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世纪太行村社文献述评_乔福锦.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73355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94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太行村社文献述评_乔福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世纪太行村社文献述评_乔福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世纪太行村社文献述评_乔福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42 第 33 卷 第 2 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23 年 6 月 Vol.33 No.2 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 June 2023 20 世纪太行村社文献述评 乔福锦(邯郸学院 太行山文书研究中心,河北 邯郸 056005)摘 要:20 世纪太行村社文献,出自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为村落共同体组织所属,是时间连续、地域集中、类别多样且系统性明显的文献整体。此一整体性文献,分属清末民初、战时岁月、集体时期三个阶段,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习俗、信仰等各个方面。不仅自身价值重要,是近百年华北社会史研究的材料支撑,也是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宗

2、教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乃至太行学等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其文化价值更不可低估。关键词:20 世纪;太行中部;村社共同体;太行文书;太行文献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30(2023)02-0042-13 收稿日期:2023-02-10 作者简介:乔福锦(1956),男,河北邢台人,邯郸学院太行山文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20 世纪初年,在“新史学”思潮的影响下,民间文书与基层档案,作为重新发现之“材料”,正式进入学术殿堂。区别于传统乡邦文献整理的区域文献研究整理,日渐成为风尚。保存在徽州地区的数十万件宋元以降民间文书,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主要学术增长点。珠三

3、角及闽南地区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已纳入华南学派学术视野。近年来进入学界视域的太行文书,是众多地方文书中又一批区域性社会历史文献。作为太行文书中存量最大的种类,20 世纪太行村社文献不仅是时间连续、地域集中、类别多样且具系统性的文献整体,是近百年华北乡村社会历史的重要记录,也是具有多方面价值的文献集合体。本稿以邯郸学院地方文化研究院所藏太行文书、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华北民间文献研究室所存社队文献、研究者个人收集文献乃至保存在村庄原地的部分档案为依据,对 20 世纪太行村社文献作以述评,希望学界同仁批评指正。一 20 世纪太行村社文献出自河北、山西、

4、河南三省,为村落共同体组织所属,也是类别多样且系统性特征明显的文献整体。(一)时空界限 迄今发现的具有时代连续性特征的太行村社文献,上限可追溯到清末民初,下限延续至人民公社解散之时。从时间角度看,大致界定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80 年代初这一特定阶段。从地域角度观,集中出现在太行中部这一特定范围之内。马若孟(Ramon H.Myers)先生以日本惯行调查资料为依据,曾得出如下结论:20 世纪初以后,华北村庄才逐渐形成明确的边界,农民的村庄认同观念才得以逐步确立。1杜赞奇(Prasenjit Duara)43 先生用“权力的文化网络”“国家政权建设”等概念,解释近代农村社会与地方政权以

5、及国家政权建设背景下的“政权内卷化”和国家与村庄连接机制的变异等问题,论证自晚清开启的国家权力渗入到村庄层面的渠道与过程。2黄宗智先生关于自然村落之研究,同样有 20 世纪之时间界定。319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是中西文明冲突与社会历史转型的起点,是学界的共识。华北乡村社会巨变同在此时开启,也是学界的主流认识。目前发现的成宗的太行家族文书,最早可到明代中后期。早于晚清的村社档案,却是零星存在。成规模太行村社文献,始于 20 世纪初年即清末民初,止于 20 世纪80 年代初,即是肯定以上判断的文字证据。位于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的太行山脉,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

6、北平原,是具有特定地貌特征的地理板块,也是具有共同文化特色的区域单元。据国办函202074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 年)的函文件,行政区划角度的太行区域,涵盖北京、河北、山西、河南 4 省(市),共 78 个县(市、区)。南太行山区,包括河南省林州、辉县等;山西省晋城、沁水、阳城等 28 个县(市、区)。东太行山区,包括北京市昌平、门头沟、房山,河北省涿鹿、怀来、蔚县、涞源、阜平、平山、灵寿、行唐、井陉、赞皇、临城、内丘、沙河、涉县、武安、峰峰、磁县等 30 个县(市、区)。西太行山区,包括山西省昔阳、和顺、左权等 20 个县(市、区)。行政归属意义上的

