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提 要要:被拐儿童凭借记忆寻亲是通过记忆与家乡和原生家庭建立“人地依恋”的现象,其记忆要素和寻亲经历值得关注。本文采用个案分析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寻亲成功的被拐儿童杨某某并对其家乡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借助文本分析和质性分析方法,探究儿童对家乡记忆的类型与特征,并结合被拐卖后的生活经历,揭示其对被拐儿童寻亲的影响。研究发现:被拐儿童的生命历程主要经历被拐卖前和被拐卖后2个阶段,被拐卖前家乡生活和被拐卖经历形成寻亲记忆线索,被拐卖后的生活经历影响寻亲记忆线索的组织和传播扩散;儿童对于被拐卖前的记忆多为日常生活情景中频繁接触的事物,或具有情绪色彩的生活经历,包含普遍性知识、地方性知识、家庭性知识,协助
2、识别儿童家乡和原生家庭;儿童被拐卖后分别在养家和自己组建的家庭生活,生活过程中身世认知、受教育程度、科学技术发展、人员的阻碍与支持、经济水平等的变化影响寻亲记忆线索的传播扩散,影响儿童寻亲时长和结果。最后,本文探讨了研究未来的应用前景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关键词:被拐儿童;情景记忆;情绪记忆;生活经历;寻亲中图分中图分类号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记忆要素与生活经历对被拐儿童寻亲的影响基于寻亲成功案例杨某某的实证于 悦1,2,李 钢1,2,金安楠1,2,黄雨珊1,2,王 娟1,2(1.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 710127;2.西北大学 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
3、,西安710127)HOW MEMORY ELEMENTS AND LIFE EXPERIENCES AFFECT TRAFFICKED CHILDHOW MEMORY ELEMENTS AND LIFE EXPERIENCES AFFECT TRAFFICKED CHILDSEEKING RELATIVESSEEKING RELATIVES:A CASE STUDY BASED ON YANGA CASE STUDY BASED ON YANG,ATRAFFICKED CHILD WHOATRAFFICKED CHILD WHOSUCCESSFULLY FOUND BACK HER RELA
4、TIVESSUCCESSFULLY FOUND BACK HER RELATIVESYu Yue1,2,Li Gang1,2,Jin An-nan1,2,Huang Yu-shan1,2,Wang Juan1,2(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2.Shaanxi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Northwest University,Xi
5、an 710127,China)AbstractAbstract:When trafficked children seeking their relatives,they usually recall their memories of their hometown,it is a process to establish the place attachment with their hometown and original family,and worthpaying attention.We use case studies,text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6、 analysis,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fchild s family search experience,and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the childs hometown,to explore the types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s hometown memory elements and her life experiences after being trafficked,andto reveal the impact on child to seeking her relatives.
7、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The life course of traffickedchild mainly goes through two stages:before being trafficked and after being trafficked.2)Before being trafficked,childs memories are mostly including daily life scenes and emotional memories,including localknowledge and family knowledge,to he
8、lp identify the hometown and native family of trafficked child.3)After child was trafficked,at first she lived in her adoptive family,then she got married and started living in herown family.Key wordsKey words:trafficked child;episodic memory;emotional memory;life experience;seeking relatives基金项目:国家
9、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1239,41871144);西北大学“人地关系与空间安全”特色优势团队建设项目(2019);西北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支持计划(2016)作者简介:于悦(1998),女,山东德州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犯罪地理与公共安全规划。E-mail:yuyue-。通讯作者:李钢(1979),男,四川成都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地关系与空间安全、灾害地理与犯罪地理、时空大数据与数字人文。E-mail:。收稿日期:2022-06-23;修订日期:2022-10-05文章编号:1003-2398(2023)03-0047-11DOI:10.13959/j.iss
