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第 期 年 月北 方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目标内容中自我行为的适应性机制分析张泰梓(中国航天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院,北京)摘 要 自我行为的适应性机制的核心在于实现个体需要及行为活动符合有机体的目标内容导向。适应性机制从人的独自性出发,关注个体的自我行为与内心响应。通过调动个体的自主性,借由有机体从帮助个体自我整合、构建支持性情景、促进情感形成、辅助理智复现出发,满足个体需要的自主性与有机体目标内容导向的符合,实现个体需要的满足与有机体的发展统一,最终达成个体在有机体中产生自主、自觉的自我行为。关键词 目标内容;适应性机制;自我行为;自主性;需要分类号;作者简介:张泰梓,中国航天集团公
2、司第十二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社会学与组织行为研究。目前,关于目标内容的量化研究主要以群体为单位,包括较为关注个体的“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亦是将人作为子群体展开研究。每一类人群所追求的目标内容同其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都不尽相同。借由群体间不同的数据分别得出研究结论,即旨在通过增加某一变量而不考虑其他变量对行为的影响,并将分布于相同区间的个体聚集成探究不同目标内容的子群体进而交错研究。群体式结论无法具备个体阶段性、差异性的特点,个体在样本采集阶段亦不可避免会出现隐晦表达(即个体回答问卷会自我保留)的现实特征。群体研究存在的特点是可以对样本所处时空点进行定点研究,而无法关注人在此前后的变化,也
3、无法关注个体因独自性引出的行为特性,通常这些行为将直接影响有机体。故而在多数目标内容的研究中普遍认为追求外有目标()的个体会对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而追求固有目标()的个体则会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事实上,个体的幸福感源于个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即个体根本需要与根本利益的保障,个体因独自性存在差异,满足需要的原因与表征亦不相同,其中就会出现与固有目标、外有目标引导力相悖的事实。“现实中的很多人因为外有目标即追求金钱和权力而感到愉悦和幸福”,这是现实与理论间存在的悖论。只有深入个体,挖掘个体自主性与目标内容之间的关系,探索个体满足需要的自主性与有机体目标内容追求之间的同向发展,以更好地推动目标内容有针
4、对性的发挥引导作用,构建个体与有机体之间的适应性机制,为有机体高效引导个体行为活动提供新的视角与逻辑。个体目标内容的界定目标内容()是指有机体追求的对象,部分学者将目标内容分为“固有目标”()和“外有目标”()。其中固有目标是指个体的自我成长趋向及相应的内心需要,以达成固有潜力的实现,如自我接受、群体亲密、健康等。外有目标是指个体对来自于外界环境、他人的赞誉或奖赏等,将非个体必然的需要即可对他者留下预期印象的有价值表现的需要,如财富、权势、外表等。固有目标与外有目标分别指明了有机体中的成员追求目标内容以满足自我需要的区别,这种追求象征着个体主动的行为过程。同样,目标内容从引导力角度亦分为“本质
5、导向”()和“持有导向”()。本质导向是目标引导个体关注潜能即自我的实现从而有助于个体本质的达成与内心的健康,而持有导向是目标引导个体注重获取无法使自己成为健全个体的物质、金钱等,进而滋生消费冲动,更加重视有机体对其成员引导的结果。故而固有目标、外有目标与本质导向、持有导向之间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后两者为前两者阐明了有机体对个体不同的引导将会塑造出不同结果。其中,不可忽视的焦点是有机体中的个体,个体之间具有的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特点促使有机体的过程与结果趋于复杂化。在工作情景中,目前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外有目标通常与消极结果、较差的心理健康水平相联系,例如会导致工作满意感较少,焦虑水平与紧张感较高
