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_宋海生.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6998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_宋海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_宋海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体系的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_宋海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管理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14 期)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一、问题的提出2019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1.6%1,基于马丁 特罗(Martin Trow)的高等教育普及化观点,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 2.4 亿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 2012 年的 30%提高至 2022 年的 59.6%,高等学校为 3013 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 1239 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32 所、高职(专科)学校 1489 所、成人高等学校 253 所,在学总规模达到 465

2、5 万人3,朝着高等教育强国方向大力推进。因此,从规模扩张、外延发展转向结构优化、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将成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并全面部署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对高等教育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以支撑国家战略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与新挑战。同时,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战略背景下,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2019 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 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

3、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本文系 2017 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前主要国家和地区财政教育经费和全社会教育经费投入比较研究”(编号:17JZD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宋海生摘要 构建主体多元、结构优化、分类科学、标准适用和动态评价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总体建构的以重点政策为驱动,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和专业认证相互支撑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以本科教学质量自我评估为核心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保障主体地位失衡、内部质量保障薄弱、分类评价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难以满足

4、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基于此,提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路径:强化高校主体责任,实现多元主体共治,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内外互通;重点推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系统推进分类发展与评价,构建适合不同类型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关键词 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质量保障体系;优化路径作者简介 宋海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上海200062)40DOI:10.13694/ki.ddjylt.20230330.001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 年)(2021 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颁布,聚焦“教育

5、质量”,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保障与提升质量成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43。梳理已有研究发现,相比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普及化相关研究总体较少。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主题的研究,多围绕大众化阶段标准与实现、进程与特征、高等教育质量与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化、高等职业教育等问题展开,而以“高等教育普及化”为主题的文献,则聚焦高等教育普及化标准与特征、与大众化的关系、高质量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体系规模与结构、高等教育改革等问题,这可能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时间较短、相关文献较少有关,许多问题还有待学者不断探索与深入分析527。总之,不论是高等教育大众

6、化阶段还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直是政府和学者们广泛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话题。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比较研究,文献数量总体较多,主要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EU)等国际组织6113-120,英国7、美国8、法国9、澳大利亚10、日本11等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进行介绍1235-44;第二类是聚焦院校评估13、专业认证14、学科评估15、大学排名16等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研究;第三类是围绕本科教学质量17及其改革18、质量文化1922-23等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研究20;第四类是梳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21、体系2236-

7、44或教学质量改革历史演进逻辑与特征等。因此,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总体上以理论思辨和比较研究为主,且多集中在大众化阶段,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强,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与政策实践有关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较少。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初期,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仍停留在大众化阶段,尚存诸多问题,难以完全满足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与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相适应、相匹配的质量保障体系有哪些新内涵和新特征,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能否满足这种发展需要,如何优化与完善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研究将探讨和回应上述问题,以期为保障与促

8、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参考。二、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与特征(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质量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经典话题,教育质量保障也贯穿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阶段的发展历程中。学者们虽然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涵属性的理解不同,但质量保障包含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观点已基本达成一致。陈玉琨等指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指以不断改进和提升当前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为目标,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多元利益主体基于前期确定的质量标准、指标与方法等,明确各自权责任务并相互协调沟通,来持续完善和优化教育教学计划的质量管理过程2343。余小波等认为高等教育质量

9、保障主要包含多元性的质量保障主体、多样化的手段方式和连续性的保障活动2237。计国君和邬大光认为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是指高校内部为提升和确保教学质量,采用系统方法,从而科学有效地组织整合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环节与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管理活动,严格把控所有与教学质量有关的因素,从而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2462。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别敦荣等将其分为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其中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由高校自主负责,具体保障措施各异,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则是指由政府部门或社会第三方组织主导的对高校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监督、评估、问责和协助的规范化活动1236。刘晖等认为重点政策、教学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认

