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史述略.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78814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史述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史述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史述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安医学研究明代新安医家家刻医籍史述略刘?炜,陆翔(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摘要 明代新安医家创办刻坊,利用自家刻坊刊刻自己或他人编撰的医籍的现象逐渐兴起。其现象产生的因素:一是明代徽州地区大量援儒入医者增多,为了树碑扬名,编撰医书蔚然成风,大量的医书需要刊行;二是公共刻坊为了趋利避害,抬高刊资,致使医家无力支付,而自办刻坊则相对刊资低;三是刻工与医家之间的内容沟通由于路途较远而多有疏漏,自办则无此顾忌;四是刻工基数大、工价低,医家能够以较低价格招到刻工,降低刊刻的人工成本。医家自办刻坊的价值与影响在于不仅使医家扬名,而且促进了医家学术思想

2、和临证经验的传播,为当地乃至整个中医学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随着自家刻坊刊行医籍的增多,一些医籍不仅在国内流传,还传播到海外,并被海外学者翻刻与研究,对国内外中医学术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关键词 明代;徽州;医家;刊刻医籍;新安医学 中图分类号 徽州地处皖南,是中国雕版印刷术应用较早的地区之一,迄今已有 多年的历史,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徽州刻书业远近闻名。在唐代中晚期,歙县就有了图书刻印,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至明代达到鼎盛。明代后期,徽州刻书业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且成为四大刻书中心之一。而医籍作为传播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其刊印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就明代新安医

3、家家刻医籍及版本流传情况进行阐述,探讨其中的背景原因、价值和影响。新安医家家刻医籍概述徽州刻书业发展迅速,在明代达到鼎盛,并涉及官刻、坊刻、私家刻等种刻书形式。明万历以前,徽刻以私家刻为主;万历至崇祯年间,刻坊数量增多,徽刻则以坊刻为主。而官刻相对坊刻、私家刻来说,并不突出。由于社会对于医籍的需求量增大,以及徽州地区“尚文”风气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医家著书立说,并且随着著书立说之风盛行,一些医家设立刻坊刊刻医籍在徽州地区蔚然成风。经调查统计,现将明代新安医家刊刻医籍以及流传情况进行归纳,见表。除了以上有明确家刻刻坊名称外,还有一些医家或者后人也进行医家编撰医书以及他人医书刊基金项目:安 徽 省

4、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重 点 项 目()作者简介:刘?炜(),男,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陆翔(),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刻,但是并没有刻坊名称的情况存在。据 徽州刻书史长编记载,程充、陈嘉谟、江馞、孙一奎、程伊、程从周、程、程、方广、洪基、余时雨等多位医家即属于这种情况。笔者对以上新安医家刊刻医籍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明代徽州医家家刻医籍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新安医家家刻医籍的时间跨度主要是从明成化到明末崇祯近 年间,刊刻医籍密度又主要集中在明朝嘉靖至万历的近 年间,而崇祯年间则略次之,成化、弘治、天启年间则再次之。其次,新安医家自办刻坊刊刻医籍的情况在明代较为普遍,其中多数

5、医家又以刊刻自己编撰的医籍为主,也有少数医家除刊刻自己的医籍外,也刊刻其他医家的医籍,如徐春甫“保元堂”、程嘉祥“摄元堂”、方有执“浩然楼”的医籍等。还有个别医家创办刻坊仅是出版别的医家的医籍,并未出版自己的医籍,如汪济川的“主一斋”等。再次,明代新安医家创办的大部分私家刻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多集中在明代,只有少数刻坊延续到清代初期,如徐春甫“保元堂”、方有执的“浩然楼”、程衍道的“经余堂”等。后人仍在自家刻坊中进行医籍的刊刻活动。其背后的原因极可能是大多数刻坊当初创办的目的仅是为了刊刻出版医家自己编撰的医籍而设,待其编撰的医籍出版之后,这些医家又非依靠刻坊作为营生的手段而自然停办,最终多匿迹

