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Planning Garden规划 园林 丨丨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TU-092.8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7-0073-05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 2022-08-25摘 要摘 要 草原聚落的建设关系牧区乡村振兴的实施,使之再度成为重要议题。在对北疆大部分草原地区哈萨克聚落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借助系统学的概念,探讨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和主体性、生态性、空间性、文化性的基本特征;基于草原聚落从游牧迁徙到定居生活过程的不断演变,分析了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系统所具有的聚落空间和住居空间特征以及游牧民族敬畏、认识、适应自然的文化特征
2、;根据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对建构定居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主体策略、生态策略、空间策略和文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促进草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草原聚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借鉴作用。关键词关键词 草原聚落 生态系统特征 建构 北疆Abstract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land settlements is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storal rural revitalization,making it an important topic again.On the basis of the inv
3、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of the Kazakh settlement in most of the grassland areas of northern Xinjiang,the conceptual connotation of the grassland settlement ecosystem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ity,ecology,spatiality and culture are discussed with the help of the concep
4、t of systematics.Based on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f grassland settlements from nomadic migration to settled life,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 space and residential space of grassland settlement systems in the nomadic period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nomadic peoples reverence,recogni
5、tion and adaptation to nature are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settlement ecosystems,the main strategy,ecological strategy,spatial strategy and cultural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a settled grassland settlement ecosystem are studie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
6、t of grassland settlement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future grassland settlement construction.Keywords Keywords Grassland settlement,Ecosystem characteristics,Construct,Northern Xinjiang北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与建构研究北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与建构研究Construction Research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7、 of Grassland Settlement Ecosystem in Northern Xinjiang张耀春|Zhang Yaochun塞尔江 哈力克|Saierjiang Halike王 珂|Wang Ke巴格达尔 赛力克|Bagedaer Sailike新疆总体地貌呈三山夹两盆的格局,最南面的昆仑山脉与最北边的阿尔泰山脉限定着新疆的南北边界,天山横亘其间,将新疆总体划分为南部的绿洲农耕文明与北部的草原游牧文明。本文所研究的区域为天山以北的北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多民族聚居区,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境内发育有完整的山地平原沙漠草地带谱,并蕴育了深厚的草原
8、游牧文明。该区域牧民千百年来随季节的变化不断迁徙放牧,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政策、生态等因素的影响,牧区延续千年的传统生产方式已较难满足牧民日益增长、变化的适用功能需求,愈来愈多的牧民开始由传统游牧走向定居生活,在定居化的转变过程中,依附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的草原聚落也随之演化。笔者自2020年始,通过对北疆大部分草原地区(伊犁河谷、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乌昌地区)的哈萨克聚落走访调研,借助系统学概念,分析了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系统的特征,进而构建定居时期草原聚落生态系统,这对揭示牧民定居前后草原聚落人居环境的变化以及新时代草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草