7、南、东、西三个大片,从地理与文化角度观,还可分为学界同仁所认定的南三陉、北三陉与两个三陉之间中心地带即南太行、中太行与北太行三个区域。南部与北部地区,目前发现的村社文献较少。进入学术视野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集体化时代”作为全国农村典型的太行中部乡村。其中之大宗如邢台县北尚汪村社文献、邢台县前南峪集体组织文献、涉县弹音边区政府所在地文献、涉县西安居战勤文献、涉县佛堂生产队文献,武安县崔炉生产队文献,平顺县路家口生产队文献、平顺县西社合作社文献、平顺县奥治村社文献,昔阳县北横山合作社文献、左权县岭南生产队文献、潞城县下黄村生产队文献,屯留县岩底四清文献、沁县西汤文革文献,林县沙蒋生产队文献等,均出

8、自太行中部山区。这一地区,也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及晋冀鲁豫边区核心地带。大量村社文献之所以出现在这一地区,文化积累深厚且地域相对偏僻应是主要原因。此与徽州文书存世的原因大致相同。(二)文献主体 笔者曾依据档案整理原则,将包括太行文书在内的民间文献,归于个体、家族、村落三种主体名下。与江南徽州文书以宗族主体为重不同,华北地区的太行民间文书,主要是村落文献。作为太行文献之最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太行村社文献,即是以村社共同体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历史文献。依文献主体寻户归宗进而按文献性质分别整理,是民间历史文献包括太行文书整理的基本原则。这样的原则,自然适用于村庄文献归宗分类与研究整理。里社在古

9、代社会长期存在。顺治十二年,为便于人户编审,清政府下令恢复明代里甲制度。清朝中叶,随着赋役制度的改革,里甲制的赋役功能逐渐被取代,基层行政机制却被长期保存,尤其是在村落共同体组织严密的太行中南部地区。民国初年所编平顺县志中,有清代转来的以里为单位的地丁钱粮数目记载。迄今所发现的具有连续性特征即跨越清末与民国历史的太行村社文献,也以平顺县五美里光绪年间地亩账为最早。会社作为中国传统乡村之共同体组织,南北各地均有存在。由目前发现的文献可知,太行乡村所保存的“会社”不仅种类多,形态也十分完备。从特定意义上讲,以“地缘”“血缘”与“庙缘”为基础而形成的“社缘”,才是维系太行乡村社会的主要纽带。这一特殊

10、现象的存在,与金元以降村社体制在北方地区延续不断的历史相关,更与邻近华夏文化发祥地核心区位,与上古以来绵延不 44 绝的村社传统及作为中原靠山的特殊地理环境相关。目前所知的明清以降太行中南部乡村会社组织,有田禾社、秋香社、仓谷社、守望社、禁赌社、孝社、佛祖社、圣母社、老母社、奶奶社、白衣社、山神社、河神社、三官社、老爷社、关帝社、三仙社、财神社、马王社、天地社、九曲社、烟火社、字灯社、大社、互助社、生产社及各种钱会等,名目多达 30 余种。4“大社”组织普遍存在,也是太行会社的一大特点。“大社”,即多种会社组合之称。涉县占洼会社文书中,有“五社”之名。“五社”即天地社、山神社、老爷社、老母社、

11、马王社之合称。会社共同体与家族共同体交互融合,是太行村社共同体的特别存在方式,也是太行乡村社会最为明显的组织特征。与江南徽州相比,太行乡村以族谱、祠堂、族田为依托的正规宗族组织较为少见,常见的是以一个大姓为主,包括少数杂姓在内的孝社一类互助性组织。即使同一姓氏的组织,也多以“社”的形式存在。太行会社文献中,仅孝社一类组织,即有坟社、祠堂社、宗祠社、祖宗社、祖社等名目。涉县占洼村社文献中,宗祠社文献是大项。占洼宗祠账本中的“坟社”“社首”字样,即是张氏宗祠社为会社共同体组织的证据。5 保甲制度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社会统治手段。汉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的四家为“邻”,五邻为

