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犁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2023年3月第41卷第1期Mar.2023Vol.41 No.1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首要重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1,影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复杂且多样,大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大学教学改革而言,管理者重点关注宏观角度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流学科建设及本科教学评估等工作,忽视了微观角度下真实课堂中的课程教学,如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教育进入整体抓质量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强调高校应以课
2、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二十大与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重申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要注重提升一流人才与创新能力培养。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上述人才类型不能缺失高等教育的参与及培养。传统高校课程教学偏重于知识型人才培养,未能与社会就业需求精准对接,这就要求高校及时审视人才培养理念,除促进大学生获得学业成就,还要培养其走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关注大学生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信念及价值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组织开始认识到社会情感、责任感、沟通与协调等非认
3、知能力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高校应坚持认知能力提升和非认知能力培育并重,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探究非认知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中的价值逻辑,认为培养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将会是大学课程教学有效改革的核心与驱力,同时为促成高质量课程建设中有意义、有深度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一、非认知能力意蕴解析非认知能力也称非智力因素,最早提出于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的 智力:具体与抽象 中,后期培养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王玲1,2(1.伊犁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新疆 伊宁835000;2.伊犁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新疆 伊宁835000)摘要: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
4、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现代化教学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认知能力不再是评价大学生人才质量的唯一标准,非认知能力培养的缺失阻滞了大学生的高质量发展。探究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的价值逻辑与执行偏差,进而思考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之道,以树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丰富高校课程教学内容为凝聚点,重构教学组织形式为突破点,创设教学环境为契合点,保障教学评价体系为落脚点,关注大学生的教学感知,加强非认知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开发,构建创新型学习空间,保障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非认知能力;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
5、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0544(2023)01-0079-07收稿日期:2022-11-18基金项目:伊犁师范大学202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产出导向下的教师教育 金课 建设:设计、实施和评价”(YSYB202240)。作者简介:王玲(1992),女,新疆伊宁人,硕士,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师教育。伊犁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也运用于经济学领域中,用于揭示各项能力的经济价值。“大五人格”模型认为非认知能力等同于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严谨性、顺同性、外向性、开放性和情绪稳定性2。对于非认知能力这一概念而言,由于研究者研究领域的不同,以及对其理解重点的不
6、同,并无确定说法,根据以往研究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非认知能力是个人的个性品质,比如人生观、秉性和意志3,与个人品质相关的期望、责任心和社交能力4。第二,非认知能力是心理素质能力,比如意志力、自评力、调控力等对认知的接受和应用有影响的能力。第三,非认知能力与行为心理学相关,界定为个体的行为特质,包括人际关系能力、自我规制能力和神经认知技能5。由于非认知能力指的是个性品质及心理因素这些不稳定的状态,所以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非认知能力及所需培养的非认知能力是不同的。本文所研究的是大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表现出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认为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集中表现在两个维度:其一,个人内在维度,包括
7、大学生深度学习、自我认同、效能感、意志力、探索性等方面;其二,人际外在维度,包括人际关系能力、价值观、责任感、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认知能力不再是评价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学业成绩不应再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唯一重心,非认知能力的提升日益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也将非认知能力纳入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素养体系。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也应及时关注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因此高校需要深入了解培养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价值逻辑,把握逻辑起点,分析逻辑走向,辨明逻辑旨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二、课程教学改革
8、中培养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价值逻辑探究课程教学改革中培养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价值逻辑,从逻辑起点、逻辑走向、逻辑旨归三个层面正确认识非认知能力对于大学生发展的价值意义,有益于为培养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引。(一)逻辑起点:激发大学生深度学习,体现素养价值高校课程教学改革顶层设计的逻辑起点应从非认知能力培养的角度,从“知识论”走向“素养论”,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大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体现素养价值。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内驱动力,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具有热爱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具有探究问题的“对话性”及“思考性”,
9、在学习组织方式上具有与他人合作的“协同性”。教学率先考虑的应当是如何凸显人性而非强化知识的物化,大学育人应切实走向“全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积极共情、诚信人格等非认知能力的提升。高校应构建促进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引导大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注重价值观教育,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在个人内在维度和人际外在维度完成非认知能力的内化与迁移。(二)逻辑走向:探索教学改革路径,体现实践价值以非认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应着重思考非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与传统教学范式的整合,以及培养价值与现行教学评价的对接,从而推动非认知能力教育全面深入的开展。关注大学生
