌握在翻译者自己的手中。在翻译的过程中,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字词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观点,借助自己传统文化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已学习的翻译经验,结合母语文化背景和对源语与目的语文化之
6、间的差异理解,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为原有的文学作品增添新的语言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得稳固译者主体性的地位。在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的前提下更要力求目的语文字优美。“信、达、雅”母语文化自觉阶段汉英翻译过程中,汉语译者的心境历程、文化素养、心理取向等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状态及其译语阅读受众人群的阅读体验都有直接影响。不同的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所表达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产物,不同作者秉承不同的思想情感进行写作,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也是有所不同,所以对于翻译者来说,要想满足受众人群的不同要求,不仅仅要保持
7、原有语言的优美性,也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润色,只有对一部作品进行不断的揣摩,才能更好的探究文学作品所表达的真正魅力。如果仅仅将注意力停在字面意思的表达上,只会使原有的文学作品丧失原有的光彩。比如面临一些难以翻译的词语时,可以采取成语的方式来更好的诠释文本内涵,实现两种语言的交流和碰撞。对于语言文学作品来说,更好的诠释作品的真正内涵才是最重要的。其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所展现的文化魅力也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不仅仅能够体现作者内心的想法,也能更好地展示地区或民族文化艺术的境界,所以翻译也是一门具备艺术性的工作。一些译者往往会用自身的经验或知识来衡量整个作品翻译的价值,这种现象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
8、他没有体会挖掘出原作品内心情感最想表达的内容。身为译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更好地探究中西文化发展的底蕴和内涵。当面对一些不通顺或者不对等的语言翻译现象时,要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翻译经验,对语言进行更加细微的整理。只是了解了语言的基本字面意思,对于文化的内涵表达并不透彻,会导致译本所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较大。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展现出原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反而使作品的翻译更加的跑偏。众所周知,鲁迅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一位作家,他创作的作品呐喊,是立足于特殊时代背景下撰写的,他所表达的是对封建时代的批判。对于外国的文化来说也是如此,不同时期的作品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比如但丁的神曲,是文艺
9、复兴时代发展的产物。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只是对两种语言进行简单的整理和融合。同一句话不同的作者来表达,所表达的意思、意境、情感等也各有不同,所以身为译者首先应该体会文学作品中所想要表达的语言境界,对翻译的文本进行反复的研读。学会处理好翻译目标语文化和译者自身文化本土化的关系对汉英翻译实践十分重要。二、母语文化自信下的汉英翻译实践文学作品翻译实践中译者的英语水平以及母语文化语用交融能力和语用策略能力的运用直接决定了目的语翻译作品的质量。虽然英语这门语言是由单词进行并列和拼凑的,但是这门语言具备一定的技巧性,因此更要讲究英语所表达的语法及其文化内涵。身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进
10、行更加仔细的探讨,尊重作者作品创作本意的同时,更要有母语自信,守护优美典雅的汉语修辞。翻译实践中的汉语语言自信,是母语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探究翻译的真实目的不同的工作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对于翻译工作来说也是如此,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更加具备目的性,目的性直接决定了作品翻译的水平。身为翻译者,要对这项工作有着更透彻的了解,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要进行更加仔细的筛查,不同的翻译者所了解的文化是有所不同的,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需求去翻译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能力进行翻译,一定不要强加翻译,否则只会导致文学作品的翻译并不完整,甚至还会误导其他读者。所以翻译者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目的性,选择自己合适的作品进行翻译
11、。当读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少读者会有感同身受的想法,这是由于读者与作者两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都有着同样生活的时代背景。所以翻译工作者可以选择与他们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进行翻译,将翻译的内容与翻译背景和翻译思想相互结合起来。把握文学作品的语境将英语翻译为汉语是比较常见且通用的一种翻译方式,这也是多数翻译者共同选择的内容。一些翻译工作者为了增加翻译的经历,往往选择照旧进行翻译,虽然在短时间内提升了翻译的效率,但是会直接影响作品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身为工作者一定要更加准确的把握文学作品,更深入地探究语言学所表达的内容,更好地了解作者所体现的语境。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中国人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会采取
