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创意2023/04一、金狮巷历史背景及民居特征(一)金狮巷历史背景金狮巷位于南宁兴宁路与当阳街之间,金狮巷的出现与南宁“宋城”的兴建在同一个时期,解放之前,在邕的地主公馆、富商等大部分聚集在该区域,金狮巷也因富甲聚居,家家门前有石狮,因而得名。金狮巷民居群建筑跟随古城发展逐渐扩大规模,建筑形制也随之改变,直至明清时期逐渐趋于稳定,民国前期,金狮巷分为金龙坊、金狮巷和城隍庙巷三段,1932年之后便统称为兴宁路西二里,街道位置整体定型。金狮巷始建于宋,其作为邕州府的后巷,临近商区,逐渐聚集富商于此。金狮巷民居不断演变,晚清民国时期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空间格局和形制1。由于水运码头的发展,对外贸易
2、频繁,金狮巷民居部分清代建筑被改建为融合西洋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传统木构建筑与“洋楼”并存的形式成为金狮巷民居的一大特色。(二)金狮巷民居特征金狮巷民居群与兴宁路和民生路的骑楼建筑不同的是,金狮巷民居群都为院落式民居,更为封闭,没有商业功能。现存的金狮巷民居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岭南建筑的形制,同时受外来文化影响,也有部分建筑呈西式风格或者中西结合的样式。关于金狮巷的中式民居,主要是岭南天井院式。由于用地的限制,院落内两边无厢房,依然保留房屋的对称性,房屋与天井有序排列,围住整个民居。虽然一些民居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改建成了西式的建筑,但空间布局还是传统院落式民居。传统的中式建筑单间数较多,金狮巷
3、中式传统民居遵循了传统的建筑形制,主要为三开间,中间的堂屋为主要聚集空间,由于用地的限制,金狮巷大部分民居建筑的面阔较为狭窄,但是进深空间更大。关于金狮巷的西式民居,民国初期的金狮巷民居不同程度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中,受影响较少的民居只是局部采用红方砖等外来材料,也有将主体建筑的外形改为西式建筑,甚至直接整体呈现出西式院落的空间布局。与中式传统民居的空间序列不同的是,西式民居都以独立楼栋为主,花园与通道四周围绕楼房,呈向心状。金狮巷西式民居建筑大都呈左右对称,中部为门廊走道,部分房间与走道贯通,形成了客厅为较开敞空间。通过步道连接各房间虽不太符合传统中式建筑的形制,但却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更
4、适合金狮巷民居条件,所以有很多民居建筑拆掉一边的房间,然后将厅堂置于侧边,另一侧设步道,这样空间布局采用西式建筑的形制,同时也保留中式传统建筑的形制特征。金狮巷民居建筑受外来文化影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中西结合,局部的装饰也会出现西式特征。例如许多建筑仍在使用隔扇门等门窗构件,在梁架等木构件上也会有木雕装饰,也有门窗洞上使用铁艺、拱券等西式装饰。二、金狮巷传统民居发展困境(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传统民居的保护与现代建筑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原有的居住观念也会改变。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常受到礼制思想等南宁金狮巷传统民居现代转化发展研究文/刘怡岑 吴璟丽摘 要
5、:传统民居及其所在历史街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南宁金狮巷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相关历史文献材料,梳理金狮巷传统民居历史背景与建筑特征,分析当下金狮巷传统民居的发展困境及其现代转化发展的几点策略,以缓解传统民居及其所在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矛盾。以转换使用功能的方式,使传统民居公共化,以此延续传统民居文化,从而建立了传统民居所在街区与其城市的联系,推动城市内历史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南宁金狮巷;传统民居;现代转化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桂南传统民居空间形态及其现代转化发展研究”(YCSW2022234)阶段性研究成
6、果。DOI:10.16129/ki.mysds.2023.04.037103环艺设计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民居建筑往往体现了一定等级观念2,但现代社会更注重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分区。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现代建筑的建设追求利益最大化,城市建筑的风貌大相径庭。在当下城市现代主义建筑时代背景中,人们逐渐改变了自身的居住理念和生活方式。南宁的城市布局主要是以旧城作为中心慢慢扩张形成,金狮巷位于旧城生活与经济中心区域,区位优势显著,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时代发展和不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使金狮巷内的生活环境不佳。金狮巷内传统建筑较多,但是内部设施配套不齐全及条件较差,导致居民日常生活有诸多不便。在建筑结
