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 年第 5 期古代史料里的陇西“三城”杨郦1赵占平2(1.陇西县博物馆甘肃定西748100;2.定西中医药科技中等专业学校甘肃定西748100)摘要:陇西三城为陇西县城、草市城、巩昌府城。北宋时陇西县城正式定型,沿用至今;巩昌府城由元代改通远军城而来,至清康熙 55 年撤销;三城中唯草市城少见提及,从金代王氏地券砖、碛砂藏 宋元题记、元代广严寺碑及其他文物资料可推知其年代和大致位置。草市城应发端于北宋着力经营建西北及此期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之际,金代仍存,约至元代演变为草市镇,元末消失。其发展经历了由草市到草市城再到草市镇后退缩为草场的变化。陇西三城的出现、依存、因袭变化及草市城的消失对探
2、索陇西古代城市建设和研究西北边防史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地券砖;草市城;城市建设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33(2023)05-0039-06“陇西”是个古老的地名,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1,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 280 年),秦“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2”这是陇西之名首见于史籍。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 年)置陇西郡,“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3”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陇西为其一郡4,此后陇西之地名便广为人知。千余年里,陇西郡时断时续被沿用或废止,名称未变,辖境则随着王朝而
3、变化纷繁,极盛时期辖域广泛,人口众多。汉书 的 地理志 记载,“陇西郡,秦置,户五万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二三十万六千八百二十四。县十一。”5所辖最少时则仅襄武和首阳两县。一、陇西县城的形成、发展及定型陇西首次作县名为隋开皇十年(公元 590年),当时的武阳县改名为陇西县,与襄武县(今陇西县)同属渭州;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陇西郡,置渭州,治襄武。唐贞观十四年(640 年),上柱国越国公汪达镇守陇右时,将襄武县城徙筑今城6;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吐蕃蔺氈部将所占陇西地献于宋朝,宋设为古渭州。皇祐五年(1053 年)三月,改建襄武县旧城,设置古渭砦。“古渭州距秦州三百里,道经哑儿峡,
4、边臣屡欲城之,朝廷以艰于馈饷,不许。陕西转运使范祥,狃于功利,权领州事,遽请修筑,未得报,辄自兴役。蕃部惊扰,青唐族羌攻破广吴岭堡,围哑儿峡砦,杀官军千余人7”。这是见于史籍较早的陇西筑城记载。北宋建立之初,其西北疆域仅及秦州“宋辽议和之后,随着西夏的进一步强大,北宋的防御重心西移”8。宋初拓边,主要以秦州一隅为根据地,沿渭河向上游推进。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 年),王韶上 平戎策。熙宁三年(1070年),神宗命王韶开拓熙河地区,王韶先以古渭砦为据点,筑熟羊寨(今陇西首阳西)、渭源城(今渭源县城)、庆平堡。在筑堡修寨的基础上,北宋政府又渐次恢复了原有州县,健全了边地政区管理机构。北宋设古渭砦
5、后,特殊的军事形势和人文环境,使陇西一跃成为经营陇右的前沿军事重镇,主要木材采伐地、专理蕃汉贸易等的重地。熙宁史料研究392023 年第 5 期三年(1070 年),北宋政府效法汉代的平准务而在秦凤路古渭寨设立市易司(务),开展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贸易。对促进本地城镇发展和商贸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熙宁年间以市易司为名,在“熙河、岷州、通远军各置榷场贸易百货,以来远人,获利助边。”9北宋崇宁元年(1102 年)所铸铜钟铭文内容有“从义郎监市易务榷钏监易贾傅”10可证,其有专门管理关于金属玉石茶叶等的交易,熙宁五年(1072 年)五月,将秦州所属古渭砦升为通远军,“五月辛巳,诏以古渭砦为通远军,命王