6、,获得成功后满意感较短。相反追求固有目标往往与正向的状态产生联系,包括参加工作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有益于工作绩效的提高。固有目标指个体关注自我成长需要的实现,在于通过实现有机体目标内容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与团结集体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正向引导力,个体行为趋向并满足内心需要的关于正向且高尚倾向的实现,这个过程中个体实现自我需要与有机体达成了统一。外有目标是个体受外界环境及受他人正面态度干预而被赋予,从而引导行为趋近于满足内心浅层需要的关于个体外部持有价值的目标内容,多数是起源于外界附加的价值,这种被附加的价值极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此有机体将外有目标作为引导力,个体行为活动中既容易出现不
7、确定、难以把握的行为特征,又容易达成个体与有机体目标内容的统一。固有目标与外有目标源于个体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原因,且源于有机体情景对个体产生的外界干预以及个体在干预下欲达成需要的企盼,而本质导向与持有导向则是对固有目标与外有目标引导下个体行为结果的预判。总之,有机体由数量不同的个体构成,通常固有目标产生本质导向,而外有目标形成持有导向,不同的目标内容引导个体在有机体中形成相异的行为活动,而个体受目标内容的引导程度在于个体需要同目标内容统一程度,即个体对有机体目标内容赋予了多少主动性,个体的主动性不同,目标内容所形成导向不同,目标内容影响个体行为程度与状态亦不同其行为结果自然不同。个体对目标内容
8、响应的动态演化与行为偏重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是自然与社会的存在物,人的需要也就具备自然与社会的属性,故而需要是基于人的某种意识且是人追求自由的行为活动,需要也就呈现出动态演化的特征。目标内容是有机体追求的对象,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是个体,个体在行为活动中出于现实条件而产生某种内心的需要,个体满足需要自然具备不同的追求,追求即为了满足需要,因此个体并不会忽略一切有利于满足需要的内容,而且个体选择目标内容是呈现复杂态势的。籍言之,剖析个体对实现需要的主动性、需要天赋地演化与有机体之间复杂联系,成为有机体目标内容发挥引导力的前提,尤其是当个体面对自我需要而出现与之匹配的态度、行为所形成的状态
9、(以下简称为状态),这些状态通常与选择目标内容的原因紧密联系。事实上,这本身有两个关键节点,即个体内心的何种选择以及对选择的状态。个体内心就做出选择而言,不同个体既可以在同一时空做出相异的选择而出于相同状态,相反同种选择也会出于不同状态。可总结为三种情况:)当个体对内心需要认识不清,甚至无需要产生,即无能力响应需要。这时,他们通常有这两种情况:首先,在有机体中持续着一成不变的需要,逐渐与有机体地变化不兼容导致事实结果与满足需要的过程产生不和谐;其次,个体在有机体中产生种种需要通过理性判断为无法实现。无法实现不仅是无能力去认知或施为,也可能是因为被迫中断而出现“断裂的热情”。无能力的认知、施为或
10、断裂的热情都将个体包围在长期处于需要冲突的状态中。前两者会将需要处于长期难以满足的状态,个体的态度与行为随之逐渐改变,在个体不脱离有机体的前提下,将会吸纳新目标内容来帮助满足需要,通常人们“必须在依赖于外部世界的前提下通过实际的支配和占有外部世界得到满足”,因此当个体无法实现需要时,他不得不面向有机体寻求对有机体的实际占有,而这种占有与需要混合,个体逐渐难以区分。而后者是个体处在需要长期难以满足的状态下,自主的需要被逐渐遮掩与削弱,个体产 北 方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卷生变化去适应有机体失败,逐渐失去了面对目标内容与需要自主性的统一,个体状态出现了异常,实现需要的原因产生了变化,进而由
11、内心无力实现需要促生出对只能选择低层次需要的不满与无力实现高层次需要间的冲突,进而发生断裂,出现“断裂的热情”,当然这一现象亦可能是个体突然发觉所追求的目标内容并不符合真实的需要。事实上,可以肯定个体无法响应内心的需要,势必导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认知与定位自我价值与意义的能力,并呈现得过且过、长期失落的状态。当这种状态成为常态时,个体逐渐形成一种并非缺衣少食或非难以成长而引起地焦虑,其中焦虑不能随着理性以及知识的增长给予名状,这将愈发升级焦虑。)当个体充分认知需要且有能力作出响应,在实际的操作中却背离、放弃了真实的需要,即背离内心响应需要。假设个体需要固有目标,而有机体以外有目标为主,个体为