7、构方面,传统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大多数年久失修、木质受损、砖墙开裂等问题,部分房屋现已成为危房,再加上街道空间狭窄,应急逃生通道空间不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这些早已不能满足现代居民生活的需要,居民要求改造生活环境,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会产生很大破坏。(二)更新同一化问题城市开发导致历史街区面临改建。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出台一系列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与传统村落为旨归的相关政策。也正是随着保护工作的开始,一些地域建筑的独特性降低。目前,乌镇作为国内改造较为成功的案例,其采用“修旧如旧”的保护更新方式,还原江南水乡小镇原始风貌,以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然而一些传统古村镇、历史街区效仿其模式,没有考
8、虑结合自身地域的独特文化,忽略区域产业结构,盲目开发以居住、商业为主的历史街区和古镇。金狮巷内现通过规划改造,也以商业为主,商业化气息十足,容易让人忽略金狮巷内传统民居建筑本身的文化内涵,缺少对传统民居风貌景观的引导性。并且,金狮巷内街巷活力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人们多集中于正街,一些小巷则无人游览,堆放着一些商家的杂物,一些街巷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三)街巷文化的流失居民受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根据其历史经验自发建造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样式风格。历史街区的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相互依存,一些传统村镇和城市历史街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空心化问题日益加重,人们为提高生活水平,大部分年轻人离开以往
9、生活的地方,但老一辈的居民对传统建筑有着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情感,不愿离开生活几十年的居住地。在对金狮巷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改造的同时,也应注重其街巷文化的延续,保留传统人文底蕴,使得金狮巷拥有其场所精神和文化认同感。三、金狮巷传统民居现代转化策略研究各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更新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不断丰富,其中通过将传统民居更新为公共空间,使传统民居空间由私密性转为公共性,从而推动历史街区更新的模式方向更加明确。(一)功能转换综合化针对金狮巷民居群的规划主要采取功能的转换、恢复和新增的方式,在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修复的基础上,增加民居展示、民族文化体验等功能,并恢复传统沿街的金银铺和手工艺展示馆等。笔者根
10、据现场实地调研,了解关于金狮巷民居建筑空间现代功能转换的情况,其原有居住功能经过转换后变成了不同方面的使用功能。例如其中的金狮巷民居群 52 号现被作为新华照相馆使用(如图 1),笔者通过与照相馆负责人交流了解到,该民居建筑为新华照相馆租用,以营利为主,承接复古艺术照写真等拍摄,这里还原了很多 20 世纪的历史场景,提供怀旧的摄影空间,民居内大厅及部分空间免费开放共享,游客可在里面随意图 1 金狮巷新华照相馆 图 2 金狮巷漓江书院内部图 3 金狮巷新华照相馆庭院 104创意2023/04游玩拍照。金狮巷居民群 54 号则作为漓江书院使用,主打精品书籍与文创产品,同时也会承办一些本地的文娱活动
11、;书院没有改动建筑的布局和结构,而是利用原有的空间布置,进入书院可以感受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形态与布局(如图 2)。金狮巷民居群 60 号和 64 号分别作为陶瓷博物馆和纸本艺术中心使用,由民间组织,形成艺术文化交流聚集地。还有金狮巷民居群 56 号和 58 号的清代宅院汤宅和腾府则继续作为民居居住使用,同时民居主人自愿将民居免费对外开放展览。观察发现,大部分民居空间的功能都在向公共性发展。传统民居原有私密的空间属性转变为公共化,丰富了原本单一居住功能结构的历史街区。受金狮巷民居群空间紧凑的环境限制,其现代转化更侧重在空间功能活动的综合化上。首先,不同类型的功能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完善街区的功能结