10、证等共同构成了以政府为主体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41系25108。综合上述研究,本文认为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指高校内外部多方利益相关主体通过多样化、适用性强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参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决策、结构优化和机制改进的全面质量管理过程2640,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含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要求多元主体参与、内外保障体系互通衔接、分类发展与分类评价。其中外部质量保障涵盖政府制度、法律、政策、评估以及社会参与监督,内部质量保障包括高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育教学方法、管理制度、质量文化和师资队伍质量建设,以及高校质量保障机构与联盟的相关实践等1238-4

11、1。(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征大众化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单一化与同质化,与该阶段对应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则聚焦解决规模快速扩张时期高校的底线质量和教育资源紧缺问题。与大众化阶段不同,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多样化、特色化和高质量,所以与此阶段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应该是多元主体、结构优化、分类科学、标准多样、合理稳定、动态评估的开放系统43,即具有全面性、适用性和阶段性等主要特征。1.全面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注重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以及保障范畴或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在保障主体方面,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要满足高校内部与外部所有利益相关主体对教育质量的需求2640。进入

12、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个体性、社会化特点持续凸显,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特征明显,除政府、高校和社会第三方组织机构等主体外,还要求高等教育努力适应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社会阶层等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因此,亟需深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积极探索多方利益主体充分参与的形式,从而实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协同治理。与保障主体多元性相对应,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范畴要求外部与内部保障体系并重互通、协同统筹发展,避免大众化阶段“重外部质量保障建设,轻内部质量保障建设”的弊端。同时,普及化阶段要重点推进内部质量保障建设,质量保障范畴应该从以本科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向包含生源选拔、课程安排、教学与学业评价、毕业生

13、质量等内容的全面和全过程管理,提升高校质量保障的自主意识与责任,自觉推动质量文化的形成。2.适用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应具备多样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适用于不同类型院校或不同个体的发展需求。高质量与多样化发展是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核心议题,大众化阶段的统一、同质化倾向的评价标准设计与实践使得我国高校发展目标一致化明显,办学模式单一,缺乏特色,因此必须继续调整优化现有的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优化评价方案277-8,以适应普及化阶段产生的新特征、新需求。普及化阶段,高校学生来源范围更广且构成多样化,其教育需求多元且异质性明显,因此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满足个人和社会多样化

14、的教育需求,努力做到求同存异,既要设定基本质量标准,还要采用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标准,增强其可操作性、针对性、可比性、有效性。同时,还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既有基于可直接测度指标的量化评价,也有基于访谈、田野观察的质性评价,还可强化典型案例评价,从而设计出分层分类、适用于不同个体和不同类型院校的评价模式与方案,以促进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差异化、有序发展,即分类发展、分类评价与分类管理,促进各种类型高校科学定位、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3.阶段性质量保障是一个持续改进与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在高等教育各发展阶段呈现出特征差异较大且需求有所侧重的特点。按照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发展的进程,可大致将其分为初期、中

15、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有较大差异,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特征与政策实践同样也会有所区别。在普及化初期,42图 1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成质量标准仍然具有大众化阶段的一部分特点,但更加多样化和灵活,质量保障逐渐制度化,政府、高校、社会主体间处于博弈状态;到普及化中期,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的普及化特征逐步明显,质量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在普及化后期,质量保障体系成熟稳定,评价方式丰富多样、适应性强,以学生为中心成为核心理念,政府、高校、社会多元共治体系建成,协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2863-67。同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可能

16、一蹴而就,尤其是内涵发展、质量文化等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需要高校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292。因此,在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各阶段质量保障的重点,也需保持质量保障政策的稳定性、一致性与过渡性,促进各发展阶段目标的顺利实现和问题的有效解决,逐渐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不断优化完善的良性运行机制。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成及其存在的问题(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架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和体系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不断完善与优化中保持着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促进和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 年以来,在总结我国前期历史经验和借鉴国际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教育部确立了“五位一体”(包括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制度292。其中,自我评估是基础,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是支撑,国际评估是融入并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手段,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是平台。2012 年,教育部发布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的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