12、了与群体达成和谐也将表现出追求外有目标的倾向,而固有目标与外有目标相互分离,个体的原目标需要与有机体现目标内容的冲突,促使个体以虚假状态面对有机体的目标内容,逐渐演化成两种趋势:首先是长期虚假状态引起个体与有机体目标内容对冲;其次是个体由于行为惯性跟随有机体目标内容开展行为活动。在“对冲”之中,个体是具有自主性的,是希望通过隐藏自主性在有机体中找到实现自我需要的可能;在“惯性”之中,个体是放弃了自己的自主性,是在有能力实现需要的前提下,希望通过跟随有机体目标内容找到新的自主性,往往这种背离很难以持续。总之,个体自主性的需要被干预,有机体给予的目标内容与个体内心需要完全相悖时,既使此环境中固有或
13、外有目标皆可以满足个体现有需要,也无法掩盖其对持续性发展设计的空白。尤其是当个体对有机体主基调的目标内容作出响应行为时并未获得理应的满足,需要因而出现两种状态,即自主性需要未满足与被有机体干预而附加得需要再未满足,个体与有机体的不和谐逐渐演化成持续焦虑。这种焦虑表现在是否更换岗位、是否更换当前领域、是否追求理想生活等,目标内容的引导作用逐渐模糊化促使个体满足自我需要的内心障碍高台叠筑,进一步违背了个体的自主性。)当个体积极做出响应去努力实现,以充分的自主性满足着需要,其中充斥着强烈的热情,即顺应内心响应需要。通常有机体的目标内容是先于个体存在的,之后的个体加入往往是带着自主性需要的,个体通过对
14、有机体的初步了解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可能性之间做了初步判断,有机体目标内容倾向与个体需要的自主性符合,个体将快速明确自我定位,确定实现自我需要的状态,出于满足需要的导向,有着清晰的原因去从事具体的行为活动,也只有在这个行为过程中个体状态方才响应着需要,个体抱以热切的情感从事目标内容的实现,如此有机体目标内容才对个体具有引导意义。不可否认目标内容对个体具备引导力,然而个体选择何种目标内容是优先出于各自真实需要,“选择”会在不同时期、不同有机体中呈现不同的倾向,或因个体独自性差异在相同有机体中呈现不同状态,因此个体与目标内容之间复杂关系是动态的,影响个体行为状态的因素包括了目标内容的引导力以及个体认知
15、、个体选择、有机体自身的因素。个体会根据自我认知水平以及有机体情景对固有目标或外有目标做出有偏好的选择,选择两种目标内容对于个体而言并非固定不变。当个体满足自主需要出现阻碍时,个体与有机体产生相互不和谐的状态,个体选择目标内容将不受与有机体之间是否存在消极后果的影响。事实上,只要个体在追求需要的时候是出于自由与自主的,那么这些个体身上的幸福感程度是不会因为目标内容不同而存在差异的。目标内容在追求原因上并没有清晰的区别。换言之,追求固有目标与外有目标既可以原因相同,也可以原因相异,尤其是当个体认为无法控制行为的结果,即会缺乏行动意愿,个体会出现无能力响应需要者和背离内心响应需要的情况,也自然不存
16、在目标内容对个体的导向性。目标内容作用下自我行为的适应性机制分步构建 目标内容作为有机体追求的对象,追求过程呈现阶段性与过程性的特点,个体处在阶段性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依据个体的独自性进而形成不同个体的需要并不相同,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亦 第 期 张泰梓:目标内容中自我行为的适应性机制分析不相同的情况。有机体目标内容向个体发挥作用是以引导之力的形式出现的,引导之力的强弱往往取决于个体自主意愿。然而个体在有机体内进行活动,个体独自性表现出多样的需要形式,具备自主性的需要也就必须在有机体既有或将有的产物中得以满足,如果不能满足个体差异化的需要,个体与有机体将不会存在稳定的关系,那么目标内容的引导力将呈现薄弱的态势。相反,有机体预设越多样的高质量目标内容,给予个体越多定位符合需要的机会,个体需要的自主性与有机体目标内容倾向符合,形成满足个体需要且尊重独自性的支持性氛围,期间目标引导力会逐渐被强化。支持性的氛围给予个体丰富的非理性感受,激发着个体意愿的自主性,而需要被满足将会产生浓郁的幸福感,幸福感强化自主性,自主性巩固个体的理性选择,进而形成个体与有机体共同发展的态势,适应机制由此建立。.整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