12、构,可以提高人群吸引力;其次,加入艺术文化、公益组织交流等互动活动,通过不同文化效益的功能组合,延续并发展了金狮巷自身的文化特色;最后,通过不同经济效益的功能综合,平衡金狮巷社会公共利益和经济利益,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也能通过直接、间接的经济收益满足金狮巷内公共空间的更新与运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二)适用人群多样化金狮巷民居群内使用人群也随着空间的开放公共化而更加多元。一方面是调动原住居民接受并融入开放空间,提升邻里社交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游客和办公服务人员为街区注入活力,改善老龄化人口结构。使用人群的多样性,有助于街区公共空间开展各类活动,避免了空间的单一或无目的使用。金狮巷民居群也更具
13、包容性,不同目标使用人群汇聚,可以激发更多元化社交的可能性,持续提升使用人群的空间活力。(三)发掘空间文化与场所精神单体历史较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的建筑而言,其文化价值不突出,但历史街区内的传统民居更有改造的可能性。结合所处的环境条件,建筑新旧并存的背景下寻求其空间特质,以此创新场所精神。首先,应该辩证地思考传统建筑的原真性,在原有建筑保护与重置基础上,突出原有建筑的特色元素;其次,注重整体性保护,保留历史街区原始肌理与风貌,贯穿原始建筑内部零碎封闭的空间,使其更为宽敞,并且根据功能活动的需求增加新构件,新旧空间的重构为历史街区注入活力;最后,在庭院、建筑内部等关键节点加入新元素,突出新旧的对
14、比,从而使建筑旧有的部分更具历史韵味。例如,新华照相馆内的庭院增添了一些现代元素的园林造景(如图 3),为建筑本身注入生机,以此更新后的空间将历史与现代在时空上并置转换,吸引了更多人群体验。四、传统民居现代转化的思考与启示(一)物质保护与空间功能保护的转换传统民居的集体记忆由街巷空间、传统建筑、民居和地方文化构成。有些学者会认为基于功能转换的更新方式会使历史街区变为追逐经济效益的牺牲品,还会破坏历史街区和地方文化3。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其中一些建筑及其功能已经不再适应街区的发展,历史街区内的建筑不是都需要原封不动地保护,当下传统民居的物质保护与使用功能的保护应该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应该在遵循
15、传统建筑完整性、原真性等原则基础上,通过一些转换使得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和功能保护相平衡,从而创造新的活力与价值。(二)空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激活历史城镇与街区内民居的保护也应更加重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保护并延续其所属历史街区的文脉。传统民居在进行空间形态功能转化的过程中,应该先保护地方文化资源,然后带来被激活创新的更多可能性,重难点是挖掘空间文化资源并如何进行转化发展。所以传统民居的现代化发展首先要透彻了解其文化底蕴,从时空上不同方位和层次上来挖掘传统民居及其周边环境的文化资源,保护其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文化资源所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后续文化资本的价值体现,掌握的文化资源越丰厚,文化资源更新后的
16、活化程度就越高,同时所回报的社会经济效益也就越大4。所以,传统民居的现代转化应注重对先进行空间文化资源的挖掘,再激活发展其地方文化资源。(三)传统民居的有机更新与其价值的实现传统民居及其功能使用应在合理保护与利用的原则下满足当下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通过挖掘空间文化资源与空间功能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对本地的文化资源活化,这样既能保护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展现其历史资源的价值独特性5。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得传统民居及其所在的历史街区能够得到活化,地方文化也得以延续,使其可持续地自我更新,重新创造传统民居及其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元价值。五、结语本文结合了南宁金狮巷传统民居空间功能转换的案例,分析传统民居现代转化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的现代转化是协调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其更新不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而是要尽可能地保留传统民居的105环艺设计一、蝙蝠纹样概述蝙蝠,是唯一一种能够真正飞翔的哺乳动物。不同于现实生活中蝙蝠所给予人们的阴森、黑暗的可怖印象,它作为传统装饰图案的时候,恰恰代表了一个人类世代所追求的目标和状态“福”。古时人们对“福”的解释尤为宽泛,包含了生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