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美华侨...洋往返与香港电影的早期发展_李晓昀.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7245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美华侨...洋往返与香港电影的早期发展_李晓昀.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美华侨...洋往返与香港电影的早期发展_李晓昀.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美华侨...洋往返与香港电影的早期发展_李晓昀.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812023年第7期作为一座“经典的移民城市”与“漂泊离散者和家乡之间的交汇处”,(1)香港由于特殊的地理与政经环境,一直都是海内外移民流动频繁的港口城市,香港的社会文化发展与不同代际移民潮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作为香港大众文化的代表,香港电影工业自然从诞生起便与香港的移民文化密切相关。香港电影逐渐获得“东方好莱坞”的美誉,也与不同时期移民的多元流动有着深刻渊源。如同美国电影史学家大卫 波德威尔(David Bordwell)所说,“香港电影如同整个殖民地,是移民耕耘的成果”。(2)没有移民就没有香港电影的繁荣发展,正是多元复杂的移民流动成就了香港电影的“东方好莱坞”地位。自 19世纪美国“淘

2、金热”开始后,加州旧金山便成为早期华人移民的重要聚居地。与此同时,20世纪初好莱坞电影业在加州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世界电影业的中心地带。由于香港一直是广大华侨华人通往旧金山等海外各地的主要中转站及自由港,海外华侨华人特别是有着电影从业经验的北美华侨华人,不断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美华侨华人的跨洋往返与香港电影的早期发展*文 李晓昀/Text/Li Xiaoyun提要:作为典型的“移民之城”,香港一直都是东方与西方、海内与海外移民流动的中转站及自由港,香港电影正是在移民文化的孕育下发展起来。本文聚焦于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不断往返于“金山”与香港之间的北美华侨华人与香港电影早期发展的密切联系。多元融

3、合、开放流动的移民文化传统为香港电影的初兴奠定了海内外基础,华侨华人在香港与北美之间的电影活动,则促进了香港与海外在电影技术、设备、人才、资本、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大力推进了香港电影产业的早期发展,也拓展了香港电影的海外市场,并为香港电影注入了跨文化性特征。关键词:香港电影 北美华侨华人 移民文化 粤语片李晓昀,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系统观念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电影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UC230B046)阶段性成果。返于旧金山和香港之间,直接推动了香港本地电影工业的发展与海外传播。同时,多元复杂的移民流

4、动也带来了文化观念、题材内容、美学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互动。香港电影逐渐发展出东西融汇、多元混杂、兼收并蓄的跨文化性特征。在此基础上,香港逐渐取代上海,成为国语与粤语电影共同的制作中心。一、“移民之城”:移民文化、华洋交汇与香港电影的初兴作为一座“移民之城”,香港由于自身地理、历史、政治及文化等原因,人口流动现象从未间断过,如陈冠中先生所说,“香港社会的变化,都可以跟人口的涨潮潮退拉上关系”。(3)根据港英政府公布的人口资料,1841年香港岛居民人数为 7450人,至 1941年香港沦陷前夕人数已达 164万人。(4)100年间,香港人口涨幅近 300倍,这绝非香港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所能达到。开埠

5、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才是其主要原因。与人口大量流入相对应的,是大量人口的过境中转或The Transatlantic Travels of Overseas Chinese in North America and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Hong Kong Cinema in the 1930s and 1940s 082重写电影史REWRITING FILM HISTORY移民外迁。据香港政府估算,如果没有源源不断地人口迁出而只有人口迁入,至 1997年香港回归,香港人口就已超过 800万而非 600万。(5)也正因为此复杂的流动性,香港才成为一座典型的高度移民化城

6、市。开埠后,英国随即宣布在香港实行自由港政策,香港逐渐成为“一个多种族、多国籍的人口聚居区”,“一个华洋杂处的社会”,社会结构大致分为洋人社会和华人社会。(6)在 19世纪末的文献中,香港甚至被称为“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城市”。(7)在此背景下,多元文化势必在此交汇与交流,香港电影也正是在这种东西碰撞、南北荟萃、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移民文化中发展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时期来到香港的移民中有大量与电影相关的专业人才,涵盖了导演、编剧、演员、管理及技术人员等。这些不同时期到港的影人更是直接推动了香港电影的繁荣发展,而香港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逐步扩大则进一步吸引着更多专业人才来到香港,形成一种良性互

