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PW 2 0 2 0 A-4 2)通信作者酶联免疫吸附下血清组织蛋白酶d和细胞因子对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褚庆华1 洪娟2 郑晓颉2 王茜青2(1.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检验科,上海2 0 0 0 7 2;2.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上海 2 0 0 1 2 9)摘 要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吸附下血清组织蛋白酶d(C T S D)和细胞因子对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NA F L D)的临床观察。方法 选取本院及社区医院收治的3 0 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设为NA F L D组,另选取同时间段内来本院和社区
2、医院健康体检者3 0 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患者的血液样本,检测血清C T S D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水平,分析其对NA F L D的诊断效能。结果NA F L D组血脂指标中T G、T C和肝功能指标中A S T、A L T和G G T、C T S D均高于对照组,细胞因子1 2项中T N F-、I L-6同样高于对照组(P0.0 5);随着NA F L D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T G、T C、A S T、A L T和G G T、C T S D、T N F-、I L-6均呈上升趋势,各组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有意义(P0.0 5),根据R O C曲线分析显示,两项指标在NA F L D诊断中以联合预测
3、诊断的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U C)(9 5%C I)为0.7 6 5(0.6 8 60.8 4 3);其中C S T D诊断价值稍高于I L-6,AU C(9 5%C I)为0.7 0 0(0.6 1 40.7 8 7)。二者P值均0.0 5,说明C S T D与I L-6联合的诊断效能最优。结论 血清组织蛋白酶d和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高预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临床诊断价值显著。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血清组织蛋白酶d;细胞因子;非酒精性脂肪肝 中图分类号:R 5 7 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0 0 0-7 4 4 X(2 0 2 3)0 6-0 8 6 0-
4、0 2 脂肪肝是指脂肪在肝内的沉积超量,使肝脏细胞发生脂肪样变性的一种疾病,其作为世界第二大肝病,已被公认为是隐蔽性肝硬化的一个重要诱因,并且朝年轻化趋势方向发展1。脂肪肝按病因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 F L D)和酒精性脂肪肝(A F L D),以前者较为常见。目前肝组织活检病理是此病诊断的金标准,而组织活检的有创性和取样局限限制了其临床应用2。组织蛋白酶家族史人溶酶体重要水解酶家族,其中组织蛋白酶D(C T S D),在细胞中发挥剪切、降解多种蛋白质和多肽的作用,并参与免疫调控进程3。本文探讨酶联免疫吸附下血清组织蛋白酶d(C T S D)和细胞因子对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NA F L D
5、)的临床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及社区医院2 0 1 9年1 0月至2 0 2 2年1 0月收治的NA F L D患者3 0 0例。纳入标准:年龄1 8岁以上;脂肪肝患者诊断符合 超声医学3对脂肪肝的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肝癌,其他病毒性肝炎,遗传性肝病等疾病;存在脂肪肝之外可能会对血脂、肝功能指标表达产生影响的疾病;合并心肺肾等脏器功能及呼吸功能不全;酒精性脂肪肝;智力及精神障碍者;哺乳期、孕期者;生存时间0.0 5)。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 L,置于真空无菌采血管中,以25 0 0r m i n-1离心1 0m i n,分离血清后取
6、上清置于-2 0冰柜中保存待测,标本由专人管理。监测肝功能指标,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 S 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 T)、谷氨酰基转移酶(G G T)。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 C)、甘油三脂(T G)。采用(仪器:日立7 6 0 0全自动生化仪),具体方法为:T C采用G P O-P O D法、T G选择酶法;运用丙氨酸底物法检测A L T,天门冬氨酸底物法检测A S T,其余肝功能指标采用速率法检测。E L I S A检测试剂盒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酶标仪(4 5 0n m检测波长滤光片,5 7 0n m或6 3 0n m校正波长滤光片),从已平衡至室温的密封袋
7、中取出试验所需板条,未用的板条和干燥剂请放回铝箔袋内封存于28;分别将标本或不同浓度的标准品加入相应孔中(1 0 0l/孔),温育后,加入生物素标记抗体和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经过温育和洗涤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去除未结合的酶,然后加入显色底物TMB。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待测因子浓度呈正相关。最后,在4 5 0n m处测定反应孔样品吸光度(O D)值,通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出C T S D浓度、肿瘤坏死因子-(T N F-),白介素-6(I L-6)。1.3 质量控制及量化标准 在检验开始前,严格按照仪器自带的操作标准对
8、仪器进行校准。同时,定期请计量局前来对仪器进行测定,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所有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均要参加培训并通过考试。严格掌握各种测定方法和测定标准,减少测定误差。血液标本的采集、离心、转运、检测等均严格按照我院生化室的要求进行。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2 2.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以F值检验,以P0.0 5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2.1 两组人群的实验室指标情况对比 NA F L D组血脂指标中T G、T C和肝功能指标中A S T、A L T和G G T、C T S D均高于对照组,细胞因子中T N F
