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就业与保障 2023.6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与应对策略探究文/令狐浩晶摘要:“慢就业”是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对大学生就业、未来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高校要重点关注“慢就业”现象,针对问题调整教学工作思路,为学生未来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文章首先阐述新时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其次分析大学生“慢就业”形成原因,最后从重塑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高校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家庭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等方面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进行策略性研究。关键词:教学思路;“慢就业”现象;应对策略大学生在校时由于不具备较强的就业意识、缺乏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在毕业求职时存在畏惧心理,一味地观望、等待,从而
2、成为“慢就业”群体。“慢就业”现象不仅受学生自身因素影响,也受到宏观维度、微观维度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及相关部门针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给予了更多关注。为此,必须加大研究力度、制定合理解决措施,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一、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一)“慢就业”内涵“慢就业”现象是指大学生完成学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或继续深造,或游学、创业考察,用一段时间去思考人生。在就业模式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双向选择就业观,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被迫加入“慢就业”一族。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的逐渐积累减少劳动力需求,造成失业率上升。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慢就业”现象,我们要进行深刻反思。(
3、二)“慢就业”现状大学是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过渡期。加强就业指导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毕业后获得社会市场认可。经调查分析可知,大约 20%的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全职工作。部分大学生认为,没有工作是由客观因素引起的。“慢就业”学生往往在大学阶段就已经迷失自我,因此,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在毕业生群体中,“慢就业”属于一个普遍现象,说明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衔接存在问题。当代大学生群体更加注重对物质条件的追求,这给其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自我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对岗位、薪资待遇等期望较高并且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一味地想到实力雄厚、待遇条件高的企业工作,最终导致成为“慢就业”的一员
4、。“慢就业”分为不同类型,如等待型“慢就业”、逃避型“慢就业”、优越型“慢就业”等。(三)大学生“慢就业”特征1.选择盲从性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发展的浪潮中,大学生数量持续递增,2023 年毕业生为 1158 万人,同比增加 82 万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在人才筛选时更加看重学历水平,如高新技术企业、国有大型企业等,促使更多毕业生选择考研深造,提升自身就业竞争条件,以确保能够从事于热门行业,或是争取到心仪的岗位。从“考研热”现象分析,考研群体的扩大也受到了从众心理的影响1。例如:2023 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 474 万人,同比增长 17 万人,增涨幅度为
5、 3.72%;研究生录取率为 16%,即录取率低于 20%的情况下,大约有 400 万名考生落榜,最终能上岸的极少。落榜考生无论是继续深造或是找工作,都要面临与下届毕业生竞争的情形,如此循环,“慢就业”一族自然就会扩大。另外,部分大学生在父母支持下,把就业目标锁定在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等体制内岗位上,虽然岗位竞争激烈,却一心向往,就算多次战败也不罢休,从而加入“慢就业”群体。2.时代元素性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传统就业模式,如直播电商的兴起及“云上”经济朝向多元化发展,衍生出很多新型就业岗位。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超前,敢于挑战,向往自由,
6、以“00 后”为代表的大学生不愿被束缚在固定工作岗位,更加青睐于灵活就业,投身于自媒体、网络直播等领域。网络颠覆了大学生就业模式,改变了其就业思想,使其择业空间变得更加宽阔。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急于就业,而是去了解人才市场情况,尤其是新型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然后针对性地完善自己,以获取岗位。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慢就业”精准就业92就业与保障2023.6也是追求、适应新型岗位的一种表现。二、大学生“慢就业”的形成原因(一)家庭财富累积为“慢就业”创造了物质基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慢就业”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衍生出的一种社会现象2。随着财富的不断积累,新时代“00
7、 后”大学生家庭已经具备子女毕业后“不就业”的包容能力,也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为子女求职提供财力保障。家庭经济条件的优越性,为加入“慢就业”一族的大学生创造条件,轻松、富裕的生活让他们没有生活及工作压力,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寻找理想工作。(二)大学生报考选择性加速了“慢就业”的发展基于新时代背景,部分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对中小企业并不感兴趣,首选是单位的教师编、公务员、国企等,但此类单位每年需要的应届毕业生数量少,且限制条件多。另外,部分大型企业等也不招收应届毕业生,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短时间内不着急找工作,即便是找工作也不愿与企业签订劳务合同,为了能够维持大学生身份,他们更加倾向于找一些临时性工作
8、,以便有时间报考公务员等。受客观因素影响,“慢就业”现象仍在扩散发展。(三)理想主义巩固了“慢就业”群体新时代大学生主体为“00 后”,他们从小就接触网络,思想变化很容易受网络影响。尤其是互联网3.0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必需品,甚至主宰了一部分人的思想3。他们享受点击链接、浏览短视频等带来的愉悦感,却不能集中精力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此类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人不多,社交圈窄,自我认知能力偏弱。同时,家庭的宠爱与支持使得他们对未来发展充满自信,偏于理想主义,很少考虑现实问题。另外,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在思想上受父母影响较大,缺少主见,听从父母建议尝试考研、考编,盲目追求与自身实际不
