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美术研究】一、点、线、面在工笔花鸟画中的运用在平面构成中,点是二维空间中最小、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具有凝聚视线的作用。如果将点排列组合,则可以产生不同形态的线和面。康定斯基说过:“点可以具有无穷多的形状,只要其足够小就可以。”人们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点状的形象,自然界中的物体缩小到一定程度也都可以视为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态来表现点的概念,相对而言,规则或不规则的图形都可以视为点。点的大小、数量、形态、距离、位置的改变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给人以生动活泼或简洁、稳定的视觉特征。在工笔花鸟画中,点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元素之一,可以作为视觉中心,起到凝聚视线的作用,还可以
2、起到平衡和丰富画面关系的作用,所以工笔花鸟画创作中应该规划好画面中核心点的所在位置。线是点的运动轨迹,由点生线,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线的长短、粗细、曲直、方向、位置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从线的形态上看,直线有直率、简洁的感觉,曲线有自由、活泼、灵动的感觉,粗线具有粗犷、厚重、力量、阳刚的感觉,细线有速度、敏锐的感觉。从线的方向看,水平线具有平静、稳重、广阔的感觉,垂直线具有崇高、明确的感觉,斜线具有朝气、不安定、生动的感觉。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不同的线条自由组合排列会带来丰富的变化,使画面生动活泼而富有情感。按照几何学的定义,面是由线的连续移动形成的。点的扩大和密集以及线的增宽和集中排列
3、都可以形成面,因此面是点和线的扩展。面的形状灵活多样,有几何形状的面、自由形状的面、偶然形状的面等。几何形状的面有一种秩序感和规范性,呈现出简洁、安定的视觉感受;自由形状的面呈现出的是生动、活跃的视觉感受;偶然形状的面呈现出的是自由、活泼、丰富的视觉感受。在画面中自由组合和穿插不同形态的面可以塑造出丰富的视觉形象。面还有实与虚之分:实面具有重量感,有坚定、沉稳的视觉感受;虚面无厚重感,其明暗变化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平面构成中,点、线、面既相对独立又具有融合性,三者相结合的构成形式在工笔花鸟画中运用非常广泛。将点、线、面相结合的构成形式巧妙运用到画面中,有利于增强画面的形式感,更好地表现创作意
4、图与理念。如图1苏百钧的作品圆寂,这幅作品就运用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构成方式。长短不一的荷梗为平面构成在工笔花鸟画中的运用原梦王晓东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同时审美意识和个人修养也得以提升。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已无法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对当代工笔花鸟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笔花鸟画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为当代画家带来了挑战,画家需要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人的思想意识进行创新。平面构成理念的介入使当代一些工笔花鸟画家有了新的灵感,他们将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元素以及对比构成、重复构成、分割构成、密集构成等形式运用到自己
5、的创作中,拓展了创作空间。画家在抒发自己感性情感的同时运用平面构成的理性方法创新工笔花鸟画作品形式,创作出既有传统工笔花鸟画韵味又有时代感且能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的高水准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关键词:平面构成;工笔花鸟画;艺术创新图1 圆寂 苏百钧52DOI:10.16129/ki.mysdz.2023.05.0232023 05线,在画面中相互交错,凸显画面的空间感,有秩序、有节奏的排列组合形式,使作品更加丰富、有韵律,也给观者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大小不一、参差错落的荷叶为面,在弥漫着云气的池塘中荷叶有虚有实,使作品意境深远。在画眼位置的小鸟是画面中唯一的点,赋予作品无限的生命力。整幅作品设色素雅
6、,虚实、动静相结合,画家运用点、线、面结合的构成方式巧妙地表现了荷塘残荷的凄美景象。二、平面构成形式在工笔花鸟画中的运用(一)对比构成的运用对比构成是一种自由构成的形式,通过事物之间的比较来突出主体特征。对比构成没有内容限制,几乎所有的元素都可以作为对比的因素。对比的实质是比较,可以显著、强烈,也可以简单、复杂。对比构成在工笔花鸟画中应用非常广泛,有大小对比、数量对比、形状对比、虚实对比、位置对比、疏密对比等等。例如疏密对比。疏密对比主要是指画面中点、线、面的密度分布状态,在工笔花鸟画中对画面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疏密关系若在画面中得到合理安排,能够使杂乱无章的画面变得有序,同时通过疏密对比,画
7、面可产生运动感、节奏感,能够使布局更加富有变化。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画面中,疏的位置并不是空无一物,密的位置也并非指填满物象使人有压迫感,而是要留有空隙,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一幅作品倘若过疏,会使画面看起来松弛、凌乱、没有节奏,过密则会使画面效果沉闷、刻板、没有生气,因此创作时要合理安排疏密关系,要有疏有密才能打破平、齐、均等造成的呆板构图,使画面效果更有张力、节奏感。再如虚实对比。虚是指画面中的次要部分,这部分笔墨稀疏,用色较淡,可使观者回味无穷,增添画面的趣味性。实是指画面中的主要部分,这部分描绘细致,形象清晰,用色较浓。画面若处理得过实则凝重呆板,若过虚则软弱无力,因此虚与实