6、韶兼知军”11“以宁远、永宁等六寨属之,以之作为开拓熙河的根本。”12又析秦凤路之熙、河、洮、岷四州和通远军置熙河路。由路、州、军、县、城、堡、寨构成边地完整的军政统治体系,保障了北宋对陇中实行有效的经营和开发。城镇设置上,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 年),以古渭砦为县城,设陇西县,属通远军。从此,以古渭砦为县城的陇西县诞生。这是陇西之地以“陇西”为县名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从这时起,陇西古代城市建设开始步入了关键时期,历宋、金、元三朝,直接奠定了今日陇西的城市基础,并使“陇西”地名传承不衰。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 1104 年),因迭州蕃部归降,升通远军为巩州,改属熙河路,州治仍设陇西。秦风路巩州
7、辖三县,陇西为其一(余为永宁、宁远二县)。南宋时期,陇西是宋、金、蒙古辗转纷争之地。宋高宗绍兴三年,废通远军。随后,金代重设陇西县,寄于巩州城(时临洮路巩州辖陇西、安西、通渭、定西、通渭五县),城仍依北宋之旧;至元代汪世显又改筑为府城,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 年)都总帅陇右王汪世显拓筑。其格局至今仍存。元、明、清三代陇西县寄于巩昌府府城,为所辖其中一县。明代陇西城比之前代,史料较为详细。明洪武十二年(1379 年)指挥使刘显重修陇西城,“周九里,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一尺。濠深三丈七尺,阔三丈。门四,东曰永安、南曰武安、西曰静安、北曰清安。月城门四,东曰迎晖、南曰来熏、西曰柔远、北曰镇朔,皆覆以
8、层楼13”,角楼四,戍楼四,窝铺砖堞各若干,衙署在城内分散布局。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 年)知府李钺、知县陈忠率众增筑东西二廓。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 年)分守陇右道参议李维祯筑大城14。明熹宗俱有修葺增加。东西两关比大城较狭,而北关较大城则倍之。今县城北隅残存明代陇西故城,城垣西城墙残长 52 米、北城墙残长 125 米。墙体夯筑,宽 8 米、高 13 米,夯层厚0.15-0.2989 米。15若以出土实物而论,目前,尚未有宋代“陇西县”实物文献面世。1961 年发现的南宋建炎两年(1128 年)李泽地券石,其文为“维大宋国巩州居住李泽”16;绍兴二十五年(1155 年)宋故赠检校少保王
9、德神道碑文为“公讳德,代为熙河著姓,占籍巩州。”17目前所见最早有“陇西县”字样的为县城西阙坪出土的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一年(1171 年)郭氏地券砖,其文曰:“今有殁故郭氏,宜于通远军陇西县管下正西山下安厝”。明确记载了“通远军陇西图 1.金代郭氏地券砖史料研究402023 年第 5 期县”人郭氏的籍贯,逝世时间,安葬地点及买地建坟的费用。“大定”为金朝第五个皇帝金世宗年号,大定十一年为南宋孝宗乾道七年。还有一块稍迟于前者的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 年)的王氏地券砖,券面 16 行共 268 字,均行楷体,朱砂书写。左上角残缺,致第 1-4 行有缺字,第 14、15 行破损残缺一、二字。移录全
10、文如下:维大金泰和元年,岁次辛酉七月初一日,己酉朔二十五日癸酉殁故录事司第六坊王氏,龟筮协从相地袭吉,宜于陇西县南草市城东淡家池官道北向正南山平原川下安厝宅兆,谨用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文,兼五彩信币,买地一段,东至西一十七步,南至北一十七步,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内方勾陈,分擘掌域,丘丞莫伯封部界畔道路将军齐整仟佰千秋岁载永无殃咎,若有辄有诃禁者将军、亭长河伯将军,今以牲牢酒饭百味新香,同为信契财地交相分付工匠修营安厝,已后永保吉昌,知见人岁月主代保人,今日直符,故气邪精不得忓怖,先有居者永避万里,若违此约,地府主吏自当其祸主人内外存亡悉皆安吉,急急如五帝使者女青律令 泰和元年 月 日 券