12、握手的方式,而西方人表达好感的方式会选择拥抱和亲吻,这是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中国人的交际方式比较委婉含蓄,西方人的交际方式比较开放豪迈。但中西文化语言与语言之间联系更加的密切,以平视姿态和作品语言进行灵魂对话,自觉认知和坚守母语文化语言的底线,尽量有效地表达目的语,更要得体和雅致。恰当运用翻译策略对于翻译本身来说更加注重翻译的策略和手段,一些翻译者虽然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个人能力,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翻译策略,导致翻译效率较低。更通俗的来讲,翻译就是整合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将文化与文化之间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来着重表达文化发展的内涵,翻译者要做到尊重原著以及原文所表达的根本内
13、容,不能掺杂个人感情因素,要更好得体现国内外文化之间的差异。比如,这个词语在中西方就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在中国“狗”大多是具有贬义色彩的,但是对于国外的文化来说有所不同,大部分有关 的词语都是积极的意义。“”这个词语表达的就是努力工作的意思,但是在中文的翻译来看,所表达的就是你像狗一样工作。如果翻译者没有更好的认识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照旧翻译,那么会导致整篇文学作品的意思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所以翻译者一定要认清楚源语及目标语之间的联系和内涵差异,加深中西文化理解,更好地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另外如果采取合理的翻译方法使目的性更强,那么受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感觉非常的轻松,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负
14、担。不同翻译作品具有不同的受众读者用户,所以在翻译实践中也要考虑文化水平各异的读者,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灵活的转变,合理的使用异化法和归化法。融入创造性,注重翻译风格在翻译工作开展的前期,首先应该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研读,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内容,翻译者不能选择节省工作时间和精力,粗略的进行阅读,而阅读要靠翻译者个人的双语能力,双语能力越强,阅读效率越快。另外不同的翻译工作者具有不同的创造能力,他们所表达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也是有所不同的,一定要与读者之间形成密切的吸引力,使读者能够投入到作品当中。每个人的阅历以及理解能力不同,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更是如此,不少工作者会将个人的经历以及个人的情感
15、因素融入到作品的翻译当中。在某些意义上来讲,翻译者将文学作品与个人情感相互融合了,使真实性大大下降。千人千面,翻译工作者所翻译出来的作品可能会与作者非常的相似,但是也可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更加融入创造性,大胆进行创造,但是又不脱离原本文章的内涵。另外翻译的风格也十分重要,甚至决定了翻译最终的成果,身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以个人的喜好选择为出发点,更要立足于读者的感受进行翻译。提升个人语言交际能力和母语文化素养从事任何工作都要具备基本的个人素养,对于翻译者来说更是如此。法国作家都德说过,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语言既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灵魂的外衣
16、,更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最难掩饰的灵魂。更好地去了解各个民族文化的背景以及内容,用心去体会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就能收获不一样的翻译成果。不同的阅读人群所阅读出来的思想感情也是不一样的,尽量还原作品的真实性,尽量去探究作品文化本质。首先,翻译者应该规划个人能力,提升个人修养,不断完善个人的母语知识储备。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人的思维和心智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其次,翻译者要不断提升个人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工作效率,也会影响个人对于文化理解的差异。这里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指中西两种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不能仅仅围绕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进行学习和钻研。体会不同语言的魅力,提升各种场合下母语的应用水平,尤其是自身文化语言的语用实践能力、运用语言获得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这关乎母语文化自信、文化输出、国际话语权的平视争夺。翻译实践中的母语语言自信是母语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最后,提高自己的母语审美能力。从语言学角度讲,汉语本身的句法结构比英语简单许多,英语中保留的屈折语现象也使英语表达显得累赘。充分发挥汉语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不被英语的语法和此类规格套死,才能使汉英翻译实践充满动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