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2期第41卷(总第223期)NO.2,2023Vol.41General No.22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论余昭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论余昭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李德品(中共毕节市委党校,贵州毕节551700)收稿日期:2023-04-24作者简介:李德品(1975-),男,贵州毕节人,中共毕节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摘要:余昭是清中后期西南地区有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传统文化浸润,体现出浓烈的家国情怀及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一是受儒家忠
2、君报国思想的影响,对国家统一和强大充满了自豪感;二是受传统士人价值观的影响,有着为天下苍生奋斗的壮志;三是受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对乡土充满了深深的眷念。余昭诗歌创作中充满着为国奋斗的豪情壮志及担当精神。余昭从国之大者、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看待本民族的历史和贡献,从个人情感上升为家国情怀,对于构建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主体精神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提供了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关键词:余昭;家国情怀;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39(2023)02-0083-05余昭(1827-1890),字子懋,号德斋,又号大山,彝语名龙补。余昭的祖上为彝族六祖
3、分支的恒部后裔,自称“扯勒”家族,曾被册封为四川永宁宣抚使,辖地为赤水河两岸的黔蜀边境。余昭一生著述颇丰,著有 叙永厅志稿 四卷(未竟),土司源流考 一卷(未刊),有我轩赋稿 二卷,德斋杂著 一卷,大山诗草 三卷。其诗歌主要收录于 大山诗草 中,共350余首。查阅相关文献,目前,对余昭诗歌的研究较少,大多是对其艺术特点的探讨,对其诗作中的家国情怀及文化认同研究甚少,故本文拟对余昭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及文化认同作粗浅探讨,以期有关专家及同行赐教和匡正。一、余昭家国情怀溯源:儒家文化及家学润泽明朝初年,统治者出于安边化民的目的,开始在西南地区推行儒学。改土归流后,土司职位不再进行承袭,土司子弟要走上仕
4、途,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进一步促进了儒学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和土司子弟对儒学的学习。余昭对儒学的学习,一是家族的影响。余昭家族对儒学的学习可谓成绩显著,从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百余年间一家四代人均有诗集传世。余昭家族的诗歌成就,在黔西北乃至西南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清末民初四川著名诗人万慎子说:“余氏为毕节名族,自其先世,皆以能诗襮声黔蜀间”114余昭伯父余家驹,饱读诗书,有诗集 时园诗草 传世。余家驹“于书无所不读,独不溺没于举子业”27,博览群书而无意于功名,余家驹认为读书要纯粹,不能为了“干禄”而读书,“世人趋名利,所学在干禄。及至登仕途,患得失荣辱”212(甘隐篇),一旦进入仕途后,又会患得患
5、失,难以保持气节,这可能也是余家驹不愿进入仕途的原因之一,颇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以贡生不出应试,奉我祖母,孝善终生,居家勉励儿辈,大率以为朝廷广醇风,为祖宗绵世德,为末俗挽衰敝,经济皆当于读书之中求之。”29这是余昭在 时园诗草 序中对余家驹生平的叙述及评价,从中可以知道,余家驹淡泊功名,虽然83为贡生,但不参加科举考试,在家中侍奉母亲,教导后生晚辈。从这些赞誉可以看出,余家驹“孝善”祖母及“勉励儿辈”“为朝廷广醇风”“为祖宗绵世德”的思想和行为,已经深深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余家驹对余昭甚为喜爱,视若己出,耳提面命,授以家学,告诫余昭“至于功名富贵,听其自然,莫皆奔兢,至今言犹
