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黑龙江省振兴发展进程中的相对贫困治理研究_季琳欢.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77864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振兴发展进程中的相对贫困治理研究_季琳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黑龙江省振兴发展进程中的相对贫困治理研究_季琳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黑龙江省振兴发展进程中的相对贫困治理研究_季琳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黑龙江省振兴发展进程中的相对贫困治理研究季琳欢(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大庆163313)摘要从阐释相对贫困的内涵与特征入手,以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黑龙江省开展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意义,依据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现实和贫困治理质态转轨的变化趋势,精准研判黑龙江省相对贫困治理面临的主要难点,以减贫理念、贫困识别、政策体系、扶贫体制、增长动力为着力点,提出黑龙江振兴发展进程中相对贫困治理的可行建议。关键词相对贫困;振兴发展;黑龙江省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3)08-0018-04作者简介季琳欢(1988),女,黑龙江杜尔伯特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与反贫困理

2、论。基金项目2023 年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大庆市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DSGB2023189)。第 2023 年第 8 期(总第 564 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8,2023Total No.564党的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2021 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黑龙江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期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和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行标准下全省 62.5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778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3、由此,我国的减贫道路迎来从消除绝对贫困到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转向,相对贫困治理成为龙江振兴发展进程中的新命题。一、相对贫困的内涵与特征贫困问题研究学术史源远流长。文献资料显示,最早提出相对贫困概念的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彼得 汤森。他指出“贫困不仅限于基本生活资料的不足,还在于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条件等资源的剥夺与缺乏”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 森则认为贫困的本质是权利的缺失造成了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缺乏,收入低只是贫困的外在表现,他的“权利贫困论”进一步扩展了贫困研究的视角。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建立起较为成熟的贫困理论,他认为私有制造成无产阶级的劳动异化,导致了劳动者收入受资本生产调节的相

4、对贫困。相对贫困使贫困概念的内涵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与文化等综合领域,指的是“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使其达到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2。相对贫困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水平,也体现了个人主观感受的“相对剥夺感”,既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点,也与收入分配有关。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是“相对贫困”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相对贫困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战略定位更加凸显,成为我国未来减贫的重要内容。不同于绝对贫困现象的相对“明确性”,相对贫困拓展了贫困概念的传统含义

5、,其内涵决定了城乡相对贫困群体较之农村绝对贫困群体具有更复杂的特征。一是多元性。城乡相对贫困群体主要包括结构性贫困人口、流动性贫困人口、能力贫困人口以及发展性贫困人口等等,其主体能力缺失大致源于资源贫乏、社会排斥和相对剥夺。二是差异性。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相对贫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相对贫困状态,并带有城乡的差异。三是隐蔽性。相对贫困具有社会比较意味,表现为群体之间的“相互对照”,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社会心理问题,识别和统计的难度较大。四是长期性。相对贫困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自然消失,贫困发展的动态性以及资源禀赋、经济机会、个人能力的差异决定了相对贫困治理

6、的长期性,它比绝对贫困持续时间更长,治理任务也更艰巨、更复杂。二、黑龙江振兴发展进程中相对贫困治理的重要意义在重点解决了农村贫困问题后,基于贫困治理战略的质态转轨,巩固脱贫成效、开展相对贫困治理是黑龙江省接续扶贫工作的重点。推动黑龙江省贫困治理工作由消除绝对贫困迈向缓解相对贫困的新阶段,促进黑龙江省取得贫困治理的新成果、新胜利,对于实现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意义重大。(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纵观建国以来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斗争史,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坚持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消除绝对贫困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注重“益贫式”经济18-D

7、OI:10.19905/ki.syjj1982.2023.08.046增长,通过“最优分配”实现以发展促进减贫,促进了经济社会转型与减贫有机衔接、经济中高速增长与消除贫困的同步互促和良性循环,形成了既有助于减贫、又有利于发展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说,相对贫困治理是为了实现不同群体更公平更均衡地获得并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部署,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二)巩固脱贫成效、适时转变减贫战略重点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农村绝对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贫困治理的重点就

8、是巩固、拓展、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增强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已经脱贫人群稳定脱贫不返贫,尽可能减少新生贫困群体。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贫困治理历史阶段的重大转变,在准确研判相对贫困动态演化过程的基础上,统筹城乡的扶贫目标与治理机制,将有助于黑龙江省在 5 年过渡期内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贫困治理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推动黑龙江省的相对贫困治理走向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三)消弭城乡发展差距、缓解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积极探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之一就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乡村发展的不充分,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社会公共服务的差异较大并将长期存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

9、差距是我们开展相对贫困治理的工作目标。近两年的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 年和 2022 年黑龙江省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从 1.881 升至 1.886,这表明近两年我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增大,且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相对贫困治理是有效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性矛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发展的协调性、公平性和充分性的问题,通过补齐农村发展的各种短板,有助于扭转城乡差距过大、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三、黑龙江振兴发展进程中相对贫困治理的主要难点与绝对贫困治理相比,我国相对贫困的治理面临着难以突破的体制机制障碍、难以确定的

