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 3卷第2期2 0 2 3年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s u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S o c i a l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V o l.2 3 N o.2J u n.2 0 2 3论近代造舰技术移植中国的早期实践 以“平远”舰的建造为例孙 宁,孙洪军(江苏科技大学 科技史研究所,江苏 镇江2 1 2 1 0 0)摘 要: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中国培养出近代第一批造舰技术人才。在“师夷制夷”思
2、想指导下,他们努力移植西方造舰技术并进行一定创新,建造出中国第一艘全钢装甲舰“平远”舰。“平远”舰的建造过程及所用技术彰显了技术移植与技术创新的本土化特征。受工业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实力和造舰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等因素制约,“平远”舰存在明显的设计缺陷。事实证明,近代中国希望通过移植西方先进舰船建造技术以创建“船坚炮利”新式海军的道路是走不通的。关键词:近代中国;造舰技术;移植;“平远”舰;创新中图分类号:K 2 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3-0 4 5 3(2 0 2 3)0 2-0 0 1 6-0 0 0 7收稿日期:2 0 2 2 0 3 0 6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
3、新计划课题“中国海军舰船建造近代化研究(1 8 6 61 9 3 7)”(KY C X 2 1_3 4 2 1)作者简介:孙宁(1 9 9 7),女,山东临沂人,江苏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孙洪军(1 9 7 0),男,山东沂水人,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科技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参见姜鸣 龙旗飘扬的舰队 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 9 9 1年;张家瑞 中国近代海军舰船装备建设探析,军事经济研究,1 9 9 4年第4期;李华珍 晚清驻欧使节与海军近代化,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 0 0 3年;张传磊 晚清驻外使臣与西方近代军事技术引进(1 8 7
4、 51 8 9 5),国防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 0 1 0年;王璐 福州船政局与中国海军近代化,舰载武器,2 0 1 1年第1期;王超1 8 6 61 9 0 7年福州船政局与中国海军近代化,国防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 0 0 8年。参见陈悦 福建船政“平远”舰考,国家航海,2 0 2 0年第1期。世界近代史上发生的军事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舰船技术的创新。发生在1 8世纪下半叶到1 9世纪初的第四次军事革命对海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蒸汽机代替风帆和桨橹成为舰船的主要动力。这一革命性变革对中国洋务运动时期舰船建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时,世界造船之翘楚当数西欧诸国,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舰船建造技术经历
5、了重大变革。1 9世纪初,受传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造船技术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列强。1 9世纪下半叶,世界造船业进入一个技术更迭的新时代,建造防护能力强大的装甲战舰成为时代潮流。关于近代中国海军舰船的发展,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国内。目前,国内学者多将其作为海军近代化的一个方面予以论述。在西方造舰技术移植中国及技术本土化这一问题上,学者们多将其置于对福州船政局的宏观研究之中。海军史专家陈悦聚焦于“平远”舰的研究,曾专文考察了福建船政“平远”舰舰史。“平远”舰是福州船政局自造的唯一一艘装甲军舰,是西方先进造舰技术移植中国的早期实践成果,彰显了当时中国自造军舰的最高水平。
6、考察“平远”舰的建造实践,探讨西方造舰技术在“平远”舰建造过程中的移植情况,对于正确认识中国舰船建造技术发展的曲折历程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为实现“船坚炮利”理想而作出的创新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一、清政府设厂造舰决策的确定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深刻认识到英、法等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加之当时中国屈辱的国际地位、孱弱的综合国力和落后的舰船建造技术,决定了中国移植西方先进造舰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师夷制夷”思想的萌生道光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开始武力入侵我国,导致我国海防安全DOI:10.16148/32-1743/c.20230117.001遭到严峻挑战。清政府
7、认识到海防的薄弱,“英夷犯顺,荼毒生灵,所以猖獗日盛者,以我军徒守于岸,无战船与之水战耳”1。在鸦片战争中,钦差大臣林则徐见识到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发现“洋面水战”为西洋长技,他最先意识到中国水师以风帆和桨橹为动力的战船较之英国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战船在体积、吨位、造船材料及所装备火炮效能等方面皆有较大差距,因此林则徐提出外海作战“自非单薄之船所能追剿,应另制坚厚战船,以资制胜”2。魏源因此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3的政治主张。然而林则徐、魏源的远见卓识并未得到清政府当权者的认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清政府部分执掌军政大权的官员和一些有识之士对西方先进的战舰和武器装备的卓越性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8、。此后,在“阿思本舰队事件”(1 8 6 3)和“日本侵台事件”(1 8 7 4)的双重影响下,清政府痛下决心,议定尽快创建自己的舰队。舰队之本在于舰船,舰船来源“为目前计,只得购之洋人;为久远计,必须自我制造”4。(二)洋务派建造舰船的实践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以及拥有实权的地方大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以“自强御侮”为指导思想,积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发动了践行“师夷制夷”思想的洋务运动,掀起了创建近代海军、兴办海防工业的热潮,开始在国内设局建厂,试制枪炮,建造舰船。同治五年(1 8 6 6)五月十三日,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 拟购机器觅洋匠试造轮船大概情形折,全面论述了设厂造船的重要
