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_蒋国超.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79177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7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_蒋国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来,爱学爱钻的他,发挥聪明才智,团结带领班组职工解决了一项又一项生产技术难题。比如他关心企业发展,创新思路,提出改造现有蒸汽管路,将焦化、烧结产生的余热蒸汽引入蒸汽环网,用于生产、生活的建议。建议被采纳后,他又身先士卒,扛起使命担当,制定方案,带领班组职工实施改造。此项技术改造,实现了在不外采的条件下,满足各用户用汽需求的目标,每月可节约外购蒸汽费用 34 万元。金点子落地成金,但是厂里只是象征性奖励班组两千元,平分到每个职工身上更是微不足道。为了顾全大局,也为了避免在班组内造成负面影响,王鹏表面上不说什么,依旧兢兢业业带领员工干工作,但是内心难免有些怨气。因此,在我看来,要想充分调动技能人才

2、的积极性、创造性,企业应该健全以实绩定待遇、奖励的薪酬机制,让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及时享受相应待遇和技术改造收益奖励,激励职工不断钻研技术、提升技能、干出业绩,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也促进人才队伍健康发展。让高技能人才名利双收曹吉祥国家实行新“八级工”制度,拓宽了人才成长成才通道,必将提高生产工人学技术、钻技能、增本领的积极性。如何推动制度落地,我认为关键的是要让高技能人才拥有更多获得感。可以说,不管是获得技师、高级技师,或者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资格的生产岗位工人,都是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钻研技术,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苦练基本功修炼而成的,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对他们在待遇上给

3、予兑现,在政治上给予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让高技能人才名利双收,是对他们持之以恒潜心钻研技术,为企业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付出辛勤汗水的肯定。也是为广大职工钻技术增技能树立了标杆,可以激励获得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的职工继续奋发有为,鞭策其他职工向他们看齐,掀起学先进、争当技术能手的高潮。同时,要不断改善技能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关心他们的生活、家庭和身体健康,解决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真正把技能人才当宝贝,提高技能人才学习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形成崇尚技术、崇尚先进的风气。作为职工,要明白技能是立身之本,只有通过立足本职勤学苦练,练就一身绝技绝活的真本领,才能在工作中

4、得心应手,为企业的发展施展才华,帮助自己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蒋国超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我认为企业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培育和激励技术工人向高技能人才转变,首当其冲就是要健全人才培养制度。企业应树立全员培训观念,有计划列出培训清单,明确培训目标、期限和方式,完善人才考评制度,优化创新“能力+业绩”评价体系,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建立两级三层“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对不同类型人才分层和梯次化培训,鼓励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坚持开展技师评聘考核,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对技能

5、人才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建立高技能人才“揭榜领题”和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攻关项目制度,实行“技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在科技攻关中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同时,要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并加大典型选树力度,通过劳模先进评选、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方式,努力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紧迫需要,只要企业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健全人才培养、考评、使用和激励制度,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就能够培育和激励广大技术工人向高技能人才转变,为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陈柳兵我们应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服务发展、稳定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群体高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项目,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形式,开放式培训高技能人才,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Hot News 17热点|2023年 06 月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