7、动。19世纪下半叶,香港已成为“远东最大的转口贸易中心”,(8)因而电影这一商业和文化功能兼具的新兴艺术在诞生后不久便迅速随着其他西方商品和文明来到香港。香港社会最初的电影启蒙完全是由西方来港的非华人影人主导,甚至电影业的发行、放映、制作各环节都是在西方影人推动下萌芽的。目前可考证的电影传入香港的最早记录,正是来自旧金山的电影商人 1897年到港公开放映了一些“活动影画”。(9)此后,香港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电影拍摄活动,都是由来自北美的西方影人推动。(10)尤其是 1909年,犹太裔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来到中国从事电影发行放映生意,并在香港与本地华人一起开

8、始了香港电影的摄制,香港电影制片业开始萌芽。就电影工业的起步来说,较之于内地 1905年便在北京丰泰照相馆完成了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制作完成的电影 定军山,香港电影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其电影业各环节都是在西方影人的催生下发展起来的。得益于香港作为自由港的优势,除布拉斯基外,还有美籍摄影师万维沙(Roland F.Van Velzer)、美籍摄影师哥尔金(Harry Grogin)、美籍音效师史坚拿(Clifton Skinner)、意大利电影商人劳罗(A.E.Lauro)等许多非华人导演、制片、摄影、音效等幕前幕后的影人来到香港参与电影摄制。布拉斯基还将在香港摄制完成的 庄子试妻 经巡中国等影片带回

9、美国公开放映,也开启了香港电影的海外传播历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西方影人在香港开展的电影活动也传授给本地早期电影从业者许多电影摄制的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和引导了一批香港本地的电影人才,对于香港电影的起步具有基础性的推动作用。有趣的是,香港本地最早参与电影制作的影人也多是有移民背景或海外经历的港人。例如,被称为“香港电影之父”的黎民伟出生于日本,回到香港就读的也是香港最为著名的西式院校。鉴于其家庭与日本方面的联系,黎民伟还曾多次促成港日之间的电影往来。香港电影第一位女主角、黎民伟平妻林楚楚则出生和成长于加拿大,中英文俱佳,1917年到港,后成为中国早期著名女演员。曾与布拉斯基合作 偷烧鸭 瓦盆伸冤

10、等最早一批香港电影的主创梁少坡来自于南洋的显贵家族,幼年来港,学贯中西,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香港电影的编、导、演各个制作环节。1924年创办大汉影业公司的摄影师彭年和陈植庭也在美国专业学习过摄影。他们从美国订购当时较先进的拍摄设备,其代制影片业务支持了如两仪制造影戏公司、光亚电影公司等无力购置设备又有意投资拍片的小公司摄制影片,促进了香港电影在萌芽时期的发展。此外,还有摄影师黄才、李文光,美工师高威廉,制片人廖华燊等等,也都曾有欧美移民背景或者教育背景,回到国内后成为早期电影从业者。由是言之,一方面,电影是发端于西方的技术和艺术形式,在早期,电影摄制技术与创作观念在海外更为成熟。这些有海外

11、移民或者西方教育背景的华人影人,因其与海外的密切联系,能够最先掌握电影摄制相关知识,也易于采购欧美最新的器材设备。他们将西方所学电影知识与本土传统题材相结合,可以制作出受本地观众欢迎的影片,因而成为推动本土电影早期发展的先驱。另一方面,这些有海外移民或者西方教育背景的华人影人,大多熟悉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更易于与世界各地来港的非华人影人沟通交流,如摄影师万维沙就曾评价黎氏兄弟、梁少坡等早期影人“本身相当富有,又是出身、教育良好的孩子,几乎都能说流利英语”。(11)可见,他们自身的背景经历更便于与西方影人交流合作,进而最早进入电影制作0832023年第7期领域。此外,移民城市文化背景下,香港已成

