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艺”内涵源流考_孙秀健.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71789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艺”内涵源流考_孙秀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艺”内涵源流考_孙秀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艺”内涵源流考_孙秀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化集萃672023 年第 28 期“六艺”内涵源流考孙秀健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六艺”一词最早见于典籍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人们现在应该对“六艺”做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因限于篇幅,现在只能对这个问题做一个简单的考证,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因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六艺”或者“六经”也是屡见于古代文献之中,因此只能从较有代表性的文献中寻章摘句,以见其含义大概的演变过程。对于“六艺”的源流问题,本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秦孔子时期的“六艺”内涵。这一阶段的“六艺”的内涵有两个,一是“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第二个阶段:汉代到清中期的“六艺

2、”内涵,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的儒家学说已然上升到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层面,此时的“六艺”便从原先的含义又增加了新的含义,即代表儒家的经典。并且对经典的解释也需要得到官方的认可。除此之外,随着中国史学的不断发展,班固的汉志中的艺文志,成为目录学具有里程碑式的著作,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在 艺文志 当中还正式赋予了“六艺”以图书分类意义。这个阶段时间虽然很长,但是儒家地位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所以“六艺”的内涵也就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第三个阶段是近代新儒家时期的“六艺”含义。代表人物便是马一浮提出的“六艺论”,使“六艺”的内涵又扩大了。“六艺”与“六经”的关系大致是,先有“六艺”之名,再有“六

3、经”之名,其后“六艺”的内涵扩大化,即“六艺”也包含“六经”。最后“六艺”由原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扩大为国学的代名词。“六艺”作为儒家的经典,自然也就具有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性,这种超越性越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巨大变革时候越是能够显示他【摘要】“六艺”的内涵的演变,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时期的“六艺”内涵,此时“六艺”指六种技能;第二阶段是汉代到清代时期的“六艺”内涵,这时“六艺”也指“六经”和图书的分类;第三阶段是近代时期,由于马一浮提出了“六艺论”,从此“六艺”的内涵又增加了新的含义,即国学的代名词。通过梳理“六艺”一词的含义,对“六艺”与“六经”的内涵可以有一个清晰认识,这也足以看出中

4、国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在超越力。【关键词】“六艺”;“六经”;内涵【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8-0067-03【DOI】10.20024/ki.CN42-1911/I.2023.28.021的优越性。同时这种内在超越性也具有包容,圆融的特征,这也成为“六艺”含义不断变化的内在动力。一、先秦时期“六艺”含义“六艺”这个名词得到关注和孔子有关,孔子教学以“六艺”分科教学,这一点在现在对孔子的研究上是毋庸置疑。但是“六经”与孔子的关系问题,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尤其是经今文学家和经古文学家的争论。可以说到现在学界也没有

5、明确的证据去验证“六经”与孔子的相关度有多少。周予同先生在他的 六经 与孔子的关系问题一文认为:孔子的确会以 六经 为教,这在 论语 之外的其他典籍内,也有很多的记录。如 礼记经解 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 教也;广博易良,乐 教也;洁静精微,易 教也;恭俭庄敬,礼 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 诗 之失,愚;书 之失,诬;乐 之失,奢;易 之失,贼;礼 之失,烦;春秋 之失,乱。这是说可以从人们品德知识的不同表现,来分别判断 六经 教育的效果。”从 礼记 经解 这段话中可以得知孔子之所以以“六艺”教学的缘由。但是,这种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后

6、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候还没有把“六艺”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反思。“六艺”一词在现有文献中最早见于 周礼 地官 大司徒,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国家要求国民应学的六种基本技能。另一种“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指孔子为学生开设的六门课程,但不是指“六经”。虽然孔子删定和整理古代的文献典籍,以作为教学参云68今古文创考书,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删定六经”,但是学者对这个问题显然看法不一。因为孔子生活在鲁地,而鲁国则被认为保留了周朝的礼仪制度,所以孔子对 周礼 是很熟悉的,于是仿照 周礼 之“六艺”来分六科以教学,此六科亦名为“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与

7、 周礼 之“六艺”不同。在今天所能见到的存世文献中,提到孔子以“六经”为教材的是 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 诗书 礼 乐 易 春秋 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 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因为现在学者比较倾向认为 庄子 成书于战国时代,所以关于在这部书里,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可能存在争议。但是首次提出了“六经”系统,原来像 论语 等文献并没有系统提出“六经”的系统。而 庄子 里面经的排列顺序是后世经今文学家所推崇的,而老子把“六艺”与“六经”看作先王的陈迹,也就是当作历史来看待,但这是经古文学家所推崇的。二、汉代到清中期的“六

8、艺”内涵自从 庄子 提出完整的“六经”系统,汉代的人也大都同意这种观点,并沿用。到了汉代的贾谊才正式把“六经”归结为“六艺”:“是以先王为天下设教以与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由上文可以得知贾谊认为“六经”即为“六艺”。真正地把“六艺”和“六经”给糅合在一起。自此之后“六艺”除了指六种技艺以外,还代指“六经”。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那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着儒家地位的上升,儒家的经典也由此上升,这便是汉武帝“表彰六经”,本来只属于表现儒家思想著作的“六经”,在此刻便赋予了他政治的意识。“六经”的解释权不再只是学术观点问题,而是是否被君主立于

9、学官作为尺度。从此作为“六经”代名词的“六艺”的含义,也上升到了政治意识层面的阶段,这一阶段一直到近代新儒家提出“六艺论”为止。汉代司马迁的 史记 滑稽列传 载:“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 以节人,乐 以发和,书 以道事,诗以达意,易 以神化,春秋 以义。”这段话可以看出“六艺”的作用,而汉代的人看待“六艺”的角度和观点显然与前人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更重视他所发挥的政治作用,或者是它作为儒家经典的教化作用。“六艺”不仅指六种技能和“六经”,还是中国儒家最早最系统的图书分类方法。见于刘歆的 七略 当中的 六艺略,七略 是我国目录学史上最早的图书分类著作,把图书主要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

