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化教育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问题检视、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黄 长 军(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了新视角、新动能,研究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中存在的理念尚未形成、认识程度不高、形式比较单一和缺乏机制保障等问题,探讨了“家校社”协同共育的价值意蕴在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现实途径、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有效抓手和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创新。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实践路径,包括树立“家校社”协同共育理念
2、,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空间,提供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以及数据赋能思政教育科学治理等,期望能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开展提供参考。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数字技术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黄长军(1978),男,甘肃通渭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DOI:10.13811/ki.eer.2023.07.011课程与教学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系统原则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2VSZ153)一、引言党
3、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印发了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是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形势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借助数字技术的赋能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模式,建立完善“三全育人”大格局,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共育机制,借助数字技术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
4、政治教育质量,积极回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诉求,是高校思政工作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问题检视(一)“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理念尚未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在专业能力、协同效能、教材建设、思政教育与业务融入、创新活力等方面与上级部门要求存在差距等困境1。而从其原因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由于新技术、新环境、新形势的不断出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无法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的问题,社822023年第7期
5、(总第363期)会、家庭深度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下必须关注的事情。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共育的理念尚未形成,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关系、功能与职责缺乏认知,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尚未有效凸显。当下,数字技术的便捷性使得高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多方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大数据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需要从“家校社”多方主体参与视角,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入互联网快车道,促使多方主体在理念上高度认同,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开
6、展。(二)“家校社”协同共育的认识程度不高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共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学界、高校和社会机构共同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角色的扮演和作用的发挥来看,优秀的家风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大学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基础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2而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由于家庭距离学校较远、学生年龄逐渐增大等原因,家庭对学生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基本生活保障和学业发展方面,对学生思想动态等方面缺少必要
7、的关注。社会教育方面,从目前的实践来看,部分学校虽然也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往往由于经费、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存在覆盖范围不广、持续性不强等问题。部分社会机构亦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应该由学校来承担的工作,未树立“大思政”教育的观念,对“家校社”协同共育的认识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校社”层面聚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互动有限、联系渠道不足;另一方面,是“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理念尚未形成,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方面参与不够。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传统的学校思政教育难以满足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诉求,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力量的有机协同,
8、探索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三)“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形式比较单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有效的“家校社”协同共育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各类形式协同活动的开展。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家校社”协同共育存在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从家庭与学校的共育情况来看,主要通过“学生成绩报告单”“安全信息通知”等形式开展,多针对新生或毕业生等群体,往往以学生相关学情和在校状态的单向传递为主,部分家长也因时间、精力等原因,缺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参与。从高校与社会的共育形式来看,往往以共同组织相关活动,举办相关专题讲座,进行实地考察等形式开展,博物馆
9、、纪念馆、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在育人过程中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从家庭与社会的共育形式来看,往往以旅游、参观红色场馆等形式开展,普遍存在思政教育不系统、不深入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社”协同共育存在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共育方式不够新颖等问题。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可以建立“家校社”之间的数字空间,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时空边界,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思政服务。(四)“家校社”协同共育缺乏机制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相关机制的保障,从现有研究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主要包括运行机制、互动机制、引导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内容4。从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
10、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共育的情况来看,由于协同共育机制的缺乏,致使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运行、互动、引导和激励等方面存在诸多有待加强的地方。从具体表现来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之间高效衔接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发挥作用,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机制并未有效构建。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相关主客体之间实时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尚未搭建,思政教育精准开展的理念与模式尚未形成。对因为新环境、新需求而产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的引导能力还有待加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面引导的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的价值意蕴(一)“家校社”协同共育是新时代
1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5。202083电化教育研究年4月,教育部等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6。在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过程中,应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优势,整合各类育人资源,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围绕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发展和社会实践等内容,形成“家校社”协同参与的良好生态,开展全时间段
12、、全领域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二)“家校社”协同共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现实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家校社”协同共育。从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表现为谋划不深入、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转化不足等问题8,是影响协同共育机制形成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因素来看,主要体现为整体与部分、主
13、渠道与主阵地、成长背景与育人微环境等方面,其中,同学、室友等朋辈、专业课教师和家长在学生专业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9,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质量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基础、关键和核心10。从功能来看,家庭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训、家风、家教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而基于各类社会组织、机构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则会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鲜活的、可感知的场景、故事,会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的有机互动、协同联动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
14、治教育的质量。(三)“家校社”协同共育是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有效抓手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来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纵向垂直领导、横向部门协作”的严密教育管理体系,这种体系在“前信息时代”具有明显的组织优势,但在信息时代面临新的挑战11。微传播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时空场域、传播方式、结构向度、话语变迁等方面亦发生理路转换12。高校已注意到互联网、新媒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有研究表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存在内容分散引致的深度欠缺、需求错位导致的理念偏差、主体语言差异导致的形式亮度受限、虚化交互场景导致的情感温度不足等问题
15、13,而“家校社”协同共育则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队伍、时空维度和网络圈群介入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家长全方位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家训、家风、家教的熏陶和日常的关心,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等方面潜在的问题,及早介入进行有效干预,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一些小问题发酵为大问题。社会力量的介入将进一步增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延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手臂,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四)“家校社”协同共育是数字化转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要求必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创新,以适
16、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首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思政与专业结合、与生活学习结合的实践能力较为欠缺。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资源支持、社会实践场景创设、家庭与社会资源参与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思政教育机会。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学习、专业等的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地生根”。借助数字技术推动各专业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连接融通,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开展提供契机。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是不同的,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和服务,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专业融合、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开展,更好地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综合来看,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共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创新。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实践路径(一)树立“家校社”协同共育理念,开展“大思政课”教育协同教育是促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14。当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