6、在耳也”29。余昭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第,还能保持良好心态,与余家驹“功名富贵、听其自然”的教诲是不无关系的。二是余昭勤奋刻苦学习。据余昭同乡杨绂章说“先生独聚万卷书,以诗名于时”35,在偏僻的黔西北,能够有万卷藏书,在当时应该是极为罕见的,也可见余昭读书之广博。余昭的文学天分极高,“诗文下笔如宿构,组织无痕迹”32,再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年未弱冠,所为诗已褒然成帙”33。“家居课子孙,手一卷终岁不辍。”35余昭不仅自己读书,而且还亲自教育子弟,因此而饱读了儒家经典。三是婚姻家庭促进。余昭妻子安履珍,从小受儒学教育,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成就,有 园灵阁集 传世。其家学教师为豫章人(今江西省北部
7、)饶雁鸣,为安履珍家掌书记。饶雁鸣在安履珍 园灵阁集 序中说:“朴尝教之读书十行,下笔文思若宿构非忠孝节烈之书不读,犹嗜 离骚。”3310余昭与安履珍成亲后,他俩志同道合,砥砺诗文,堪称文苑伉俪典范。安履珍在 题子懋夫子 大山诗草 一诗中用“北溟鱼”称赞余昭,“跋浪自惊沧海裂,前身应是北溟鱼”3328,认为其有宏图大志,有朝一日定能大展宏图。在余昭 大山诗草 中,描写与安履珍交往生活的诗作有30余首,其中名为 赠内寄内 诗作共3首;安履珍 园灵阁集 与余昭相关的10余首,直接唱和的诗作共有3首(子懋夫子寄诗次韵和之 秋九月和子懋寄诗原韵 二首),数量虽少,但由此也可看出安履珍对余昭所寄诗作基本
8、都有和作。另外闲暇之余,余昭与安履珍还进行联句创作,如 品园家宴联句 一诗就是安履珍与余昭联句之作。这些,对余昭的儒学修养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二、余昭诗作中家国情怀的建构(一)对国家统一的认同余昭生活年代,改土归流已过去了100余年,清王朝大一统局面已经形成并得到了巩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余昭诗作表现对国家统一的自豪和浓厚的忠君报国的思想。在 观安会亭舞槊 中,诗人强调:“当今车书同文轨,清平宇内无泥滓。相逢饮射乐君恩,英雄老去亦何悔”367,“车书同文轨”,化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的历史故事,隐喻西南地区对朝廷的归顺,“清平宇内无泥滓”表现了诗人对改土归流后融入清王
9、朝的赞同和自豪。“乐君恩”更表现了诗人对于清王朝的感恩和忠诚,“英雄老去亦何悔”表现了诗人对于天下太平,人民安居的喜悦。在 大清一统图 中,诗人写道:“见我皇舆图,溯我皇所隶。幅员古所希,辽阔高百世。西极东瀛通,莫南莫北至。帝德弥地天,覆载皆内治。我乡在图中,弹丸如黑痣。图中多苍生,苍生属我意。他日展经纶,按图舒壮志。”51诗人对于清朝宽广的疆域倍感自豪,希望有朝一日能为这伟大的帝国作出贡献。“我乡在图中,弹丸如黑痣”,在与广阔的清王朝的疆域图中,诗人的家乡就是一个弹丸之地,如同一颗黑痣,毫不起眼,诗人认识到了自身的渺小,分清了“大我”和“小我”,“图中多苍生,苍生属我意,他日展经纶,按图舒壮
10、志”,表现了诗人想要为国贡献奋斗的壮志。“生长夜郎天,自觉夜郎隘。每笑夜郎王,汉孰与我大?”351由于先进文化的熏陶,诗人眼界宽阔,虽然长在夜郎之地,但已经觉得夜郎之地很狭隘了。彝族文学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在诗作中经常歌颂先祖的威荣。彝族古代文学家举娄布佗说:“谈诗要寻根,有根方为上。彝诗无根底,不算好诗章。”余昭祖上曾是四川水潦的统治者。但在其诗中,没有对政权的留恋,对于祖上的威荣虽然自豪,但其是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角度来进行叙述。在与汉民族的关系处理上,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反对用战争解决纷争。在 七星关一诗中,诗人写到:“德原能远服,功不在多擒”110,这两句诗主张在
11、民族矛盾与民族问题解决上,“多擒”非根本之道,“德”才能使人“远服”。对于彝族内部各政权之间的纷争,余昭更是极力反对。其 宣威州 诗曰:“属部旧分乌爨境,开疆人忆汉唐年。蜗争龙战知多少,古迹微茫一散烟。”3303宣威州旧属东乌爨之地,曾被划入乌撒(今贵州毕节威宁、赫章一带)大定(今贵州大方县一带)管辖。作者经过此地,虽然对先祖开疆拓土仍然充满了自豪,他认为这种民族之间的战争属于“蜗角之争”,实在不应该发84生。庚辰九月与毕节诸君步韵共和綦江孝廉陈翔初感十五首(其五):“流传鳛部早知名,半壁天头驿几程。世继书香忠孝节,臣称草莽汉唐明。一方赤水同官守,万点黔山向夤征。谁识乌衣旧门第,五朝勋爵念家声
