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_唐小玲.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78538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_唐小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_唐小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_唐小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时间 2021-10-22基金项目 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2020020);山东科技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培育计划项目(TD20200501);山东科技大学2020年课程思政培育项目(KCSZ202005);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2021年度课程思政培育项目(2021-KC-06)。作者简介 唐小玲(1978),女,江苏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通信作者:刘音(1973),女,陕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安全与环境保护。摘要 课程思政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创新,能充分体现高校教师全程育人的社会责任。环境生态学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结合马克思

2、生态思想、课程内容、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国际生态环境问题和学生家乡的环境问题等,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文章对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及多维度考核方式进行探讨,为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新方法和新思路。关键词 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6-0112-032023年3月March,2023University Education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

3、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1。环境生态学课程的产生是由于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威胁到整个地球生命系统2。环境生态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在该课程中融合思政德育元素对前期的思政课程和后期的专业课程能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2015年,国务院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3。2021年1月,笔

4、者所在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经国家审批成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本文对教师关心的如何将专业课程与德育元素融合问题进行探讨。一、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笔者从多角度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使学生接受德育熏陶,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一一)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融入点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融入点人类自诞生以来,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而生态文明既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又是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与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对立等诸多问题的反思,还是实现人类文明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4-5。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是对农业文明

5、和工业文明的继承和超越,更是人类文明革命性的进步,这也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精髓所在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部分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农村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5。(二二)以课程内容为融入点以课程内容为融入点笔者建立了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部分案例见表1。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唐小玲1陆洪省1刘音1赵艳云1倪金龙

6、21.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2.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112表1教材中的思政教学案例思政主题思政主题劳逸结合学 思 结合、知 行统一集群生活的生态学意义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西红柿、毒芹、草地早熟禾、鸭茅和波斯菊等大多数植物在冷热交替环境下生长更旺盛,由此延伸出在学习之余应形成勤锻炼、有情趣、爱劳动的生活取向。“生态”在 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解释: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生态文明”在 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新形态的文明,致力于形成体现节约能

7、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环境能够随着社会发展而得到同步改善。动物的集群生活有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能改变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有利于物种生存。对于K对策者而言,其数量高于灭绝点时,可以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 K,如果其数量低于灭绝点,则必 然 走 向 灭 亡,物 种灭绝。思政教学目标思政教学目标1.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成为品德高尚、本领过硬、体魄强健、审美高雅、热爱劳动的新时代好青年。1.不能纸上谈兵,行动大于一切,从身边事做起,将环保 意 识 内 化 于 心、外 化于行;2.养成环保和生态文明好习惯

8、,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不攀比物质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环保活动,如支付 宝 推 出 的“蚂 蚁 森 林”项目。1.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2.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3.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1.认识到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挫折,遇到问题时要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选择的道路不同,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2.认识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不盲目攀比。(三三)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为融入点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为融入点针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雾霾、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水体富

9、营养化、土壤污染、工业污染、酸雨、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国家实施了重大的、涉及面广的生态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还牧工程、三江源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改变了单纯以GDP(国内生产总值)为经济增长考核指标的做法,把生态效益、环境损害、资源消耗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上述一系列措施体现了人们以往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以往注重“温饱”,现在注重“环保”的生存理念的嬗变5。环境污染既是社会问题,又是政治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发表在 光明日报 上的文章所说,“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

10、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6。要彻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坚持走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在生机勃勃的绿水青山中追求美好生活5。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以我国生态修复工程为典型成功案例,不失为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新尝试,能够激发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四四)以当前国际生态环境问题为融入点以当前国际生态环境问题为融入点近年,极端天气逐渐

11、增多,如2021年7月,罕见暴雨和洪水席卷德国、荷兰和比利时等西欧国家;2021年7月1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的气温达到惊人的54.4摄氏度;一向气候凉爽宜人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的利顿小镇也在2021年6月29日创下49.6摄氏度的最高气温纪录;2021年7月,俄罗斯西伯利亚和北美洲发生森林大火;2021年夏季,我国河南省郑州市和湖北省随州市、襄阳市等地遭遇罕见暴雨和洪水;等等。全球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气候专家们在很早之前就指出全球气候危机会给地球带来更加频繁的风暴、洪水及酷热等极端天气,但近年出现的这些极端天气似乎比预期更早出现。这一系列全球极端天气的出现主要

12、还是因为全球变暖。曾经有科学家描绘出一幅有关全球变暖的绝望画面:酷热难耐的热带地区、紊乱的海洋生态系统、一片荒芜的亚马孙雨林、严重的粮食歉收,还有南极洲和格陵兰岛附近的冰山一去不复返。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绝不能对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袖手旁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是评判生态环境好坏的一个重要数据指标。鉴于此,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提出2030年前要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从全球变暖引起的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讲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

13、的目标,由此呈现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中国主动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环境生态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有非常独特的优势,运用上面一系列事例,能使课堂更具温度、教育教学内容更具广度,充分发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作用7。(五五)以学生家乡的环境问题为融入点以学生家乡的环境问题为融入点教师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多关注和思考自己家乡的生态环境变化。笔者在课堂上尤其是在绪论课上常鼓励学生主动与大家分享自己家乡发生的人和事。学生近几年在课堂上分享的有寿光的蔬菜大棚建设、2018年寿光洪灾事件、201

14、3年青岛黄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等以及这些事件给周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先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总结,锻炼学生11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二、采用多维度考核方式近年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从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到教学大纲、专业课件和教案的修订整改以及在线课程的建设等,无不渗透着思政育人的元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全部学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如何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课程思政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一套可以量化的考核方式,这是笔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提高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不再是“一份考卷定成绩”和“考前突击也能拿高分”的模式了。这就要求

15、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既要多维度地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又要考查学生自立、自强、团结、协作的精神。笔者将学生成绩比例设定为:总成绩(100%)=生态专题 PPT 汇报(15%)+英文文献翻译及200字小结(15%)+智慧树平台在线作业(10%)+期末考试(60%)。课中、课后的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其中生态专题PPT是由学生分组制作的,最好45人一组,专题主要是环境生态方面的。笔者要求学生每人都要参与制作PPT,课堂上每人汇报自己制作的那部分PPT,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通过生态专题PPT汇报活动,学生变得更加自信,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英文文献翻译也是45人一组,每组翻译一篇英文文献。笔

16、者推荐学生优先选择综述类的文献,最后还要求学生撰写整篇英文文献的200字小结,督促学生对整篇文献进行阅读领悟,为学生后续读研阅读英文文献打下良好的基础。生态专题PPT汇报和英文文献翻译及200字小结这些任务,都需要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接受知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和课后时间,建立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的多元体系,学图1课中、课后及思政教学方案设计生团结协作和自立自强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毕业后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9。三、结语本文对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进行了一些初步改革探索,主要以马克思生态思想、课程内容、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前国际生态环境问题和学生家乡的环境问题为融入点,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这也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需求。除了课堂上的德育教育,教师批改作业的态度及课后与学生的交流等,处处都体现了教师的做事风格和自身修养,对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这也是高校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值得探索的地方。参考文献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EB/OL.(2014-09-10)2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