6、于世了。最后,明代这些新安医家家刻的医籍,至今在国内外也多有收藏,有的不止一家图书馆有藏,也不止藏 收一套。也有如“保和堂”刻的 伤寒类证便览、: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期 年月 表明代徽州医家刊刻医籍情况医家刻书堂号刻书情况版本流传陆彦功保和堂 伤寒类证便览 十二卷,“保和堂”刻于明弘治十二年(年)该版国内馆藏未见;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据该版的复制本;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有藏汪机(年)朴 墅 斋、朴 墅汪氏祠堂 外科理例 七卷附方一卷,“朴墅斋”刻于明嘉靖年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 汪石山医书八种,“朴墅汪氏祠堂”刻于明嘉靖元年(年)至 明 崇祯六 年(年)国内多家

7、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 石山医案 三卷附录一卷,门人陈桷校刻于明嘉靖十年(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 痘治理辨 一卷附方一卷,汪机自刻于明嘉靖十年辛卯(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明戴思恭撰、明汪机编 推求师意,其弟子陈桷刻于明嘉靖十三年(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 石山医案 三卷附录一卷,朴墅汪惟校刻于明崇祯六年(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 针灸问对 三卷,“朴墅斋”刻于明崇祯六年(年)安徽省蚌埠市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元戴启宗撰、明朱生节抄、明汪机补订 脉诀刊误 二卷补录二卷,其孙汪邦铎家刻于明崇祯十四年(年)中国科学院国

8、家科学图书馆和安徽省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 石山医案 三卷附录一卷,“朴墅斋”刻于明末上海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汪济川(年)主一 斋(又 名主 鰄 斋、生 一斋)隋巢元方撰 诸病源候论 五十卷,“主一斋”刻于明嘉靖年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汉张仲景撰、晋王叔和编、金成无己注 注解伤寒论 十卷,“生一斋”刻于明嘉靖二十四年(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徐春甫(年)保元堂 医学入门捷径六书 六卷,“保元堂”刻于明万历十四年(年)国内馆藏未见;国外馆藏未见吴正伦(年)木石山房 养生类要 二卷,其族人吴敖以“木石山房”为名刻于明万历十六年(年)上海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 脉症治

9、方 四卷,其曾孙吴冲孺家刻于清康熙八年(年)国内馆藏未见;国外馆藏未见方有执(年)浩然楼 伤寒论条辨 八卷,方有执家刻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窦汉卿撰 疮疡经验全书 十三卷,“浩然楼”刻于明崇祯年间国内馆藏未见;国外馆藏未见黄俅(年)琼芝 室(或 琼芝堂)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 十卷,“琼芝室”刻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吴?(年)亮明斋 医方考 六卷附 脉语 二卷,“亮明斋”刻于明万历十四年(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二十四卷,石室自刻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程衍道(年)经 余

10、 居、经 余堂唐王焘撰、宋林亿校注、明程衍道重订 外台秘要 四十卷,“经余居”刻于明崇祯十三年(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京都大学图书馆和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有藏明龚廷贤撰 万病回春 八卷,“经余堂”刻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明李中立撰 本草原始 十二卷,“经余堂”刻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明杨继洲撰 针灸大成 十卷,“经余堂”刻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期 年月 续表医家刻书堂号刻书情况版本流传程嘉祥摄元堂 程氏家传经验痧麻痘疹秘要妙集 五卷,自刻于明

11、崇祯年间国内馆藏未见;国外馆藏未见明李时珍撰 本草纲目 五十二卷 附图 二卷,“摄元堂”重刊于明崇祯年间国内馆藏未见;国外馆藏未见郑泽墨宝斋 重校(证)本草单方 六卷,“墨宝斋”刻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唐玄真五松阁 痘疹奇衡 二卷附 青囊明辨 一卷,“五松阁”刻于明天启年间国内馆藏未见;国外馆藏未见 痘疹奇衡 二卷附 青囊明辨 一卷,“五松阁”刻于清顺治七年(年)国家图书馆和安徽省图书馆有藏;国外馆藏未见孙文胤仁寿堂 丹台玉案 六卷,“仁寿堂”刻于明崇祯十年(年)国内多家图书馆有藏;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有藏汪机家刻医籍的部分版本、“木石山房”刻的 养生类要、