12、。”284这首诗中,诗人回忆了祖先的征战攻伐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和历代王朝的交往,认为自己的家族遵守“忠孝节义”,为历朝历代边疆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对自己辉煌的家族历史充满了自豪感。基于对国家统一的认识和拥护,余昭对于历史上造成国家动乱和分裂的局面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批评。如 读史:“燕翼贻谋慎所思,祖宗立法子孙思。始知秦氏坑儒兆,早在三良入殉时。”331诗人尖锐地指出,统治者出于为子孙后代计谋,不惜残害人才,解除对自己江山社稷的威胁,表现出诗人对人才的痛惜之情。在 汉高帝 一诗中,诗人写到:“功成马上专烹狗,转据关中玩母猴。驭将有才箕踞骂,鄙儒无用脱冠溲。”3123对项羽,诗人写到:“学书
13、学剑总无成,鲁莽称王气概横。盖世英雄能好色,同盟昆仲不分羹。舆图失尽骓何逝,血战归来狗亦烹。子弟八千同日殉,死头犹赠故人荣。”3125诗人认为,项羽的失败,和他不学无术、有勇无谋、不善于团结部下、不能与人分享胜利成果以及贪名好色、自私自利分不开,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余昭从人的本性出发对项羽的失败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与历代文人不同的结论,显示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深邃思想。对于历史现象的分析,余昭同样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如 读史 其一云:“销铸金人白帝终,弃灰立法为驱从。阿房火种焚坑里,炎汉兴从楚炬中。”392此诗对秦王朝嚣张销铸金人、焚书坑儒事件进行了描述,认为秦王朝由盛及衰就在于实施严刑峻法,但这
14、并不能真正使百姓臣服,以暴制暴更不得人心,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成就帝业。对于三国鼎立,余昭也提出了不同常人的看法:“说士祗知开战国,三分已兆后三分”393,诗人认为在楚汉相争时,由于楚汉内部君臣各怀心思,上下猜忌,为了一己私利而保存实力,三国鼎立的局面在汉初已有预兆,可谓见微知著。(二)对传统士人的价值观的认同余昭自觉用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余昭常自谦“眼界苦不宽”,但其深厚的学识造诣,使他的眼界、思想不为黔西北山川束缚,表现出非凡的壮志理想与远见卓识。渔翁行 一诗,作者刻画了一个以坚强意志与超高驾船航行技术与风浪进行
15、艰苦搏斗的东海渔翁的形象,诗人称赞渔翁:“此翁奇气薄沧海,心与古人将无同。不慕高人元真子,不学隐士杨裘翁。愿回天地扁舟里,万里破浪乘长风。”348诗人对于“元真子”“杨裘翁”之类不问世事的人并不羡慕,而是要追求为天下苍生而奋斗的壮志,显示出一种积极昂扬向上的入世精神。余昭的人生理想,是做一个文武双全的治世能臣。如 遣怀(其二):“磨剑适当为用武,抛书心尚未忘名。词锋气贯三千弩,韬略胸藏十万兵。”3143再酬雨生:“欲学请缨终军童,一洒诗人少见功。特助圣朝舞黄钺,汪洋海表来归风。至今未试屠龙技,蠖屈如龙我与尔。”360这些诗作都表现想要投笔从戎、沙场建功激昂之情。当其好友刘雨生秀才从军时,他鼓励
16、友人:“干济有才怜国土,英雄无用是诗人”,“如君犹是困风尘,谁道儒冠不误身”,“典尽奇书胸里有,枕戈草莽早称臣”399(赠刘雨生茂才嘉藻从军并慰其贫),希望友人在沙场上发挥文人心思缜密、熟知兵法的优势,早日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士人的一条理想的人生道路。“理想的执着追求和这种理想在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实现,就会产生悲剧意识;理想的失落而失落者对理想又有着永恒的怀念和执着,也会产生悲剧意识。”4余昭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榜,功名之路不平坦,他的壮志与现实形成了剧烈的冲突。“岁月磨人鬓发催,今朝自寿且含杯,百年已度三分去,一事无成万感来。”3217(三十初度其一)“笔巅横扫走风涛,一入文坛气更高。世上岂无千里马,途中谁是九方皋。”336(自慰落地)这些诗作表现出作者的失落之感,在时光流逝中,诗人慨叹一事无成,同时,屡试不第、襟怀不开,虽是“千里马”,但无“九方皋”的知遇之恩。在郁郁不得志中,余昭对历史上有着君臣际遇的明君和贤才给予礼赞,表现出一种感怀、敬慕之情,希冀自己也能有此际遇,成就功业。如 登泸州宝山武侯祠:“君臣契合思前哲,感慨当年瘁鞠躬”334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