10、n.1003-2398.2023.03.0062023年第3期总第191期人文地理HUMAN GEOGRAPHY VolHUMAN GEOGRAPHY Vol.3838.NoNo.3 3 20232023/6 6471 引言拐卖人口犯罪由来已久,由于其利润高、风险低、危害大,位列三大世界性犯罪1。而儿童年龄较小、反抗能力与防范意识较弱,是被拐卖的主要对象,一旦发生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挽回的创伤。近年来,公安部和公益组织积极构建“团圆系统”,开展“团圆行动”“寻亲大会”等活动,助力被拐儿童和受害家庭科学寻亲。此类举措对部分受害者寻亲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拐卖犯罪通常具有空间距离远、时间跨度长、
11、追查线索少等问题,多数受害者寻亲难度大,如何有效帮助被拐儿童和受害家庭寻亲亟需引起社会和学界关注。当前,国内外关于拐卖儿童犯罪的研究较为丰富,多从法学、犯罪学、地理学、社会学等视角,探讨犯罪的法律条例与定罪量刑2、基本贩运形式与贩运网络3,4、犯罪的时空分布和贩运路径5,多针对拐卖儿童犯罪本身。针对受害群体的研究则聚焦于被拐儿童的群体特征5、受剥削形式6,7、身心健康8,9、人身权利与社会关怀10,11等。在中国,学者结合中国被拐儿童多被收养的特点,从儿童解救后的权益保障12、救助保护13、社会融入14等方面开展研究。其中,薛淑艳等14借助生命历程理论分析了5个寻亲成功被拐儿童的生命历程变化,
12、归纳儿童寻亲成功后融入原生家庭的形式,揭示家庭融入问题;郑束蕾和黎雪儿15从地图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心象地图对于儿童寻亲的作用。此外与被拐儿童寻亲有关的内容多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科学研究数量较少。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居民防范意识的增强,拐卖儿童案件数量显著下降,历史积案中被拐儿童和受害家庭寻亲问题凸显,需指导受害儿童和家庭有效运用已有资料和科技手段,通过合理途径寻亲,亟需对被拐儿童和寻亲家庭的寻亲经历进行研究。儿童被拐涉及从拐出地到拐入地的空间迁移,在寻亲过程中,儿童依据其在拐出地生活时的个体记忆,复述儿童时期发生的事件或绘制家乡空间图示,通过记忆建立其与拐出地的空间关联。寻亲过程中,从儿童记忆中提
13、取具有儿童家乡和原生家庭特点的关键信息,寻找家乡和原生家庭,是通过记忆要素定位故乡和原生家庭的过程,是一种人地依恋现象16。目前,借助回忆开展的人地关系情感研究相对较多,多围绕“文化记忆”和“记忆空间”展开。首先,在文化记忆方面,德国学者扬阿斯曼较早提出文化记忆理论,将时空和社会进行联系17。法国学者皮埃尔诺拉提出“记忆场”概念,指出“记忆场”是能够将经历者与过去和民族身份联系的文化现象,是承载和展示记忆的载体18。结合文化记忆理论和“记忆场”概念的研究相对丰富,多从集体记忆视角,选择事故、战争19、灾害20等重要历史事件,或旅游21、节庆活动22、庆典仪式23等行为活动,分析经历者在历史事件
14、或行为活动中产生的身份认同、记忆的类型、记忆的情绪等,实质上是分析事件或行为与经历者之间的依存与影响。其次,记忆空间角度的研究侧重历史空间与景观复原和时空演化24,25,学者们多选取乡村文化空间16、灾后遗址空间26、历史文化空间27为研究对象,运用心象地图、感知地图、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记忆空间的特征和时空演化,并尝试对历史空间进行图像复原,其中也包含分析被拐儿童的家乡心象地图对寻亲的帮助15,为本文研究方法和理论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上述研究对拐卖儿童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介绍,有助于从区域和群体层面理解拐卖儿童犯罪的贩运途径和受害者的基本特征。关于记忆与人地关系情感的研究则多从集体记忆
15、视角切入,探讨经历者与记忆产生时空情景的互动与影响。在儿童寻亲过程中,受害儿童凭借具有家乡和自身家庭特点的记忆寻找亲人,记忆和生活经历具有个体特殊性,受害群体的共性和规律被弱化,需从个案角度对被拐儿童寻亲经历进行分析。因此,本文选择典型的寻亲成功儿童杨某某为研究对象,从个案研究视角,分析被拐儿童的记忆和生活经历,探讨记忆要素和生活经历对被拐儿童寻亲的影响,以期深度揭示寻亲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为有关部门关怀计划的制定和帮扶行动的开展提供参考。2 研究设计与理论分析框架2.1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个案研究方法聚焦生活中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个体现象,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考察和研究,达到对个案的深
16、度认识和理解,能够细致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适用于考察真实场景中的复杂现象28。被拐儿童及其家庭是拐卖犯罪的直接受害者,每个儿童被拐的方式、途径、被收养后的生活经历不同,具有个体特点的生命历程变化,因此,本文采用社会学常用的个案分析方法,结合质性分析、深度访谈、文本分析,选取寻亲成功的被拐儿童杨某某为研究对象(虽然研究对象已经长大成人,但下文仍以被拐儿童相称),根据其短视频平台寻亲视频中的被拐经历与家乡记忆设计访谈提纲,获取其寻亲经历和原生家庭所在地空间资料,探究儿童对于被拐前家乡记忆和被拐卖后生活经历对其寻亲的影响。研究资料包含寻亲经历资料、实地调研资料、遥感影像数据。寻亲经历资料为儿童的语句描述和记忆地图,在访谈完成后邀请其画出家乡手绘地图,要素包括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实地调研资料为儿童家乡的无人机航拍照片;遥感影像数据为从天地图平台下载的儿童家乡遥感影像。分别将上述音频、视频、图片资料进行整理,构成研究基础数据库。2.2研究对象本文研究对象为寻亲成功的被拐儿童杨某某。杨某某(为保护研究对象隐私,在文中将儿童被拐前姓名以姓氏和某某指代),女,1990年出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