11、 文券文显示录事司第六坊王氏安葬于陇西县南草市城淡家池官道平原川下。这里不仅有陇西县,还出现了“草市城”。二、草市、草市城及草市镇的出现和发展“草市始见于南北朝文献。南朝、隋、唐各代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草市应是官办市外,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18金代已经形成了城市镇市草市的三级市场网络,这三级市场网络的分布是同金代行政区划建置相吻合的,以城市为中心由镇市、草市相包围,规模逐级减小,数量逐级增加19。金代草市城或发端于北宋。“宋人笔下,草字就常有私自、专擅的含义。这说明草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自然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体现。”20宋代河陇地区,从州军治所到各县城镇寨堡,都有官设或民间自然
12、形成的市场,各市场之间及其与内地、西域的商业通道,以丝绸之路为主干,四通八达,沿途有店铺粮草供应及其他服务设施。21所以,陇西草市是存在的。它似为宋神宗时期为镇洮通远军所设市易粮草之处。宋神宗时期,不仅设有草市,还有粮市等。宋廷多次赐钱与通远军购置粮草,“熙宁五年(1072 年)九月,朝廷诏支银一十万两,绢一十五万匹,与陕西转运司计置镇洮通远军粮草。”22对峙的前沿,重兵戍守的通远军被宋廷纳入了进攻西夏与河湟的后勤补给之地,是前方粮草补给之地。草市至迟应出现于熙宁五年(1072 年)。从崇宁铜钟铭文内容看:负责监管草料场所的官员“曹日乞”是“左班殿直监通远军仓草场”。23有了草市,北宋草市城的
13、出现便成为可能。草市进一步发展成了草市城,但比通远军稍迟,通远军城与县城相连,转运司或市易司不属地方,故另设一城,即草市城,为积储草料的场所。草市和下文提到的广嚴寺应出现于北宋收古渭寨设通远军时期。广嚴寺是北宋出现的适应蕃族习俗的寺院。由于蕃部“尊释氏”,尊崇佛教,所以宋朝在收复熙河地区之后修建了大批佛寺,借此收揽人心,怀柔蕃部。如熙宁五年(1072 年)十月,“赐秦凤路钱缘边安抚司钱一万缗,于镇洮军建僧寺,以大威德禅院为额”;之后,岷州也建成广仁禅院。广嚴寺或图 2.金代王氏地券砖史料研究412023 年第 5 期在稍后也出现。宋朝在熙河地区建寺崇佛,满足了吐蕃人民的宗教心理,对于熙河地区稳
14、定具有重要意义。24“王氏地券砖”出土于东关新村地界今陇西县气象局一带,2005 年考察时发现,其提及的陇西草市城不见于相关史书及研究文章。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大致有两种可能:一是在今天的陇西西关一带。要找草市城,可以广嚴寺为线索。2015 年,甘肃省博物馆王科社先生和同事廖元坤在陇西开展元代金石碑刻调查期间,据汪楷 陇西金石录 提及的线索,在县城西关找到元至正年间兴建广严寺大殿功德碑、广严寺白话旨文碑的残块。王科社先生分析广严寺白话旨文碑残存文字后认为,巩昌广严寺在元中统四年(1263 年)有忽必烈明令保护的圣旨,至元十一年(1274 年)八思巴帝师和只必帖木儿大王先后发布法旨、令旨,要求保
15、护,可知该寺在阔端围困巩昌之前早已存在,立碑时间应是延祐六年或至顺二年、至正三年,竖立碑石者为汪寿昌次子“昭毅大将军、巩昌等处都总帅兼巩昌府尹”汪长生奴。此后,他根据 碛砂藏 宋元题记中有大德十年(1306 年)“大元国陕西巩昌路陇西县草市镇广严禅寺比丘义琚”条判断广严寺的具体位置就是巩昌府驻地陇西县的草市镇,而草市镇是由宋金时期的草市城演变而来。(因元代县以下建制取消了宋金时期的镇,此处的“草市镇”或为“草市场”之误,因“场”字的繁体“塲”笔画不甚清晰时易与“镇”字易混。)所以,以广嚴寺的位置可确定草市城的位置。据汪楷调查知情者,两块广嚴寺残碑分别出土于两家民宅,即西关马池西,后放置于西街村
16、下西关社一处水渠上,水渠废弃后,被附近人家分别保存。民宅地原为麦场,推测较早或在寺庙(广嚴寺)的基础上建筑而成。王氏券文有“池”,而县城西门外有一水池,俗称“马池”,源于明代筑城取土形成的大坑,明之前不详,因其从西门渠引水入池,又名“西门池”,前清时池深不可测。据此,那么草市镇(城)也在西关?但碑是可挪动的,广嚴寺碑也存在从别处移到西关的可能。元朝灭亡后,明初“去元化”,有过一段毁碑史(但广嚴寺碑的残破为居民忌讳炸毁所致),有些元朝支持的寺庙也就一并在历史上消失了,广嚴寺因不是元人支持的寺庙遂留存下来。二是在今天的陇西东关一带。访王氏墓券收藏者,得知其描述的出土地为气象局一带(旧飞机场),出土地是可靠的,那么广嚴寺的最初位置似在东关。巩昌府志 记载的明代晚期东郭寺庙有伏羲庙和佛慧寺25,其是否和广嚴寺有渊源,尚不知。因王氏地券砖的出土地,“淡”(淡家池或淡水池),在今陇西县城东郊春场与王家坪之间,其地有地名“淡家门”,地名至今仍存。按券文之意,淡水池之西的草市城当在今县城东关,具体位置就在陇西县城之东并与金元时期陇西县城相接处。另一证据为“林氏马氏买地券”(暂定名,资料尚未公开):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