9、-、I L-6同样高于对照组(P0.0 5)。见表1。068G u i z h o uM e d i c a l J o u r n a l,2 0 2 3,V o l.4 7,N o.6表1 两组人群的实验室指标情况对比(x-s),n=3 0 0项目NA F L D组对照组tPT G/(mm o l/L)2.8 01.7 61.2 10.3 21 4.1 5 4 0.0 0 1T C/(mm o l/L)6.4 11.5 43.8 60.5 21 5.2 6 1 0.0 0 1A S T/(U/L)3 8.1 21 4.7 3 2 3.8 74.4 6 1 8.1 5 0 0.0 0 1A
10、L T/(U/L)3 8.2 11 4.3 5 2 9.3 23.1 2 3.1 9 30.0 0 1G G T/(U/L)5 0.1 21 6.3 7 2 0.3 65.9 8 9.5 6 20.0 0 1T N F-1 8.4 51 4.1 73.8 74.3 59.6 5 20.0 0 1I L-61 6.3 98.2 7 5.4 13.0 91 0.3 3 4 0.0 0 1C T S D/(p g/m l)1 8.1 26.3 7 7.3 63.9 88.7 1 50.0 0 12.2 不 同 程 度NA F L D患 者 相 关 血 清 指 标 比 较 随 着NA F L D病情严
11、重程度的增加,T G、T C、A S T、A L T和G G T、C T S D、TN F-、I L-6均呈上升趋势,各组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有意义(P0.0 5)。见表2。表2 不同程度NA F L D患者相关血清指标比较(x-s),n=3 0 0项目轻度组(n=1 5 4)中度组(n=9 7)重度组(n=4 9)PT G/(mm o l/L)1.3 40.5 22.0 70.3 52.3 60.3 9 0.0 0 1T C/(mm o l/L)4.8 50.6 45.4 50.5 56.6 31.0 6 0.4 5 2A S T/(U/L)3 0.3 15.0 2 3 3.5 58.3 0 3
12、 6.1 69.4 8 0.0 0 1A L T/(U/L)3 1.6 04.2 6 3 8.9 55.5 0 4 3.5 25.8 5 0.3 5 4G G T/(U/L)3 4.3 92.1 7 4 5.0 53.8 2 5 0.4 73.2 3 0.0 0 1T N F-1 6.2 27.8 7 2 1.8 15.5 4 3 5.4 54.1 3 0.0 0 1I L-61 5.3 92.1 7 2 0.0 53.8 2 3 0.4 73.2 3 0.0 0 1C T S D1 4.2 27.8 7 1 8.8 15.5 4 2 5.4 54.1 3 0.0 0 12.3 各项指标诊断N
13、A F L D的R O C曲线分析 根据R O C曲线分析显示,两项指标在NA F L D诊断中以联合预测诊断的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U C)(9 5%C I)为0.7 6 5(0.6 8 60.8 4 3);其中C S T D诊断价值稍高于I L-6,AU C(9 5%C I)为0.7 0 0(0.6 1 40.7 8 7)。二者P值均0.0 5,说明C S T D与I L-6联合的诊断效能最优。见图1。图1 各项指标诊断NA F L D的R O C曲线3 讨 论NA F L D是由糖脂代谢紊乱诱发的以肝细胞脂质沉积为特征的肝脏疾病4。NA F L D早期将对全身各系统造成影响,多种疾病与
14、NA F L D存在发病关联,现把NA F L D的危害从代谢综合征扩展到全身多系统多疾病5。C T S D是一种蛋白质,在人类中由C T S D基因编码。该基因编码的是一种溶酶体天冬氨酸蛋白酶,由二硫键重链和轻链组成的蛋白质二聚体,都是由一个蛋白质前体产生6。组织蛋白酶D是一种天冬氨酸内切蛋白酶,普遍分布在溶酶体中,它的主要功能是降解蛋白质和激活溶酶体前室中生物活性蛋白的前体。临床已有研究证实其在胃癌、结肠癌中的应用,但在NA F L D中的应用报道极少7。肿瘤坏死因子(T N F),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能杀伤和抑制肿瘤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吞噬,抗感染引起发热,诱导肝细胞急性期蛋白合
15、成,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是重要的炎症因子。I L-6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员,是免疫细胞作用于其它细胞所产生的蛋白质,当肝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肝脏对细胞因子的清除能力下降,使体内细胞因子通过血液运输到机体各个部位导致I L-6升高。同时它由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作用于组织细胞刺激细胞生长,促细胞外基增生参与炎症。侧面反应了它与肝纤维化的程度相关。本文结果发现,随着NA F L D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T G、T C、A S T、A L T和G G T、C T S D、T N F-、I L-6均呈上升趋势(P0.0 5),根据R O C曲线分析显示,两项指标在NA F
16、 L D诊断中以C S T D与I L-6联合预测诊断的价值最高,分析其患者水平升高的原因主要为,当人体处于高胆固醇环境下,与胆固醇结合的溶媒体大量分泌,导致转运通路紊乱,而C T S D作为溶酶体中主要的水解酶,水平也随之升高,并定位在细胞膜附近,这就导致在肝脏发生脂肪变形时,血清C T S D水平升高8。综上,血清C T S D和细胞因子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高预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临床诊断价值显著。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 南(2 0 1 0年修 订版)J.中华肝脏 病杂志,2 0 1 0,1 8(3):1 6 7-1 7 0.2 刘朝志.肝功能与血清学指标检测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 0 1 6,3 7(1 1):1 5 6 3-1 5 6 4.3 郭万学,燕山,杨浣宜,伍于添.王志刚.超声医学(第6版)上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 0 1 1:7 8 1.4 张焕棕,张军能,刘丽雅.肝功与血脂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 0 1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