12、“五松阁”刻的 痘疹奇衡 等版本在国内仅有个别藏馆者。国内外藏书机构也有收藏由别的公共刻坊翻刻这些家刻医籍的版本。新安医家家刻医籍也有流传至海外的,如“保和堂”的 伤寒类证便览、“经余居”的 外台秘要、“仁寿堂”的 丹台玉案,目前就被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收藏;“经余居”的 外台秘要 被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和京都大学图书馆收藏。新安医家创办自家刻坊的原因分析明代时期,尤其是中后期,新安地域从事医学的人员增多,大多数未能由儒入仕的读书人,转而援儒入医。这些学者在医界勤于耕耘,除医术高明外,还积 极著述,如汪机、汪宦、程衍道。由于当时一些客观因素,医家们最终决定自己创办刻坊刊行自己编撰的医籍,笔

13、者认为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公共刻坊资费过高明代随着读书人的增多,当地公共刻坊的兴起蔚然成风,所刊行的书籍多为满足读书人考功名而必需的儒家书籍。这些公共刻坊均以盈利为目的,会精心挑选畅销书进行刊刻贩卖,而对一些名气仅限于当地的医家的自编医籍,因考虑销量等原因多半采取抬高刊刻价格,或者委婉拒绝不予刊刻。由于刊刻资费过高,超过医家所能承受的范围,使得许多医家放弃通过公共刻坊刊刻自编医籍的念想,转而自办刻坊刻书,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刻工与著者缺少交流在明初及以前,徽州刻书业发展还不尽完善,刻坊的刻工和著者之间少有及时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刻工刊刻时并不能完全了解作者的意图,刻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错漏。医

14、籍不同于其他书籍,其中的医学知识差之毫厘,却会贻误疗效,甚至有生死之虞。加之有些医家著作丰富,如吴?撰有著作部计 卷、汪机撰有著作 种 卷、徐春甫编撰 古今医统大全 计 卷、孙一奎撰有著作种 卷。这么多的医籍在刊刻过程中会使原先细微的刊刻失误被无限放大,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于是医家能与刻工进行密切的交流和沟通,从而能够对所刻医籍准确性有所保障,是这些医家想要创办自己刻坊的另一个原因。刻工基数较大,雇佣工价低廉历史上徽刻之所以发展壮大,与徽州刻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徽州刻工又以“黄、吴、程、汪、仇”等姓氏为主,其中又以黄氏刻工为最。虽然徽州刻工的整体成就较高,但由于基数较大,从而导致当地刻工工价不高

15、。叶德辉 书林清话 中以明代 豫章罗氏文集 为例计算了这本书的工价:“明时刻字工价有可考者,陆志 丁志 有明嘉靖甲寅,闽沙谢鸾识、岭南张泰刻 豫章罗先生文集,目录后有刻板八十三片,上下二帙,一百六十一叶,绣梓工资二十四两,木记,以一版两叶平均计算,每叶合工资一钱五分有奇。其价甚廉。”因此,徽州地区确实存在着刻工人数较多,且工价较低廉的情况,这也是医家创办自己刻坊的经济因素之一。新安医家家刻医籍的价值与影响自新安医家创办自己刻坊刊刻医籍,其对地方医学的传播,乃至对中医学的发展均形成了较高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家刻医籍促进了医学思想的传播文以载道,书籍作为文化知识传播交流的主要载体,在古代文明发展过

16、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安医家自办刻坊,刊刻自己编撰的医籍,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有资料记载的新安医籍有千余种,仅 新安医籍考 中著录的现存、亡佚以及未见医籍就有 余种,其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医籍是出自医家自刻的。这些家刻医籍对医家学术思想以及临证经验的传播,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吴?编撰的 医方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期 年月 考,刊行后传播海内外,直接促进了后世对方剂全面注解的风气,为方剂学的内涵发展作出了新的学术贡献。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 中详述了其在京创办的“一体堂宅仁医会”,在当时的民间医学团体规模和举措上,都是开古代民间医学团体之先河。江馞父子 名医类案 的刊行,开启了医案类医籍编撰的先河,推动了后世医案书籍的编撰刊行。孙一奎 医旨绪余 中“命门动气说”是继 难经“右肾命门”说后的又一次全新的学术探讨,其刊行对中医脏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汪机 石山医案 中探讨的“营卫论”,并据此提出的“参芪双补说”,对时医错误地理解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的流弊进行了纠正。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 提出的“错简重订”观,随着医籍的传播,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研究 伤寒论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