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022 年 12 月刊总第 206 期谱写孔子“家书”诠释孔子文化何以孔子评介 李佳煌 作者简介 李佳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2021 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孔繁轲:何以孔子,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22 年,第 373 页。【摘 要】“何以孔子”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课题。孔繁轲先生于 2022 年出版的何以孔子以书信体的形式谱写孔子“家书”,引领读者大众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同时,该书既客观阐述孔子及儒家自身的思想学说,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与现实文化融合进行深入思考,并在世界文化的视野中阐述孔子大同世界观的历史价值与思想价值,为回答“何以孔子”这一历史之问、当代之问、未
2、来之问提供了一份优秀答卷。【关键词】何以孔子;孔子;君子;儒家思想;大同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表重要论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方向。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遂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巨人,以孔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学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政界、学界以及民间,“孔子归来”与“回归孔子”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呼声。那么,“何以孔子”呢?孔子第七十四代孙孔繁轲先生所著何以孔子,通过与孔子进行超越时空对话的“家书”形式,谱写出诠释孔子文化的新篇章。全书共约
3、 25 万字,于 2022 年 9月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一、何以孔子的“家书”特色以书信体的形式谱写孔子“家书”,是何以孔子最大的特色。与以往的孔子传记、学术研究作品不同,作者对何以孔子一书有明确的定位,即以孔子后人身份写作着眼于宏观与微观、哲思与实践相结合的描写孔子的文学作品。DOI:10.16737/ki.rwtx81281190.2022.12.018书 评89为此,作者采用了“孔子第 N 代孙”和孔子进行超越时空对话的“家书”形式,通过五十七封书信,“娓娓道来讲故事,谈天说地话哲理”。总体而言,该书运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孔子的生平与思想,感情真挚丰富,再加上流利酣畅的文笔,使全书给人
4、强烈的代入感。此书以“第 N 代孙”的口吻对“老祖”表达致敬并请教问题。例如,“第 N 代孙”认为孔子创办私学、设坛收徒是其生命中最辉煌、最闪耀、最精彩的篇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理念至今仍对教育事业产生影响,这是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的根源所在。再如,书中论及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第 N 代孙”表达了后世解读中产生的种种争议,进而请教“老祖”,期待“老祖”的谆谆教诲。在致敬与请教之间,此书引领读者走入孔子的精神世界。而后,此书又以“老祖”口吻予以回应与期望。例如,作者以孔子口吻写道:“在我的人生辞典里,君子一词格外耀眼。幼年时期,仰望君子,学习君子;成年时期,感悟君子,践
5、履君子;为政之时,与君为伴,不忘君子;授徒期间,倡导君子,培养君子;周游列国,屡遭磨难,依然君子。”在君子人格的视野下,作者凝练出孔子一生的人格追求,彰显了君子人格在孔子生命中的重要性。再如,书中将孔子比作一部“大书”,并指出“这本书既厚重又透明”,“所谓厚重,指的是 书 的内容十分丰富、博大精深,拥有万千气象;而是否透明,那就要看面对这部大书,你有没有一双睿智的眼睛,研读的时候是否得法”。这就以孔子口吻生动表达出对正确诠释孔子文化的深切期望。总之,五十七封“家书”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加贴近历史上有血有肉的孔子,拉近了孔子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还使读者在阅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与流,这就使读者在
6、走近孔子的同时,也在追寻文化之“根”。二、“何以孔子”的三重诠释除体裁创新之外,何以孔子在内容上深刻回答了“何以孔子”这一重要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返回历史现场,客观阐述孔子及儒家自身的思想学说一方面表现在作者对孔子存在的相关争议进行探讨研究。比如,作者指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中的“女子”并非泛指,而是指“有特定关系的人”,“丝毫没有贬损一般妇女的意味”。再如,作者认为孔子面对阳货、公山不狃、佛肸之邀,最终是擦肩而过,而不是有些人误解的“官迷心窍”或“伪君子”。当然,该书作者作为孔子后人,著书意在弘扬孔子所代表的传统道德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一味赞扬甚至“神化”孔子。例如,作
7、者指出,孔子在婚姻与事业的关系处理上“跌了一跤”,称孔子是“思想的巨人”“生活的侏儒”。再如,作者并不避讳地指出:“由于与皇家的特殊关系,衍圣公便成为笼络人心、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115 页。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300 页。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169 页。参见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263-264 页。902022 年 12 月刊总第 206 期巩固封建政权的工具,以致在宋金元三朝,孔氏后裔册封出现了二宗并存的乱象。”另一方面,该书结合学界研究成果,对孔子及儒家思想做出许多重要的概括性论断,而且见解深刻。书中多处提到孔子学说的内容、特征与贡献。例如,作者在论孔子与“儒”的关系时指出,从孔子
8、开始,“儒 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而是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职业技术演变为学术流派),成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君子儒”。再如,作者认为孔子学术活动的最大贡献就是对经典“加以搜集、整理和规范,且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角度,以相对完整的体系、形式记载下来”。礼作为孔子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孔子倡导的礼并不是复制周礼,而是结合春秋实际对原有周礼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具体而言,即孔子“致力构建以仁释礼、弘扬周礼道德精神的儒家学说,从思想精髓、道德规范的角度,将礼的内涵和要求进一步丰富和提升 礼 不仅是语言、姿态、仪容等外在形式,而且还必须有内在的精神和道德感情作基础”。在论及孔子“仁学”思想