10、非认知能力的培养,能够鼓励教师立足于课程观、素养观,为学生主动学习而教,为学生深度学习而教;能够帮助教师调整、精选、整合教学内容,在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中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到自主思考的层次,以促进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学习;能够为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提供开放性,使教师有机会重构教学方式,改革创新教学路径。大学教师需要明白,在现代教学中,知识不再是教学的全部目的,甚至不再是主要目的,知识只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营养剂,教学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构建以非认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问题为纽带,化结果为过程的新型教学范式,突显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创设利于
1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体现课堂教学的实践价值,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及非认知能力的提升。80王玲:培养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第1期(三)逻辑旨归:提高高校育人质量,体现时代价值在当今以软实力为主的竞争背景下,大学生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聚焦的重要领域,“质量为王”是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旨,也是课程建设的评价导向。智造社会的到来为大学育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智造社会指的是目前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进而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新型社会。现代科技的力量带来了无限发展可能,培养适合智造社会发展的新型劳动力是大学育人的新目标。智造社会背景下大学育人需要具备以下两个特征:一方面,大学生
12、需改变自己适应智造社会及未来新的社会形态。大学生应该有自我管理、学会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另一方面,大学生需具备核心素养。通过自主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观、责任感。综上所述,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大学育人的核心竞争力,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胜任力,体现了教育的时代价值。三、课堂教学改革中培养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执行偏差培养大学生非认知能力需落实于课程教学改革中,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取决于高校课程决策者对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培养目标的设定。要高度重视高校课程决策者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关注教师
13、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促进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高校未完全认识到非认知能力的重要作用,学生能力培养定位存在偏差大学育人理念是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根基,定位符合社会发展,具有先进性的育人理念对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决定性作用。面对现实社会发展,好奇心、自我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责任心等非认知能力逐渐受到企业和招聘单位的关注与重视6,说明无论是知识的更迭还是技术的发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将会是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对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现代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中,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越来越依赖于四年大学学习中非认知能力的提升。耶鲁大学原校
14、长莱文(Richard Levin)曾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二是缺少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7目前大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存在不平衡,认知能力的研究技能发展较好,非认知能力中自我及社会沟通技能发展情况不乐观6,而非认知能力的提升对大学生的教育回报率更重要8。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能明确认识非认知能力对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过多关注大学生知识表象记忆和教师传统机械的浅表教学,忽视了知识在学生技能、思维方法、情感等方面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定位产生偏移,虽然能够培养出知识掌握量不断增加的大学生,但学生不理解知识的由来、内涵,无法对
15、知识进行自我编排、融会贯通,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大学生缺少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自觉能动性,而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在当今社会正变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二)教师课程设计意识有待提升,非认知能力与传统课堂未能较好融合大学教学改革需要依托课程改革实现,课程改革需要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体现。教师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主体,其教学投入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问题9。对于教师而言,课程教学设计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课程教学设计的优良决定了课程的质量。高校课程教学设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教师教学设计局限于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材料,具有理
16、论意义,逻辑合理,反映了众多知识的有机联系,但是现代大学教学的长期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质量,成长更为全面,局限于教材的教学设计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其二,教学设计中未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未能站在学生角度,未依据学生的经验和需求设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足够关注。其三,教学设计缺乏创新性。部分大学教师对非认知能力培养的思维发展规律了解不深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很难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和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机会,缺乏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协作创新的意识。所以在高校的课程教学设计中,发展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应成为高校课程教学设81伊犁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培养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角度去选择知识、编排知识和创造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培养学生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构建凸显学生能力发展的课程。(三)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发展状态关注不足,致使大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大学生发展状态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载体10。大学生的发展状态不仅包括知识记忆、理解、注意等认知能力,还包括大学生的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