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临床总有效率 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治愈1 0例、显效1 2例、有效1 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 0.0 0%;观察组治愈1 3例、显 效1 5例、有 效1 1例、无 效1例,总 有 效 率9 7.5 0%。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2.9 7 2,P0.0 5)。3 讨 论痤疮的基本病理为皮肤皮脂腺过度分泌,而当皮肤感染痤疮丙酸杆菌后,该病原菌有促使毛囊周围的细胞角质化程度的作用,从而堵塞了毛囊口,皮肤分泌的皮脂腺无法顺利排出皮肤而形成粉刺或微粉刺5。同时痤疮丙酸杆菌还可水解皮质中的甘油三酯形成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及其周围的组织而形成炎症反应而出现丘疹、脓疱等病理产
2、物。因此,临床治疗痤疮的脂肪应在抑制皮脂腺过度分泌的同时还应重视抗痤疮丙酸杆菌的治疗效果6。中医将痤疮归入到“粉刺”、“酒刺”范畴。认为其发病机制为肺经风热,薰蒸肌肤,致气血瘀滞,外犯肌肤而致,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基本治则7。基于上述分析,本方案采用自拟清痤方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分散片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纯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者,联合治疗方案的患者在性激素指标改善、临床疗效方面的提升优势明显,且并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率。说明清痤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中重度痤疮是更优的治疗方案,清痤方以炙枇杷叶、桑白皮、黄芩为君药,枇杷叶性味苦、微辛,性微寒,入肺、胃经,是治疗肺热的经
3、典中药,经密制的炙枇杷叶性甘对肺燥型咳嗽效果尤佳8;桑白皮性甘、寒,入肺、脾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补虚之功9;黄芩性寒,如肺、胆、脾经,具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之功。该三药合用,强化清热解毒之功。连翘、蒲公英、菊花、重楼、白花蛇舌草均为历代医家善用之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药,诸药同为丞药强化君药清热解毒之功;丹皮、丹参活血化瘀、清热凉血之品,生薏苡仁、山楂清热利湿健脾,甘草调和诸药。整个处方围绕清热解毒这一基本治则1 0,采用热毒的病因如燥湿、上火、气虚、血热等予以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泻火药、清虚热药、清热解毒药,达到全方位清热解毒的治疗效果,而发挥中重度痤疮患者清热解毒的治疗效果。综
4、上所述,中药清痤方联合阿奇霉素治疗中重度痤疮在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提升临床疗效方面更具优势,且并未增加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更为高效且安全的治疗中重度痤疮患者的治疗方案。参考文献1 李思琪,俞若熙,肖连宇,等.中药清痤方干预痤疮动物模型金黄地鼠皮脂腺斑的实验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 0 1 8,4 1(6):7 8 1-7 8 4.2 文佩军,陈磊平,陈翠珊,等.异维A酸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青春期后中重度痤疮的效果及对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皮肤病与性病,2 0 2 0,4 2(1):1 0 1-1 0 3.3 郄翔,郭晓霞,李栋,等.异维A酸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青春期后中重度痤疮的疗效及对患者
5、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 0 2 0,2 9(2 4):1 0-1 1.4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 0 1 4修订版)J.临床皮肤科杂志,2 0 1 5,4 4(0 1):5 2-5 7.5 陈育生,张向阳,黄海龙,等.异维A酸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青春期后中重度痤疮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内科,2 0 1 9,1 4(4):4 3 0-4 3 2,4 5 2.6 郑莹莹.异维A酸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青春期后中重度痤疮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峡药学,2 0 1 8,3 0(1 0):2 0 4-2 0 5.7 蒲邵凯.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和抗生
6、素耐药性分析及2 9 6例痤疮患者治疗状况分析D.苏州大学,2 0 1 8.8 冯凯.奥硝唑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寻常型痤疮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海峡药学,2 0 1 8,3 0(1 1):1 2 0-1 2 2.9 张燕.口服阿奇霉素加中药倒模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应用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2 0 2 0,2 9(1 8):4 2.1 0 张丽媛,王奇飒,朱纹懿,等.我国痤疮患者皮损中痤疮丙酸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M e t a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 0 1 9,3 5(9):5 1 5-5 1 9.(收稿日期:2 0 2 2-0 4-1 8)通信作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
7、床疗效赵钖1 孟祥宁2 刘章峰2 李温馨2(1.通用医疗西安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西安7 1 0 0 7 7;2.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商洛7 2 6 0 0 0)摘 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6 2例,依据静脉溶栓方法分为阿替普酶组(n=5 0)和尿激酶组(n=1 2),统计分析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预后、临床疗效、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后,阿替普酶组患者的N I H S S评分、mR S评分均低于尿激酶组(P0.0 5),B I评分高于尿激酶组(P0.0 5
8、)。阿替普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尿激酶组(2=4.6 7 9,P0.0 5)。溶栓后,阿替普酶组患者的血清TN F-、I L-6、C R P水平均低于尿激酶组(P0.0 5)。溶栓后,阿替普酶组患者的血清N G F水平高于尿激酶组(P0.0 5),血清N S E、S-1 0 0水平均低于尿激酶组(P0.0 5)。阿替普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尿激酶组(2=4.2 9 2,P0.0 5)。1.2 方法 尿激酶组在患者发病4.5h内给予患者静脉滴注1 0 01 5 0万I U尿激酶+1 0 0m L生理盐水,3 0m i n内滴注完。阿替普酶组在患者发病4.5h内给予患者静脉推注阿替普酶0.9