8、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共存于画面之中。画面中若虚实处理得当,便可更好地协调画面关系,突出画面的主体和层次感,使作品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在绘画创作中运用对比构成,能够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通过对比打破画面的单调,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丰富,主题更加鲜明。(二)重复构成的运用重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天空中飞翔的群鸟、室内装修的壁纸、路边的共享单车、房屋建筑等等。这些重复可以产生节奏感,具有规律、统一的秩序美。在平面构成中,重复构成是指相同或相近的形态在画面中连续反复出现两次及以上。形象的多次运用,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人的视觉记忆,并且使画面达到和谐、统一的
9、视觉效果,同时还使作品具有视觉冲击力。重复构成的基本类型分为绝对重复和相对重复。绝对重复主要是指基本形态始终不变的重复,容易给人平淡、呆板的感觉。相对重复主要是指基本形态的大小、位置或骨骼形式有一定变化的重复,可以使作品在严谨中又表现出丰富与灵活。需要注意的是,重复构成的运用在为创作带来一定优势的同时也有其局限性,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重复构成的运用应注意在统一画面的同时有一些变化,如果画面没有变化,会变得单调、乏味、呆板,因此在构图时要关注形态之间的变化与统一,要多思考,大胆尝试,反复推敲才能做到精益求精。在传统的中国画作品中,比较忌讳出现重复的形象和重复构图,而如今的工笔花鸟画家们却能将重复
10、构成巧妙运用到创作中。如图2苏百钧的作品割禾之后,画面中就运用了重复构成的方式。苏百钧的工笔花鸟画构思巧妙,笔法灵动,用色淡雅平和,艳而不俗,构图形式丰富多样,且具有现代感。苏百钧在深入研究传统之后,在对传统有所扬弃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平面构成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我们在苏百钧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朴素灵动的自然生活气息,以及诗意般的意境。苏百钧割禾之后这幅作品以麻鸭和稻茬为题材,画面中一组组根根向上的稻茬及横向伸出头的鸭子运用了图2 割禾之后 苏百钧53【中国美术研究】相对重复的构成形式(图3),这种既统一又富有变化的构成形式使画面中的物体布局极具秩序性和形式美感。构成这幅作品的这两种
11、物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画家用画笔去感知自然和生命,用心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将生活中的景象进行主观的处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使作品打动人心并极具真情实感。(三)密集构成的运用密集构成,又可称为聚散构成,指基本形在画面中可以自由分布,有疏有密。密集构成是一种较为自由、灵活、以追求疏密节奏为主要特征的构成方式,具有节奏感和韵律变化。最密或最疏的地方常常成为整个画面的视觉焦点,使作品具有视觉上的张力,利用基本形的排列,产生虚实、疏密、松紧的视觉效果。密集构成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向点密集、向线密集、自由密集和向形密集。运用密集构成时应注意,画面中若基本形运用过多,则缺少稀疏
12、的位置;若基本形运用过少,排列过于疏松,画面则无法产生密集的效果。基本形的形状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近似的,在大小和方向上可以有些变化。因此,在运用密集构成时,基本形的分布要有张力和动态趋势,不能杂乱无章或过密过疏,要形成既均衡稳定又富于变化且有秩序的构图。密集构成是工笔花鸟画中常用的一种构图方法,因此有很多工笔花鸟画家在创作时会用密集构成的方式丰富自己作品的构图。例如图4苏百钧的作品秋韵就运用了密集构成的形式来丰富自己的构图。苏百钧的作品秋韵运用了点密集与线密集的形式,以豆荚为画面中密集的点,以枝干为画面中密集的线,整幅画面疏密交错,有很强的节奏感,豆荚下方隐隐约约呈现的动物使画面更加丰富,
13、有层次感。三、结语工笔花鸟画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日益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并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面貌。将平面构成的元素及形式融入工笔花鸟画创作中,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平面构成的有益元素来丰富工笔花鸟画的构图形式,拓展创作思维,有利于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秩序感,使工笔花鸟画艺术在绘画领域中焕发新的活力。参考文献:1尚震,徐丽.平面构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2林小纯.工笔重彩花鸟中的平面构成J.中国民族博览,2020(5):176-177.3潘英莲.平面构成在工笔画中的运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85-188.4谢德.我对“虚实相生”的理解与实践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7.5梁亚芳.论平面构成在当代工笔花鸟画中的应用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6王艺.设计构成在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运用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22.作者简介:原梦,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王晓东(通讯作者),硕士,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图3 割禾之后(局部)苏百钧图4 秋韵 苏百钧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