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体化:内涵、困境及建设路径_田琳.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69980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体化:内涵、困境及建设路径_田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体化:内涵、困境及建设路径_田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体化:内涵、困境及建设路径_田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1 期第 34 卷总第 174 期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of 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No 1,2023Vol 34General No 174 收稿日期 20230110 作者简介 田琳,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浩,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教师。基金项目 本文系 2020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新时代民族中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VSZ105)的阶段性成果。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内涵、困境及建设路径田琳1王浩2(1 中央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北

2、京100081;2 中央民族大学 附属中学教育集团,北京100081)摘要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

3、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关键词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23)0100210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 是我国民族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各级各类民族学校作为开展民族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实践阵地,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使命。当前国内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场域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证调研,取得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成果。一方面,研究主体聚焦民族院校,探究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

4、论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杨胜才分析了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培育新人”等价值意蕴,从平台、内容、载体等角度探索方法路径与保障体系2;邓光玉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个案,从人才、理论、文化支撑角度探讨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3;徐爽等基于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这一目标,从解决“在哪讲”“讲什么”和“怎么讲”三个问题出发,提出改革民族院校课程体系4;苏德等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民族院校课程体系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行状况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5。另一方面,以民族地区中小学为重点,阐释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系、具体机制、优化途径。如王瑜等从“

5、意识三态观”的理论视角,提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原则6;青觉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存问题与发展路径7,蒋文静等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分析不同阶段的教育特征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建议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8。以上研究为探讨民族高校及民族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借鉴。12DOI:10.15946/ki.1001-7178.20230315.002然而,当前研究尚未将民族高校、民族中小学统合为从小学到大学的“民族学校”整体作为其研究对象,缺乏一体化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建设理路。这不

6、仅造成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民族学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各自为营、互相割裂,而且也导致在剖析当前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时不够全面、深入。因此,本研究在阐释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剖析其实践困境,进而提出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一、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内涵解析本研究基于对其元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教育一体化”的追溯,逐步聚焦于“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具体概念,最终对研究主题“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

7、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进行深刻阐释,奠定本研究的本体论基础。(一)溯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教育一体化”在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涉及的“概念群”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教育一体化”是其“元概念”。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青觉将其界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在体认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9。本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事实的理性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导向。就“教育一体化”而言,其内涵较为丰富。纵观其外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场域的一体

8、化;聚焦其内部,包括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等教育要素的一体化;此外还包括教育阶段的一体化,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有效衔接。(二)聚焦: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首先,民族学校教育对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知维度。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首先获得的是社会成员的身份。在此意义上,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味着使民族学校的学生能够认知、感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存在,并对其产生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明确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具体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有四层含义。其一,作为政治单位存在的单一民族身份,如居民身份证上印着的“民族”即代表国民身份、公

9、民身份与民族属性。其二,众多单一民族集合体的成员身份,10 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海南省的黎族。其三,由国内 56 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聚合而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身份,即“我们各族人民在长期共同斗争和密切联系中形成的结合体”。11 其四,包括国内 56 个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在内的“大中华”中的一员。本文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主要指第三层含义。其次,民族学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遵循维度。具体表现为民族学校教育对象高度认可“五个认同”“四个共同”和“三个离不开”,学校以此为遵循扎实有效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

10、定基础。最后,民族学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意愿维度,即民族学校教育对象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意愿,自觉遵守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享有的价值规范,并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追求付诸实践行动。(三)阐释: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内涵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主要指民族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包含的教育要素、教育对象、教育场所等应依据一定的目标、方式、规律和原则进行整体化、系统化建设,从而将民族学校凝聚为各民族师生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共同体的过程。具体表现为22本文所指的“民族学校”,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或主要面向少数民族而设立的,既传递主流

11、社会文化,又传递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教育机构。民族学校按教育层次可分为民族托幼园所、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大学(学院)。参见滕星、王铁志主编 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年,第 261262 页。民族学校的教学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和师资一体化等。民族学校要承担对民族大中小学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的教育,推动民族大中小学成员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规范的教育以及促进各民族学生产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行为的教育。因此,“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应兼顾民族大中小学的普通教育属性和特殊性,立足立德树人的本质

12、和学生在不同学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实现受教育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认知、价值遵循以及行为意愿的内外耦合。二、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工程,反思其具体实践,在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的应用等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需要进一步探究并加以解决与回应。(一)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目标的“碎片化”困境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具有“两重性”:一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二是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目标。综合而言,民族学校铸牢

1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即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的统领下,彰显民族学校的特色目标,引导教育对象在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以及自觉践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实践行为。同时,总目标要依据目标分类原则及各学段青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按阶段分步骤加以推进和完善。然而,当前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存在“碎片化”的潜在问题。一方面,民族学校尚未统整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在这一总目标的统整和引领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具体目标,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应

14、如何设定?各个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目前,民族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仍然不足,缺乏总目标的统领。另一方面,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高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衔接与贯通,民族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尚未形成相互贯通、有序衔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目标体系。(二)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内容的“散点化”挑战民族学校课程是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然而,当下民族学校的课程内容处于“散点化”状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纵向层次上,民族大中小学各个学段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15、意识课程内容存在分割断裂、各自为营的风险。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以德育课程为主,以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为辅,使德育教学与分科知识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12 此外,一些地区的民族小学和初中还开设有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但在民族高中和民族大学阶段,各年级德育专门课程各成体系,学科知识分化严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在横向维度上,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内容模块本身内容的逻辑关联性模糊不清,模块间尚未形成稳定的联系。在课程内容本身上,民族高校重视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华民族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系列核

16、心专业课程,3 但各门课程其内部的逻辑关联尚未体现。在各课程模块之间的联系上,铸牢民族学校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为思政课程教学,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模块与思政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尚未明确。(三)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方式的“无序化”危机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方式是民族学校如何“教”教育对象以及教育对象如何“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手段、模式等。然而,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在教育方式层面多面临“无序化”的危机,具体表现为教育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僵硬化与随意化。第一,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方式陷入“僵硬化”困境。在民族初中和小学,教育方式往往以说教为主,教育话语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32习兴趣;在民族高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仍广泛存在于高中思政课堂;在民族高校中,通常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而相对忽视了其是存在于各民族师生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教育方式倾向于学术性、理论性而缺乏生活性、日常性。其二,民族学校铸牢中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