10、多维贫困标准、难以衔接的城乡两套贫困治理体系以及部分困难群体脱贫稳定性差等诸多困难与挑战。如何突破当前的局限与困境,准确把握相对贫困治理的新态势,是当前黑龙江省扶贫开发工作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一)难突破:城乡双重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城乡双重二元结构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出现的新形态,包含了基于“城乡分治”的原有城乡二元结构和因人口流动而产生动态的新二元结构,前者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后者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力量和政府行为双重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改革开放后形成动态的新二元结构是改革开放前区域、管理界限分明的原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升级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结果显示,2020 年我国流向城镇的流动

11、人口为 3.31 亿人,其中从乡村流向城镇的人口为 2.49 亿人。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一些农民工虽然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由于缺乏“融合”的制度安排,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无法均等化的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并未真正融入城市。长此以往,不仅带来经济问题,还会引发一系列次生矛盾。城乡双重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社会结构性障碍,是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已引起政府层面高度关注。早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但从实践上看,各地还是相对忽视动态的新二元结构问题,对待城市外来人口的思维定势和有关政策有待转变。(二)难确定:城乡相对贫困标准的多维体现以

12、往我国绝对贫困的标准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个具体数值,而相对贫困的标准则应具有多维特征,既要反映“贫”的经济维度,也要反映“困”的社会发展维度。由于一些隐性的贫困如“多维可行能力缺失”难以用具体数值或指标精确地衡量,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的重合度较低,这导致相对贫困标准的制定和操作难度较大。此外,基于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多样性背景和现实,是否应该制定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性相对贫困标准;如果制定了差异性的标准,如何覆盖到所有应该覆盖的群体;城市的相对贫困标准到底是适用于户籍人口还是常住人口;相对贫困标准的调整时间和调整幅度该如何确定等等,这些都是政府和学术界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把握的焦点问题。(三)难衔接

13、:城乡两套贫困治理体系的相互独立绝对贫困治理时期,国务院、省、市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而城市多是社会保障、民政、住建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贫困标准负责城市贫困救助的保障工作。直到现在,我国城市仍然没有专门的扶贫开发管理机构,负责贫困救助的相关部门基本处于“九龙治水”状态,未能形成贫困治理的合力。脱贫攻坚时期,我国农村的贫困治理探索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制度体系,以精准为核心要义的精准扶贫方略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相比之下,城市的贫困治理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缺乏政策上的创新和新的动力机制探索。目前来看,城乡两套贫困治理体系的贫困标准不一、管理体制

14、分治、政策分散且衔接与转轨难度较大,如何打破城乡间的空间壁垒和联动发展约束,在短期内形成城乡相对贫困治理统筹联动的格局不易实现。(四)难巩固:部分困难群体脱贫稳定性差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持续走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加剧,国际形势的不确定风险影响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国内大环境来看,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整体素养低、产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导致着脱贫后返贫和新发贫困现象频发,如何保持不返贫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大问题。目前黑龙江省农村部分困难季琳欢:黑龙江省振兴发展进程中的相对贫困治理研究19-群体脱贫稳定性差具体表现为因病、因灾等致贫返贫风险导致脱贫人口主体仍然脆弱;农民可持续增收的

15、长效机制还不完善、精神贫困、能力贫困以及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仍然存在。此外,黑龙江省巩固脱贫成果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公共服务短板等,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还有差距,这些都是相对贫困治理工作需要直面并解决的难题。四、黑龙江振兴发展进程中相对贫困治理的对策建议以相对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研究基础,针对当前龙江振兴发展进程中相对贫困治理现状特别是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 2020 年后扶贫工作的重要部署以及对东北地区和黑龙江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把我党关于相对贫困治理的理论、方针、政策与正确的工作方法相结合,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一)更新减贫理念,促进贫

16、困治理战略转型1.树立相对贫困治理理念。贫困治理理念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客观规律和公共利益,决定着减贫工作的成效。因此,从绝对贫困治理转轨到相对贫困治理,必须及时更新贫困治理理念与话语。由于相对贫困在本质上蕴含着发展、共享、公平问题,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这决定了相对贫困治理理念应该是多维的、具有公平正义意蕴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对贫困治理的价值遵循,综合运用多种减贫手段形成长效机制是相对贫困治理的工具理念,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等多元主体有机参与是相对贫困治理的共治格局,创新机制、从制度源头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是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保障。2.明确相对贫困治理的变化趋势。扶贫形势是决定扶贫战略的逻辑起点。进入到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我国贫困的治理目标由关注人的生存需求转向人的发展需求,由关注“单纯增收”与“量”的增加转向追求“美好生活”与“质”的提升,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治理对象由以农村贫困人口为主转向兼顾城乡贫困人口,治理对象包括了农村、城市的贫困群体以及城乡之间流动性贫困群体;治理路径由政府主导与制度控制转向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调节,由集中叠加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