10、、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七类,故称 七略,原书已佚,此时的“六艺”显然已被赋予了图书分类的意义。班固的 艺文志 实际上则是在 七略 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也是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之一,堪称目录学的经典著作,也把“六艺”作为图书分类中的一类。汉代儒学发展到郑玄时期,可以说是成熟时期。郑玄通注“五经”,他致力于调和汉代经今古文两派的矛盾,他的注疏博采今古文经学两派之所长,推动了儒学的发展。郑玄也关注到了“六艺”问题,曾著 六艺论 一卷,已佚。唐代儒学的发展较缓慢,但是随着佛教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韩愈、李敖等人吸收佛家思想对儒学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韩愈对于“六艺”内涵的观点如 师说:“李氏子蟠,年十

11、七,好古文,六艺 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在韩愈这里“六艺”指的是“六经”。宋代“六艺”的内涵在表面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由于理学的出现,使得宋代“六艺”的诠释始终围绕理学而展开。除此之外宋代学者在“六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新的独立系统四书系统。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的问世,表面上使得“六经”“六艺”的地位有所下降,实际上是“六艺”“六经”的进一步升华的结果。这时候人们更关注朱熹提出的四书系统,即“孔曾思孟”的道统,再一个就是他调整“四书”的次序,把 大学 和 中庸 才能从 礼记 当中单独拿出来分别作为初学入德之门,而论语 和 孟子 分别代表孔子和孟子两位大师的言论。并且“四

12、书”到元代时候已经被朝廷指定作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其地位可见一斑。理学家们重视四书系统并不代表他们不重视“六经”。到朱熹这里,“六艺”的内涵得到的升华。并提出一个看似新系统,但实际上实为“六艺”升华的产物四书系统。到了陆九渊那里,“六艺”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那就是“我注六经”向“六经注我”的转变。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明显受到禅宗的影响。王阳明的“六经注我”标明我们自身具足经典里的智慧,但是人们必须去把经典的智慧付诸实践当中,才能体现自身所具足的智慧。王阳明建构的哲学体系是“心即理”。侯外庐等编著的 宋明理学史 这样认为:“陆九渊的 心即理 之 心,并不是指人心各自具有的感觉、知觉、分析、综合等认识

13、能力及其内容,而是指人心共同具有的伦理道德属性。他不仅说明对封建主义的道德规范是人心所固有,而且进一步把这一点扩展开来,声称这种为人心所固有的道德规范是宇宙的本原,故也可以称之为 理。”由此可以发现陆九渊所说的“六经注我”的“我”应该理解为“心”,也就是“理”。由这个角度出发,陆九渊的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六经”就是道的载体,“他认为充塞宇宙的万物之理(道)即在心中、发自心中。他说:道,未有外乎其心文化集萃692023 年第 28 期者。”因为“道”在“心”中,而“心”即“我”,故言“六经注我”也。陆九渊认为“六经”就是人的心的体现。清代朴学大兴,使得大批士人都钻进故纸堆,训诂文字,考镜源流。这一

14、派以戴震,惠栋为代表的继承经古文学家传统的汉学,还有一派继承经今文学家传统的以纪昀为代表的宋学。章学诚就是宋学派,认为“六经皆史”。他希望通过对历史的考察以达到对汉学的批评。如:“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他认为“六经”都是历史。古人不著书,但是古人没有离开事去说明理,“六经”记载的都是古代先王政典。这种观点不是章学诚的发明,也是经今文学家的观点。又如:“道不离器,犹影不离形。后世服夫子之教者自六经,以谓六经载道之书也,而不知六经皆器也。”虽然乾嘉考据学对人们学习古代典籍做出了贡献,但是,大多数士人都去侧重考据,便使得“六艺”的内在超越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15、,所以这个时代“六艺”的内涵也没有真正地得到关照。三、近代“六艺”内涵近代新儒家经历了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从而使他们着眼于经典去思考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在这个背景下,马一浮作提出了“六艺互摄论”。这是自郑玄作 六艺论 以来,国人重新整体系统审视“六艺”的思考和著作。尽管每个时期都有对经典的考察,像这样系统考察的,自古而今只有刘歆、郑玄、和马一浮。虽然新儒家力求揭示宋明理学之不足,但他们同样也受到佛家禅宗思想的影响。马一浮也不例外,他从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出发,考究其内在价值,他说:“六艺者,即是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

16、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马一浮这里“六艺”即是“六经”,在此“六艺”的内涵便进一步扩大为国学的代名词。并且他是中国学术之源,也就是中国两千年来学术命题皆出于此,其他都是“六艺”的支流。四、结语由上面论述,人们对“六艺”内涵的源流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先秦时期,周礼 之“六艺”是指的是六种技能。到了孔子开私学之风,便以“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来分科教学。汉代时,“六艺”内涵除上面的含义之外,更包含“六经”,并且还是分类方法。唐代时候“六艺”内涵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到了宋明理学时候,朱熹在“六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四书系统,这不是独立于“六艺”之外,而是从“六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来的独立系统。王阳明的心学则提出了“六经”“六艺”都是道的注释,并且不必外求道,而是自己的内心具足道。清代的章学诚则认为“六经”都是历史。到了近代新儒家的学者使“六艺”的内涵进一步超越,充分显示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性,发扬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六艺”内涵的演变过程及“六艺”所具有的超越性,也就是深刻挖掘和弘扬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性。深入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在依然有着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