9、原聚落生态系统1 草原聚落生态系统1.1 概念内涵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居住地的总称1。按照生产活动、人口数量等要素的不同,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而草原聚落是乡村聚落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表现形式,是基于草原生态环境,以从事畜牧生产活动的牧民为主体,贯穿于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畜牧到定居放牧的现代牧业整个历史时期的一种居民点。DOI:10.13942/ki.hzjz.2023.07.00474HA 07/2023生态系统的概念最早在1935年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ly提出,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物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特定的营养结构和
10、生物多样性,这样一个功能单位就被称为生态系统2,其组成主要包括生物本身和非生物环境两个部分3。综合聚落和生态系统的内涵,借鉴系统学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草原聚落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由人草畜等生物本身和聚落资源、自然环境、建筑及构筑物等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通过生态、资源、经济、文化之间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系统4-5。1.2 基本特征草原聚落生态系统作为草原牧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区域空间载体,具有主体性、生态性、空间性和文化性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半人工半自然的人化系统。牧民是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创造者和执行者,发挥着能动调控作用,其主体性贯穿融合于聚落生态系统的
11、生态、空间、文化属性之中。牧草为牲畜提供碳水化合物和植物蛋白等必要的营养物质,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牧草质量直接影响牲畜的量和质,体现着系统的自然生态性。选址布局、空间结构、建筑街巷决定了草原聚落生态系统的空间性。除了物质实体要素外,生活生产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依附于聚落不断衍生创新。2 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系统特征2 游牧时期草原聚落系统特征2.1 空间特征(1)聚落空间特征游牧经济生产的集体性、互助性特征导致形成了和游牧相互适应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相对比较稳固的社会组织或者是社会结构,即阿吾勒6。阿吾勒不仅是传统游牧组织形式,也是构成聚落空间最基本的组织单元,以阿吾勒为基本单元的游牧社会组织之间
12、呈现出严格的层级梯度性(图1)。根据四季转场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移动式阿吾勒和固定式阿吾勒两种形式。移动式阿吾勒。因应气候环境及游牧转场,春夏秋季节牧民多居住在便于拆卸的毡房,其根据地形、位置等排列组合成一定规模的阿吾勒,称其为移动式阿吾勒。选址一般遵循以下原则:a 自然因素先导,避风防水、向阳平缓之地;b 生产生活便利,近水旁路之处;c 安全性保障,毡房分散布局,以求互相通视(图2)。阿吾勒空间布局中,先定主毡房的位置,其他毡房围绕主毡房呈放射状布局,毡房附近为生活空间,外围属于生产空间,生态空间与生活、生产空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三生空间的基本单元(图3)。固定式阿吾勒。牧民根据所处的地
13、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建设固定住所用来自身和牲畜取暖过冬的地点称为冬窝子。冬窝子既有聚落之意,又是早期牧民比较容易建构的一种半地下半地上居住形式的称谓。冬窝子一般选址在向阳、背风的凹地以及河谷两岸。选址在河谷平原地带的冬窝子因地势平坦,加之集聚效应的作用,渐现早期村庄或者集镇的雏形,其空间分布也由散点式的“大分散、小集中”转向集聚式的“小分散、大集中”。(2)住居空间特征游牧民族的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在传统游牧生产生活中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居住形式,按照居住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类居住建筑,即毡房和民居。移动式房屋。毡房是牧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智慧结晶,也是哈萨克族建筑史上的活化石
14、。毡房一般由顶圈、撑杆、格栅、门、毛毡以及连接绳组成(图4)。且哈萨克毡房的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亦十分讲究,毡房外部空间可按生产生活的特征分为生活空间、养牧空间、放牧空间三类。毡房内部空间的划分依据家庭成员的不同及功能需求分为对外服务空间、主要功能空间、对内服务空间7。固定式民居。早期牧民建构了半地下半地上的冬窝子这一固定居住形式,随着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发展,牧民逐步对半地下半地上的固定住所进行改良和调试,塑造了“木构建筑、石块建筑、生土建筑和砖木建筑”等物理环境舒适、使用便利和具有朴素审美情绪的住宅类型(表1)。2.2 文化生态特征(1)认识自然的游移聚散游牧民四季转场的游牧本质决定了阿吾
15、勒发生季节性的游移聚散。春季和秋季是牧图1 哈萨克族社会层级关系图图2 阿吾勒选址布局示意图图3 阿吾勒空间布局图75Planning Garden规划 园林 丨丨 民由分散逐渐走向聚集又由聚集向分散过渡的季节,此季节牧民搬迁最为频繁,阿吾勒内部成员有聚有散,相互之间距离亦较远。夏季时节水草丰茂,是阿吾勒内部成员居住最集中的时期。冬季时候则因草量有限、资源较少,是阿吾勒成员居住最分散的时候。(2)敬畏自然的信仰崇拜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产属性决定了游牧民对自然环境的严重依赖,这充分体现在以人与草原相互依赖、和谐共处为核心的敬畏自然的信仰崇拜之中。以哈萨克族为例,在游牧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对树、水
16、、火、土地等自然要素的崇拜8,已成为草原聚落系统稳定存在的约定习俗。换言之,游牧民敬畏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生态文化仍应是我们当前振兴草原聚落、发展畜牧产业的基本观念。(3)适应自然的生态技艺毡房作为人、自然、建筑三者和谐统一的典型建筑形式,将其本身及制作、搭建、拆卸、运输的全过程作为游牧民族适应自然生态技艺的表征,可谓名副其实。因为毡房结构和围护部分之间是分离的,毡房搭建搬迁的过程就是各组件组合成型和折叠收放的过程,一座毡房两个妇女不消一天便可搭建完毕9。搭建用的木条和毛毡均就地取材制作,其对自然资源消耗很低,建筑外形体型系数较小,能够最低限度地降低建筑内部空间的能耗,其弧状造型,增强了抗风性(图5)。毡房顶圈的存在,使得室内光照气流可以随意调节,毡房内部形成上升气流,室内空气环境更加舒适(图6)。对自然环境的低消耗、与生态环境的相融性,从现代绿色建筑的评价视角分析,毡房建筑整体上达到了环保、实用、绿色的效果。3 定居时期草原聚落生态系统建构策略3 定居时期草原聚落生态系统建构策略3.1 主体策略:唤醒牧民意识自觉(1)传统游牧观的唤醒传统游牧民的生计依赖于自然草地的馈赠。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