12、“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清代形成的“牌甲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民国初年,保甲制度在多地被废弃。地方实力派在自己所控制的区域内,仍实行类似的制度。1934 年,国民党“中政会”第 432 次会议议决由行政院通令各省市,切实办理地方保甲,同年 12 月通知各省,普遍实行保甲制度。1937 年 2 月行政院公布修正后的保甲条例,保甲制度自此推向全国。此项制度的具体实施,太行民间文献中也有材料可考。涉县前秋峪、南岗村文书中,有十家户牌。涉县甘泉乡存有民国十一年至民国二十七年保甲账本三十余册,封面均署第某甲。这批账册,正

13、是保甲制度存在于太行地区的文献证据。民国初年至 20 世纪 50 年代初的乡村基层组织形式,有过多次变动。以涉县为例,仅抗战前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的村级政权机构,即有先后不同名称多种。民国初年始设村公所,抗战时期称抗日村公所,抗战胜利之后称民主村公所,之后改称村人民政府,50 年代中期至人民公社建立前,又改为村公所。太行乡村之农会组织,出现于抗战时期,全称是抗日农民救国会。农会与村公所虽处于同一时期,却是相对独立的根据地基层权力组织。太行乡村农会是中共在根据地动员与组织农民的主要形式,也是抗战胜利之后北方老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权力主导机构。日寇扫荡期间补发的房地契,多盖有“抗日村公所”

14、与“抗日农民救国会”公章,同期许多村庄的账册与公文中,也钤有“抗日村公所”“抗日农民救国会”两枚印章。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太行乡村基层组织更为严密,主体更为多样。不仅有村人民政府、初级社、高级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党支部、团支部、民兵连、妇委会等政权性质的组织,也有公社所属的村供销社、信用社、卫生所、学校、手工业社、农机站等实体组织。1983 年之后,太行乡村同各地农村一样,人民公社陆续改为乡(镇)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公社及生产大队所属组织,部分改了名称,大部分逐步解散。(三)文献类别 从内涵方面讲,民间文献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间文献,指保存在

15、民间的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的所有文献,其中既有民间社会自生文献,又有散失在民间的官方文献。狭义上的民间文献,专指直接产生并保存在民间的社会历史文献。笔者曾将发现于太行地区的民间文献称作太行文 45 书。广义上的太行文书,亦可称作太行文献。相比之下,文献比文书涵盖更为深广。太行村社文献之文本性质与文献定位,应介于政府档案与民间文书二者之间。包括太行文献在内的民间文献,近年来受到学界尤其是社会史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然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基础上的文献学理论建构与文献分类研究,仍是薄弱环节。民间文献如何分类编目,学界看法不一。当下出现的文献目录,主要有综合目录、分类目录、专题目录三种。不同编目方式,

16、关于文献类别之划分也不相同。笔者以为,个体、家族、村落是文书归宗的三大主体,也是文献初次分类的基本依据。太行文书中的个体文书,包括日记、笔记、书信、作业、自传、年谱等类;家族文书包括地契、房契、山林契、借契、租赁契、典当契、补契、合同、货单、礼单、户牌、税票、执照(夏忙、秋忙)、账簿(家产登记簿、誊契簿、收租簿、日常收支簿)、分单、过继文书、招赘文书、神主案、族谱等类。作为太行文书中存量最大且最具地域特色的村社文献,类别更为复杂多样。仅从文本形式角度观,目前发现的 20 世纪太行村社文献,即有账册、单据、报表、证件、信件、文件、报刊、笔记、村史、乡土志、书籍等多个种类。涉县占洼村晚清及民国初年会社文献存量很大,仅大社账册一项,即有大社家具老账、五社家具账、大社起地亩账、大社清查地亩账、大社出入流水清单草账、大社出入流水老账等多种。昔阳县长岭村级档案,起自 1944 年,止于 1984 年,总计 70 册(卷)。依文献性质及原有形态,可分为革命历史资料,土改果实账,地亩账、单据、报表,药铺(保健站)账册,上级文件,村庄规划与总结、报告,阶级成份登记表,贫协会员申请登记表,证明信、介绍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