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第07期(2023年07月)No.0 7 2 0 2 381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HE UNIVERSITY在“双一流”建设和构建卓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背景下,“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为高校指明了一流本科教育重点是人才培养,培养卓越创新人才的基础是课堂教学质量,核心是一流课程的建设,而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是课程思政。为了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思政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为了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专业课教师积极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
2、学目的。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打造一流课程成为高校俄语专业卓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大挑战。一、俄罗斯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积极探索各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进行相应的改革。俄罗斯文学课作为文化资源在俄语专业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提升文化素养、鉴赏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等跨度学科。学生在大学时期自我意识相对成熟,但尚未进入社会,在接受俄罗斯语言文化时,能否妥善处理中俄文化的碰撞具有不确定性。在俄罗斯文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任课教师将采取什么应对策略?上述问题已成为俄罗斯文学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俄语教育工作者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3、。二、俄罗斯文学课程思政有效实施路径俄罗斯文学课程思政并不是课程和思想政治简单的相加,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为了避免此现象,需要任课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而自然吸收”2。俄罗斯文学思政融课也应该如此,为了实现俄罗斯文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可以采取以下路径。(一)制订或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标准。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修订或制订教学大纲时,需在不打破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除了设定文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4、以外,还应设定德育目标,如:文学经典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三观”等;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各章节中,如:在“白银时代”章节挖掘爱国情怀、勃洛克章节挖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阿赫马托娃章节挖掘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目前,高校俄语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中思政课占比有所提升,专业课想开设多科目课程就面临着学时被压缩问题,想要提高俄罗斯文学课学时几乎不现实。在有限学时内,讲授专业知识时做到思政元素融入课堂,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方式。(二)建设课程思政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活动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俄罗斯文学课程使用的
5、教材更新较慢,使用原有教材时应深入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浪潮下,应积极编写新教材,可以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重新设定内容,但要保证文学史的完整性以及文学知识的全面性,同时注入时代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时刻关注价值观的渗透和学生思想道德的树立,在课后习题部分可以设置知识拓展、思考选择性学习等板块,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总之,编写教材时应注意俄罗斯文学课程思政的目标,做到学术和意识形态二者统筹兼顾。(三)优化教学方式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文学课,尤其是文收稿日期:2 0 2 3-0 5-2 6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项目“俄罗斯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路径
6、研究”(G J B 1 4 2 1 6 2 0);黑河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一流背景下卓越创新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X J G Y 2 0 1 9 2 8)作者简介:郭君(1 9 8 4),女,黑龙江黑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俄语教育、俄语语言学研究。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3.07.024课程思政背景下俄罗斯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郭君(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教学理念,要求每门课程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作用。俄罗斯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俄罗斯文学课程的性质、教材的选用应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这
7、有利于课程教学改革。为了更好地建设本课课程思政,可以从制定或修订教学大纲、建设课程思政教材、优化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达到本门课程育人的目标。关键词:课程思政;俄罗斯文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 6 4 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4-9 4 9 9(2 0 2 3)0 7-0 0 8 1-0 32023年第07期(2023年07月)No.0 7 2 0 2 382教育教学研究学作品选读课程当初阅读课、翻译课来对待,照本宣科授课,忽视文本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艺术鉴赏能力培养,进而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兴趣。部分教师意识到过于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在适合当代大学生,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该门
8、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地进行尝试,如: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授课,但存在教师不及时关注网络平台上学生的过程化学习情况,也未能充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线上资源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目前的高校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它既包含传统的线下教学,也包含通过线上连接的方式进行新课讲授和在课余时间通过线上进行作业点评等”3。从高校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只要充分地将混合式教学使用的平台与线下课堂有机结合,能有效解决学时、资源不足等现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拓宽思政融课的途径。基于俄罗斯文学课程使用混合式教学的基础,可以进一步优化此种教学方式。(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在俄罗斯文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各项内容的考核,调整原有过于表面