9、时,作者指出孔子“仁学”思想不是纯粹思辨性的理论体系,“关注的焦点是社会现实,目的在于告诉人们怎么按照仁的要求去做”。可以说,上述观点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学说的特性,进而保证了该书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这自然离不开作者本人对资料的深入研究,可举书中一例以证明。作者在论述孔子“君子之道”时,不仅找出论语中出现的 107 次“君子”,还先后查阅说文解字尚书诗经等文献,并认为“君子”“小人”原多用于区别身份,孔子则更多的是从道德修养上比较。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自称此书积累材料与构思谋篇耗费三年之久,为此书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奠定了基础。(二)立足当下,思考孔子及儒家思想与现实文化的融合该书在以孔子为
10、代表的儒家思想如何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的议题上提出不少精辟见解,为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提供了思路。国学大师钱穆曾说:“在春秋时代,中国社会上之道德观念与夫道德精神,已极普遍存在,并极洋溢活跃,有其生命充沛之显现。孔子正诞生于此种极富道德精神之社会中。”上述见解实际上指出了孔子成为中国文化代表的时代因缘,即中华文化底蕴的积累与沉淀。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孔子的尊严与价值正在于提出数种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儒家学说,特别是蕴含其中的仁爱理念、民本思想、礼制规范、君子人格等等,成为社会、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322 页。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45 页。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68 页。
11、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96 页。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107 页。钱穆:论春秋时代人之道德精神,载钱宾四先生全集第 18 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年,第 272-273 页。书 评91国家与民族的思想财富。作者对上述观念如何实现与现实文化的相融相通做出重要思考。以“仁”与“君子人格”为例,“仁”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作者创造性地从道德修养、社会治理、中华文化三方面指出“仁”包含着“君子之道”“为政之道”“文化之道”。从这三个角度,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作者立足于当下的宽广视野。再如“君子人格”,作者借孔子口吻指出:“君子即使无位(社会地位)也应有德(道德操守),君子是一种理想的
12、风范、理想的品格,它作为个人(私德)及社会(公德)的标准,时刻引导人们听君子言,跟君子行,使人人成为拥有高尚情操和道德人格的君子。”作者在此处还使用了时下学界与社会各界关注的私德、公德概念。而后,作者归纳“君子”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与儒家学说塑造的“君子人格”的社会气象。一般认为,所谓“翩翩君子”是上流社会才需要或者才能够达到的一种文化状态,但作者在书中指出,“君子人格的理想和目标虽然远大,但道理却十分朴素、温馨”,并非不可企及,“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人人皆可为君子”。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该书能够在文化“两创”上取得上述认识,一方面是作者作为孔子后裔的潜心研究,另一方面与其从事“两创”理论与
13、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密切相关。因此,该书不仅凝结了作者对孔子文化的深刻洞察,更体现出其对当代中华文化的理论思考。(三)放眼世界,阐发孔子“大同世界”的历史价值与思想价值当前世界,最值得关注的形势莫过于全球化。自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五百年前后称为“轴心时代”后,有学者认为当下世界出现了“新轴心时代”。人类社会正处于大变动的时代,各国家与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矛盾重重,世界各地思想家发出对“新轴心时代”的呼唤,即要求从古代思想智慧中找出一条能使世界走上健康合理的和平发展道路。本书作者对此有充分认识。在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提问时,作者指出了孔子的大同世界观。何为“大同世界”?何以孔子一书从社
14、会与个人、物质与思想的角度完整阐述“大同世界”的特征与内容。不过,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书中对“大同世界”的历史价值与思想价值进行了深刻思考。就历史价值而言,该书认为“儒家思想阐述的是人类的伦理道德,描绘的大同世界则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底色。儒家思想绝非天上掉下或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换言之,“大同世界”是中华历史文化精华的凝聚。就思想价值而言,该书借郭沫若的小说马克思进文庙表达出“大同世界”是人类文明共同的美好愿景的观点。这就是说,参见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264 页。参见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108 页。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113 页。参见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120 页
15、。参见汤一介、李中华主编:中国儒学史总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 3 页。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357 页。922022 年 12 月刊总第 206 期“大同世界 是人类社会最终可达到的理想社会,代表着人类未来的美好憧憬,体现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结语综上所述,何以孔子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引领读者大众走进孔子的思想世界,既客观阐述孔子及儒家自身的思想学说,又对孔子及儒家思想与现实文化融合进行深入思考,并从世界文化的视野阐述孔子大同世界观的历史价值与思想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书在回答“何以孔子”的重要课题上已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正如作者所比喻的,孔子是一部“大书”。今天,社会各界如何读懂、读好这部“大书”,何以孔子提供了一份很好的答卷,但此书并不意味着问题解答的完成。我们期待,在“两创”引领下,今后会出现对“何以孔子”的更多回答,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复兴。责任编辑:张 玙 孔繁轲:何以孔子,第 36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