9、符的职业岗位,就业理想化现象严重。三、新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一)重塑大学生就业价值观1.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是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初心,坚守政治立场。为此,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重塑就业价值观。根据用人单位的跟踪反馈,一些大学生盲目追求薪酬待遇,忽略自身能力与现实差距,缺乏事业心、责任心,这也侧面反映出新时代大学生对就业存在偏见,根本原因就是就业价值观扭曲。高校要立足于实际,针对性地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吃苦耐劳的就业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10、。高校要持续升级完善面向基层就业机制,为大学生基层就业提供坚强后盾。拓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数量,持续优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与丰富服务内容,针对性落实宣传动员活动。邀请从事基层工作的毕业生到校讲述真实感受,聘请基层工作榜样“现身说法”,突出榜样带动效应,通过一系列活动方式拓宽大学生视野、调整就业方向、提升职业目标高度。同时,加大对基层就业工作的校内外宣传力度,举办杰出校友讲座沙龙,对大学生重新确认职业目标予以指导。另外,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反思,根据个人能力、学识等要素重新认识自己,并对职业目标定位进行调整,做到职业生涯的科学、理性规划4,不再盲目地将薪资待遇、兴趣偏好等作为就业考虑的重点要素。
11、为此,高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实践、实习活动,走出校园亲身体验职场,加深对社会职场的认知,为毕业后走向社会、进入职场创造有利条件。(二)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1.完善对接供给侧改革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解决大学生“慢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专业知识学习、核心能力素质提升离不开高校专业课程的科学、合理设置。高校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必须紧随时代发展,把握学科知识前沿动态,围绕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形势,做好超前预判。要持续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更新各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契合社会市场人才需求,使学科专业设置高度匹配用人单位,培育的大学生人才满足供给侧需求,从而实现大学生更好的就业。2.
12、创新实习类型模式,拉高实习和就业契合度。要深化高校、用人单位合作,建立长远战略合作目标,升级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时间参与实践、实习。要发挥高校、本土企业的优势,通过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等方式,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融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高校组织教师走进企业直接参与项目,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大学生人才培养方向;企业技术骨干走进高校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通过高校前沿理论与企业丰富实践资源的相互融合,帮助企业员工在理论层面提高认知,达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的。3.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职业规划和教育。高校要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培养学
13、生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兴趣,明确职业定位,组建创新创业服务的专业化队伍,高度重视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健全校内就业服务体系,完善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模式,疏通就业服务通道。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辅导,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个性特点等,实施职业规划方案设计比赛、就业面试模拟、简历 PPT 制作大赛、就业指导大93就业与保障 2023.6会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职业规划能力。通过理性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走入社会,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4.就业市场拓宽多举措。就业市场成熟性关系到“慢就业”
14、问题的解决,未来还需采取多举措提升国内就业市场成熟度。首先,要结合高校专业特色适度开发就业市场,在注重就业岗位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的同时,划分市场开发核心区域,突出市场开发针对性及实效性;其次,要围绕大学生就业进程开发市场,科学规划市场开发各阶段的工作侧重点,兼顾不同层次毕业生的需求差异。就业属于一项系统性内容,开拓市场并不是单方的任务,需要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相互协调,注重力量整合,实现内外联动、上下协同,创建完善激励机制、工作机制,为大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三)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1.部分大学生选择“慢就业”“懒就业”,主要是因为家庭条件优越5。家长在为孩子制定职业规划时,应将孩子爱
15、好、特点等作为参考依据,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习动态、抗击打能力、适应能力等。要鼓励、引导孩子参加不同类型的社会实习、实践活动,从而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体会就业带来的参与感、成就感,并总结经验,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2.“铁饭碗”不再“铁”,要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孩子在作就业抉择时家长的影响非常大。当前,很多学生因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富裕,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有条件、时间去追求理想中的工作岗位,如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为此,家长应引导孩子改变传统就业理念,不要一味地追求个人理想,重视加强孩子价值观教育,凡事不要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另外,家长应顺应时代发
16、展潮流,更新思想观念,尤其要主动应对新时代人才市场变化,引导孩子树立务实的工作态度,踏实做事,力求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3.引导孩子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从容不迫应对就业压力。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其“慢就业”“懒就业”原因及孩子对未来的展望,鼓励其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就业。一旦发现孩子遇到挫折,要帮助其疏解心情,加强心理辅导,摆正心态,乐观处理就业难题,理性看待就业挫折,坚定重新择业信心。四、结语“慢就业”现象反映出一些大学生对自己认为的“好”工作的个性化认识和勇于承担压力的多元化择业观。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慢就业”与“难就业”有着密切联系,原因更为复杂。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不能仅仅依靠个人、家庭和学校的努力。无论是“慢就业”还是“快就业”,大学生在社会劳动中应当慎重选择就业价值取向,最终发挥自身价值,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作者单位: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参考文献文菲斐,杨永贵.疫情会让大学生更愿意选择“慢就业”吗?基于广州 5 所应用型高校调查数据的实证检验 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1(5):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