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于VR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策略研究.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78350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89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VR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策略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VR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策略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VR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策略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5 卷第 2 期2 023 年4 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5,No.2Apr.2023收稿日期:2022-11-0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20VSZ042)作者简介:周晔(1964),女,上海人,博士,教授DOI:10.19722/ki.1008-7729.2023.TY01基于 VR 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策略研究周晔,康苗(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

2、0876)摘 要:随着 VR 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VR 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与日俱增,二者逐渐相互融合形成“VR+思政”。首先梳理了“VR+思政”面临的历史机遇与现实挑战,其次阐明了基于 VR 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场域的变与不变,指出其具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感知、从既定时空到全景场域、从平面叙事到立体场景的改变,但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不变、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不变以及历史性、可塑性、渗透性的特征不变。最后提出基于 VR 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策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厘清“VR+思政”的“道”与“器”;坚持主流意识价值引领,完善“VR+思政”的“范”与“式”;坚持内外双

3、修优化技术,弥补“VR+思政”的“缺”与“憾”,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提质增效,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线上线下互联、入脑入心入行。关键词:VR 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VR+思政”;优化策略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29(2023)02-0001-06VR(virtual reality)是综合运用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种前沿技术和输入输出设备,融视、听、触、嗅、味等多种感觉为一体的三维空间重构再现技术。2016 年是技术史上的“VR 元年”。VR 能够模拟现实生成沉浸式、可交互的数字化三维立体环境,联结身心感受,增强使用

4、者学习的感知力、沉浸感和互动性。VR 技术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阵地。江泽民曾指出,“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习近平也重申,“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2。因此,高校必须迅速抢占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如何规避 VR 技术异化,让虚拟现实技术驱动和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破意识沉浸与思想引领之间的双向壁垒,讲好中国故事,育好时代新人,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全新课题和教育变革的重要着力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握历史机会、正视现实挑战,明确依托 VR 技术的思想政治

5、理论课场域的变与不变辩证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VR+思政”教学优化战略,乘势而上开创铸魂育人新篇章。一、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一)历史机遇当前,VR 技术应用浪潮兴起,“VR+思政”在 5G 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助力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下蓬勃发展。首先,5G 网络的技术助力。5G 网络的大带宽、高速率、高连接、低时延等特性使网络性能实现了新的跃升,能够进一步满足 VR 技术在图像分辨率、通信网络速度、时延和容量等方面的高要求。其次,大数据的技术助力。大数据具有大容量(volume)、多种类(variety)、高速度(velocity)、价值性(value)和真实性(veracity)

6、的“5V”特征,可用于总体性、差异化、预测性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驱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和长足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率和效果,赋能教师因材1施教,推动教育精准化。再次,人工智能的技术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借助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和自适应等技术手段,智慧地搭配相关课程,从而形成高品质的 VR 教学课程,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依托深度学习技术了解学习者利用 VR 技术学习的行为意图,并跟踪其所处的学习场景,累积场景历史数据。同时,教师可运用学习图谱等智能技术、学生的学习信息和关联性分析模型等,通过数据化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情况等,了解相应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信息,从而进行个

7、性化精准教育。最后,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 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教师201813 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电子2018276 号)、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 有关情况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等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充分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以下简称“教育部”)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为 VR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引导。

8、(二)现实挑战VR 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是一把双刃剑: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带来创新发展的机遇,但在实际融合中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虚拟现实相关设备的购买、维护、更新成本较为昂贵。长期秉用教育理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优质精品的 VR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较为短缺。虚拟现实设备对硬软件的技术要求较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虚拟现实软件数量相对有限。其次,VR 技术使大学生拥有了与教育者平等的信息接受权利和渠道,加之高校学生具有一定的媒介素质和上网时间优势,能同时甚至比教师领先一步获取信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被削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还有待提高。

9、部分教师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 VR 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带来的开放、复杂的环境挑战和快速更新技术的节奏,他们将 VR 技术实际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中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升。当前,VR 思想政治理论课软件平台基本能够提供学习时间长短和体验场景数量多少等静态信息,但数据信息难以共享,监评机制尚未统一,更难以掌握教育对象在实际体验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效果和心理波动状况等动态因素,能够提供行为和情感双重监控信息的多元有效教学监督、评价、反馈机制还有待健全。除此之外,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可能出现“弱人工智能”“人性缺失”“浅学习”和“泛机器化学习”等