9、化、单一的考核方式,适当地调整平时、期末成绩的3:7占比。在考评学生时可以根据章节内容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借助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功能自动记录学生过程性学习档案,教师可实时监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根据学生的学情适当地进行调整教学策略,及时进行教学反思,这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俄语人才的教学目标达成。考核内容中包含思政元素的占比也要作为考核评分点,也可单独设置思政教育考核项目,如:以网络调查问卷、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学生的思政素养,将知识技能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如:考核阿赫马托娃作品时,可以将作品特点设置考核点,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我国具有相应主题的文学作品谈学习体会。通过此题型,可以
10、掌握学生对阿赫马托娃作品中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理解程度,同时也能测出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五)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是推动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践行者。一门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在国内语境下,学生学习俄罗斯文学容易产生中俄民族文化对立的心理定式。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提炼本门课程思政育人要素,使学生坚定本民族文化自信,是需要任课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应提高政治站位,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注意自身业务素质、思政素养的提升,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强化思政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俄罗斯文学
11、教学中,师生对该门课程思政认知有偏颇,只有教师率先转变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俄罗斯文学课融入思政元素的认同。三、俄罗斯文学课程思政案例展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深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品质。“课堂教学是师生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中介开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教学实践活动,依托课程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教师的育人功能以及学生的主体功能三要素的整体相互协调作用,最终指向并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4。现以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为例,通过教学准备、课程实施、教学反思环节阐释俄罗斯文学课程应如何恰当地进行思政融课,在潜移默化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教学准备1.明晰价值、知识、能力三方面教
12、学目标俄罗斯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虽然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但针对具体作品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还需教师深入挖掘。通过本部作品的讲解,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与生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理解小说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文学赏析能力,思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做到价值目标、情感目标、认知目标有机统一。2.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国内高校一般在大三开设俄罗斯文学课程,学生通过两年的俄语学习,具备了扎实的俄语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俄语阅读与分析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为本节课程教学奠定了客观基础。通过阅读本部作品,
13、确定教学重难点是理解“一个人”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主人公具有的优秀品质,深入思考短篇小说蕴含的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创伤。3.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在明确教学目标、学生学情及教学重难点,挖掘一个人的遭遇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后,方可进行课程教学设计。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同的“思政”育人点,教学设计需要有的放矢,分别处理。本课程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课前将本部作品文本及影视材料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推送给学生,让学生提前了解作品内容及主题思想,线上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针对作品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加深理解本章节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合作
14、探究作家以独特的悲剧意识来关照人与战争,人与家庭、社会等关系,师生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课后,教师做好教学活动的延伸,与课堂中思政教育形成有效互补。(二)课程实施课前,教师将一个人的遭遇作品的文本材料、影视资料发布到网络平台,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预习相关材料,熟悉作品内容以及主题思想,组内可以进行不同分工,最后共享学习资源,减轻学生课前大量学习时间投入。学生观看一个人的遭遇影视资料,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创伤,影片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可以小视频、PPT等形式将自己的看法、体会记录下来,形成课前活动成果,课前活动成果纳入本门课程考核之中。课中以线下教学为主展开教
15、学。课上先以图片形式导入新课,选取二战期间苏联人民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同名改编电影中截取的照片,让学生直观看到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好男儿,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法消弭的伤痛,借此引出以苏联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并抛出问题:“小说的名字是一个人的遭遇,一个2023年第07期(2023年07月)No.0 7 2 0 2 383教育教学研究人指的是谁?这个人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真的是一个人的遭遇吗?”此时学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实时监控全场,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教师针对各小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点播该部小说是一部蕴含人道主义典范作品。小说不只是主人公索
16、科洛夫个人的命运,实际上是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遭遇,是一个国家的遭遇,一个民族的遭遇。索科洛夫经历的遭遇非常曲折,痛别家人、奔赴卫国前线、受伤被俘、遭受非人折磨、成功逃脱、得知家毁妻亡、亲子尚存、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坚强地生活下去。通过对主人公的遭遇分析,激发学生自我牺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展示第二组图片,抛出第二个问题:“主人公索科洛夫领养了孤儿凡尼亚,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这个细节有何作用?”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监控,之后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学生先点评、教师后点评并进行总结、点播,遭受战争创伤的人不应总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中,只要活着就应不吝惜自己的爱去温暖更弱小的生命。通过第二组图片和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有担当、爱同胞之心,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师可以针对其中比较经典的话语,如“-?,.”,让学生概括主人公的品质并进行翻译,对比学生的译文中哪个版本最受青睐,原因是什么,可同时培养学生翻译、思辨的能力。作品精讲细练后,抛出问题:“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这部作品引发哪些思考?”通过此问题的探讨,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