9、m g/K g,其中总剂量的1 0%,1m i n内静脉注射完,其余9 0%1h内静脉滴注完。两组随访1个月。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疗效4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 I H S S)、B a r t h e l指数(B I)、改良R a n k i n量表(m R S)5-7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预后;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 F-)、白细胞介素(I L-6)、C反应蛋白(C R P);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N G 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 S E)、
10、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 0 0)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2 0.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行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 5),溶栓后,阿替普酶组患者的N I H S S评分、m R S评分均低于尿激酶组(P0.0 5),B I评分高于尿激酶组(P0.0 5);两组患者溶栓后的N I H S S评分、m R 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P0.0 5),B I评分均高于溶栓前(P0.0 5)。见表1。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预后比较(x-s),分项目阿替普酶组(n=5 0)溶栓前溶栓后尿激酶组(n=
11、1 2)溶栓前溶栓后N I H S S评分5.7 8 1.9 22.6 0 0.0 1*5.0 2 1.2 53.9 4 0.2 3B I评分5 1.7 2 8.8 5 8 8.0 4 1 1.1 2*5 1.2 6 9.1 0 7 0.4 3 1 1.5 1m R S评分4.0 8 0.8 82.1 4 0.3 1*4.1 0 1.1 53.5 7 0.4 1 注:溶栓后,组间比较*P0.0 5。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溶栓后,阿替普酶组临床显效4 4例,有效5例,无效1例;尿激酶组临床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2例。阿替普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 8.0 0%(4 9/5 0)高于尿激酶组
12、8 3.3 3%(1 0/1 2)(2=4.6 7 9,P0.0 5),溶栓后,阿替普酶组患者的血清T N F-、I L-6、C R P水平均低 于 尿 激 酶 组(P0.0 5);两 组 患 者 溶 栓 后 的 血 清T N F-、I L-6、C R P水平均低于溶栓前(P0.0 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x-s)项目阿替普酶组(n=5 0)溶栓前溶栓后尿激酶组(n=1 2)溶栓前溶栓后T N F-/(n g/L)4 8.1 1 8.4 42 8.1 1 4.1 0*4 8.5 0 7.5 73 5.2 7 4.3 0I L-6/(n g/L)1 7.2 7 2.1
13、31 1.2 0 1.3 1*1 7.2 0 2.2 01 3.2 7 1.4 4C R P/(m g/L)9.8 8 1.7 7 3.8 4 0.5 6*9.8 0 1.7 1 4.9 7 0.8 6 注:溶栓后,组间比较*P0.0 5),溶栓后,阿替普酶组患者的血清N G F水平高于尿激酶组(P0.0 5),血清N S E、S-1 0 0水平均低于尿激酶组(P0.0 5);两组患者溶栓后的血清N G F水平均高于溶栓前(P0.0 5),血清N S E、S-1 0 0水平均低于溶栓前(P 0.0 5)。见表3。表3 两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比较(x-s)项目阿替普酶组(n=5 0)溶栓前溶栓
14、后尿激酶组(n=1 2)溶栓前溶栓后N G F/(n g/L)7 8.1 1 5.1 11 1 8.1 1 1 0.4 4*7 7.9 7 5.2 01 0 5.6 7 1 0.2 0N S E/(g/L)1 9.1 1 3.1 3 1 1.4 7 2.1 0*1 9.5 1 3.0 8 1 4.2 7 2.3 0S-1 0 0/(g/L)1.9 7 0.3 31.2 0 0.2 0*1.9 4 0.3 11.4 7 0.2 1 注:溶栓后,组间比较*P0.0 5。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阿替普酶组发生呕吐1例,出血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0 0%(3/5 0);尿激酶组发生呕吐
15、、出血各1例,过敏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 3.3 3%(4/1 2)。阿替普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尿激酶组(2=4.2 9 2,P0.0 5)。3 讨 论在急性脑梗 死 的治 疗中,尿 激 酶、阿替 普 酶均 较为 常用8,其中尿激酶能够将血 粘 度降 低,对血 栓 形成 进行 抑制9;阿替普酶能够将血块溶解,将溶栓作用发挥出来,是临床首选药物1 0。动物实验结果表明1 1,阿替普酶能够保护模型小鼠的神经系统线粒体功能,促进病灶周围微血管增生速度的加快,增强模型小鼠记忆能力。本文结果显示,溶栓后,阿替普酶组患者的N I H S S评分、m R S评分均低于尿激酶组(P0.0 5),B I
16、评分高于尿激酶组(P0.0 5)。阿替普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尿激酶组(2=4.6 7 9,P0.0 5),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好。本文结果显示,溶栓后,阿替普酶组患者的血清T N F-、I L-6、C R P水平均低于尿激酶组(P0.0 5),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对机体炎症反应进行有效控制。本文结果还显示,溶栓后,阿替普酶组患者的血清NG F水平高于尿激酶组(P0.0 5),血清N S E、S-1 0 0水平均低于尿激酶组(P0.0 5),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保护患者脑组织,为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供有利条件。本文结果还显示,阿替普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尿激酶组(2=4.2 9 2,P0.0 5),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保证。综上,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较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显著,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 李冰,靳瑜,韩若东.己酮可可碱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 I H S S、MM S E评分及血清L p-P L A 2、N L R水平的影响观察J.中国药师,2 0 2 2,2 5(1):8 2-8 5.2 李建波,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