10、现实问题。二、场域的变与不变(一)基于 VR 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场域的变1.从被动接受转为自主性增强的主动感知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场域下主要是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而 VR 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营造针对性的虚拟现实情境,构建深度学习场域,将抽象、深奥的知识进行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展现,从而刺激、增强学生的感官、知觉,让学生在直观化、形象化的虚拟情境下感知现实中不能或难以触碰到的事物,将自己融入情境中,产生思维上的共鸣和心理上的沉浸。这种沉浸式的情境学习方式将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高校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对新奇事物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参与互

11、动程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存在感和沉浸感中获得知情意行相结合的感知体验,进而调动高校学生自觉学习的思想积极性和行动内驱力,提高知识内化率和理论理解力,达到个性精准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2.从既定时空转为辐射性深远的全景场域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物理时空的限制,无法随意改变现实所处的2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2 期时间和空间。而 VR 技术的仿真性能可以突破基本的时空限制,模拟、重构逼真的历史场景,学生在建构出来的虚拟情境中进行感知、互动、体验,通过自主探究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在传统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辐射范围有限,有效的教育渗透难

12、以实现,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全景场域,延伸高校学生的实践空间。现实生活环境中不存在的场景、事物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实践对象,给予学生更大的实践自由,有利于提升学生认知的广度、深度和效度。3.从平面叙事转为实效性提升的立体场景VR 技术能够结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因素,即时扩充教学资源,将二维平面叙事转换成三维立体场景。同时,VR 技术能够借助多种传感设备,全方位调动人的感知系统,增强体验者的身心感受力并将其联结起来,让体验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教师既可以构建现实中不存在或难以观察到的事物,也可以再现历史人物或场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视觉形象,将复杂、抽象、不可见的内容简

13、单化、形象化、可视化,知识学习从抽象认识变为具体感知,直观、生动地揭示展现事物的本质。这种逼真直观的可视化处理、高度交互的沉浸式体验、多维立体的拟态场景带给学生感官震惊的同时还使他们产生心灵上的强烈共鸣,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丰富,使思政工作更加科学高效、深入人心。(二)基于 VR 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场域的不变1.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前提没变基于 VR 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不是随意变化的,而是在受到客观规律制约的前提下发生改变,即“VR+思政”场域环境变化遵循的规律没有改变。它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都要遵循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一般规律,另一个是

14、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一般规律。这两对矛盾运动规律贯穿人类历史的所有发展阶段并始终发挥制约作用。因此,基于 VR 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变化与当今社会的历史变化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在遵循社会发展一般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与时代环境同步变化。2.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没变意识形态工作是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场域环境与其他环境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培育功能。依托 VR 技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虚拟实践等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课堂吸引力和学生参与度。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相比,“V

15、R+思政”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方面具备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但是,VR 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改变的只是形式上的工具手段,并没有也不能动摇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和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本质上是要增强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遵循和对错误思想观念的辨别批判,引导学生认识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真正做到内心接纳认可、行动实践遵循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基于 VR 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场域环境背后仍然蕴含和表征着价值观念培育功能,承载着价值体系的“VR+思政”场域环境呈现出意识形态教育的本质属性。3.历史性、可塑性、渗透性的特征没变首先,历史性不变。思想政治理

16、论课环境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VR+思政”教育场域随着 VR 技术的应用而发生变化,体现了其历史性特征,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和利用好环境。其次,可塑性不变。一定范围内的小环境是可以被塑造或优化的。基于 VR 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场域能够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教育对象特点等创设虚拟性场域和构建假定性形象,营造现实环境中难以表现的情境,还原已经消失的场景,设想未来可能存在的环境,为高校学生补充现实环境下难以实现的学习机会,最终实现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最后,渗透性不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政治素质、道德观念产生影响的方式不是有形的、强制性的,而是隐形的、润物细无声的。VR 技术建构的学习环境具备移情和共情效应,能够将理论、观念、道德等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的思想逐渐改变,形成与主流思想一致的价值观。3周晔等:基于 VR 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策略研究三、基于 VR 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策略(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厘清“道”与“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技术赋能,即依托 VR 技术,将其融入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