12、为华侨华人连接母国与海外的中介和枢纽,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社群亦成为香港电影逐步兴起的重要因素。从整个华人移民的历史脉络来看,自 16世纪起中国便出现向海外移民浪潮,到 19世纪中叶全球华人数量增至 150万,鸦片战争后“以地缘和方言为纽带的相对独立的华人社会迅速发展”。(12)早年移民海外的华人多以东南沿海特别是粤语地区为主,而粤剧正是粤语地区传统的文化符码。早在 1852年 10月的 上加州日报中便出现了中国粤剧剧团“同福堂”(Toog Hook Tong)的广告和报道,并宣称是“著名的天国剧团同福堂在美国的首演”。(13)这也意味着,国内粤剧团体在 19世纪中叶便已远赴大洋彼岸走埠演出。华侨

13、华人中也流传有俗语,“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凡有海水流到之处,即有操广州话的华侨,即有粤剧的演唱”。(14)粤剧作为联络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纽带,体现出其文化共同体的意义。当身处海外的华人移民思乡情切之时,具有强烈地域色彩与家乡情韵的粤剧便成为远离故土的游子寄托怀旧思家情怀的最佳载体。至 20世纪 20年代,旧金山已有“大舞台”“大中华”两家戏院经常上演粤剧。正是由于旧金山的粤剧演出,培养了许多华侨华人对戏剧、电影的兴趣,(15)既影响了一批华侨华人选择从影,更是为香港电影培育了广泛的观众,进而为香港电影海外市场的开拓奠定受众基础。20世纪 30年代,有声片发展起来后,语言和声音的重要性逐

14、渐显现。粤语有声片的广阔市场为北美华侨华人横跨太平洋发展电影事业提供了契机。二、“华侨之光”:北美华侨华人与早期香港电影的产业基础至 20世纪 30年代,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彩色技术、有声技术及大制片厂制度等都已较为成熟。当有过好莱坞学习和工作经验的北美华侨华人来到香港时,便直接给香港电影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及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早年有实力和能力在北美参与电影活动的华侨华人,也多是家境富裕的华侨领袖或华商家庭。华商文化具有“经营管理的灵活性、家族乡里之间紧密的联系和跨地区的资本形成策略”(16)等特点。这批北美华侨华人背后的人脉网络与经济资本,可以为早期香港电影直接注入人才与资金支持。设备、技

15、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到港,为早期香港电影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些来港的北美华侨华人影人中,协助创办香港第一间由中国人投资开设的电影公司(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新”)的影人关文清(Moon Kwan)最先值得关注。(17)关文清是香港最早一代自好莱坞归来的电影专才。正是在好莱坞学习工作期间,关文清掌握了许多电影摄制相关专业知识,还曾在加州明星电影学院接受电影专业教育。回国后,关文清1923年加盟“民新”,不仅协助“民新”从美国采购设备器材与化妆品等,还凭借其专业经验参与摄制香港首部长故事片 胭脂,后更是与黎北海、梁少坡等人创办了香港第一间电影演员养成所,亲任导师,教授电影

16、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化妆等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日后香港电影的中坚人才,例如李铁、黄岱、唐醒图、叶仁甫、石友宇、胡艺星等。关文清此后一直致力于香港电影专业人才的培养,1937年还与粤剧名伶邝山笑合办山月同学会,继续培育了一批演员、导演、摄影师等香港电影的后继人才,对于香港电影教育有重要贡献。1930年,北上上海的黎民伟与罗明佑联合创立了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华”),将总部设在香港,香港电影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关文清也应邀担任香港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第三制片厂(以下简称“联华港厂”)的主创人员,使用他自己从美国带回来的手持摄影机拍摄了“联华港厂”的创业作 铁骨兰心(1931)以及香港第一部侦探片 夜半枪声(1932)等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作品。此外,关文清对于香港电影海外市场的拓展也有重要作用。1933年,关文清代表“联华”前往北美开拓业务及招募资金,从旧金山开始,在北美东西海岸的多个城市巡回放映,“凡超过二百侨胞的商埠都曾到过”,沿路得到了当地华侨华人的热烈反响,“从此遂打下国片在美洲发行的基础”。(18)来自北美的华侨华人还直接在香港创办电影公司,如关文清与邝山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