9、性和可行性,“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自广东、福建而浙江、江南、山东、直隶、盛京以迄东北,大海环其三面”534。他通过分析中国海防的严峻形势得出结论 整顿水师,必先造船。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州具有先天地理优势,是设厂造舰的理想之地。同治五年六月初三日,清政府颁布上谕批准左宗棠的请求,“中国自强之道,全在振奋精神,破除耳目近习,讲求利用实际。该督见拟于闽省择地设厂、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急务,所需经费,即著在闽海关税内酌量提用如有不敷,准由该督提取本省厘税应用”66 9 7。厂址和经费问题得到解决,设厂造
10、舰的强军梦想在左宗棠等人的努力下逐渐变为现实。福建船政建立伊始,即以建造先进舰船、培养造舰人才和舰船驾驶人才为目标,制定了长期雇佣外国工匠培养本国造舰人才的重要策略。这些举措拉开了中国建造近代舰船的序幕。经过1 0年的技术积累,福建船政开始从建造木壳 兵 船 转 为 试 制 铁 胁 木 壳 兵 船。光 绪 元 年(1 8 7 5)福建船政兴建铁胁厂,造船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成功建造出7 5 0匹马力康邦(复合)蒸汽机铁胁船。光绪十二年(1 8 8 6),在闽厂创办2 0周年之际,由魏瀚、陈兆翱等设计并建造的船政第2 9艘舰船“龙威”号(后改名“平远”号)开始铺设龙骨,正式开工。“平远”舰是福州
11、船政局设计、建造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体现了当时中国舰船工业技术最高水平。二、洋务派移植西方造舰技术的努力中国学习西方先进造舰技术主要是通过国内学堂“借才异域”与国外留学“借技自强”两 个途径。(一)创设学堂“借才异域”,传授西方造舰技术左宗棠认为,“惟既能造船,必期能自驾驶,方不致授人以柄故仍归重于设学堂教习英法语言文字,俾通船主之学,庶造就更众,不患无驾驶之人”62 9 5 4。由此可见,船政学堂的最初定位是培养造船与驾驶人才于一体的综合性学堂。船政学堂的创立对近代中国海军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为中国防海设军之始,亦即海军铸才之基”7。船政学堂旨在培养舰船制造、驾驶、指挥、维护人才
12、,故在师资引进、招生对象、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与传统的以服务于科举考试为目的的私塾学堂迥然不同,其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船政学堂在创办之初设前、后两个学堂。前学堂为制造学堂,主要教授造船技术;后学堂主要教授船舶驾驶技术。由于当时中国缺乏掌握近代造船技术的人才,只能聘用具有一定造船知识或技术的外籍人士担任教师。左宗棠与曾任法国海71第2期 孙宁等:论近代造舰技术移植中国的早期实践 以“平远”舰的建造为例此处特指“超武”号(光绪四年五月建成)与“澄庆”号(光绪六年九月建成)。军上尉的日意格(P r o s p e rM a r i eG i q u e l)订立了五年合同,船政学堂正式雇
13、用了一批包括学堂教师在内的洋员。船政学堂聘用法国人从事教习工作,学生在进入学堂前必须学习法文,因此前学堂又被称为“法国学堂”。拟设学堂时,原定招收民间1 3至1 6岁且能通官话的精明少年入堂学习,但在实际招生过程中,由于时人对船政学堂不甚了解且思想保守,报名应考者较少,清政府被迫将年龄放宽为1 2至2 0岁。为了增强学堂的吸引力,清政府还明确规定给予船政学生优厚待遇,保证毕业后一概保授武职的登科前途。尽管如此,官绅之家的读书人仍然对报考船政学堂不感兴趣,报考者大多来自家境贫寒或受外国文化影响较深的平民子弟,其中包括曾就读于西式学堂的学生。这样的生源构成为日后船政学堂向西欧各国输送留学生提供了必
14、要条件。前学堂的教学内容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关船舶制造的课程采用法语讲授,学堂将法国军港士官学校的教学大纲作为专业考核标准81 9 1。专业基础课有法语、算术、透视绘图学、物理、三角、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蒸汽机的功能和尺寸,能够设计、制造零件及船体并能依图放样。专业课有两门,即蒸汽机的制造、操作知识与船体制造知识。学生藉此能够计算本厂生产的各种船用蒸汽机和各车间装备的蒸汽机动力的不同参数,进而理解造船的相关原理。后期因英语成为中国海关和海军通讯的通用语言,前学堂随之增设英语课。船政学堂招收的学生大多不懂法语,对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一无所知,基础较差。针对这种情
15、况,船政学堂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灵活教育方式 在课堂上讲授专业基础课,在实践中讲授专业课。制造专业的实习主要涉及蒸汽机制造、船体建造等。在实习期间,学生日常要参加船厂各部门的活动以熟悉相关部门的工作,逐渐培养管理和指挥工人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但其对于基础薄弱的船政学堂学生而言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船政学堂购买或自造了一定数量的船只,学生皆可上船实习。此举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物质基础。船政学堂引进洋员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本国能够独立建造舰船、驾驶舰船的急需人才。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学堂要在洋员合同期满之前选任正、副匠头负责制造,并派前学堂和绘事院的
16、优秀学生进行监督并给予技术指导,造出的船只“验其工程,均能一一吻合”91 4 1。同治十三年(1 8 7 4),按照日意格的评价,制造专业和绘事院的学生均已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后学堂的学生表现亦很出色。由此可见,船政学堂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需求,培养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造船技术人才。日意格认为,“如果把这些人送到欧洲去工作三四年,他们中一些人不仅能够锻炼成能按图施工的工头,还能成为车间一级负责人,能根据动力学计算各种蒸汽机零部件的参数。尽管不能设计完整的蒸汽机或全套工厂设备,但完全可以对不完整的设计图做些增补,并可以组织、管理各部门的基层生产”1 07 5。船政学堂在培养造船人才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这一成就在日后实践中又得到进一步印证。(二)派遣留学生“借技自强”,学习先进造舰技术光绪三年(1 8 7 7),船政学堂选派首批优秀毕业生远赴英国、法国留学,学习海军航海、武器制造、舰船制造等科学技术,史称“海军留欧”。此后2 0年,船政学堂共派遣四批正式留欧学生,总计8 0多人,他们在近代中国的实业、军事、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一部分海军留欧学生学习了西方先进的造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