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另类力量”的张力与收缩: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行动_曾昕.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80703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另类力量”的张力与收缩: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行动_曾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另类力量”的张力与收缩: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行动_曾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另类力量”的张力与收缩: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行动_曾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4期热点透视Focus“另类力量”的张力与收缩: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行动 曾昕沙垚【作者简介】曾昕,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沙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青少年网络舆情的大数据语境体系与引导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ZD013;中国青少年研究会课题“Z世代圈层亚文化实践与价值引导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023B10。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22(2023)040063-8近年来,粉丝行动成为备受关注的青年文化现象之一。伴随饭圈普遍化及其粉丝力量

2、的不断增长,粉丝亚文化的路径也发生了一定转变;偶像与粉丝双向交互、建立情感链接,合力构建出情感共同体的“爱豆偶像模式”。粉丝们也从个体追星族演变为具有群体认同、组织动员功能的饭圈,具备集体行动能力。饭圈公开化且极具组织性的行动深刻地改变了当代文化政治的某些形态,在舆论中常代表一种强大有凝聚力的网络组织,一种具备行动力和影响力的互联网社团,与当下诸多社会问题捆绑,不断刷新社会及学界对于粉丝文化的理解。伴随网生代青年参与力量的凸显,其组织模式、参与行为、行动规则都将影响到网络生态乃至社会治理的方式和路径。在这种情况下,饭圈行动时而疯狂盲目、时而充满正能量的不稳定性,频频引发争论这种偶像崇拜笼罩下的

3、集体行动,是娱乐至死时代的政治狂欢,还是假借正义之名的娱乐诉求?在参与社会议题的同时,粉丝力量与主流文化的关系衍生出什么新的可能?这种力量未来将走向何方?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分析:一是回溯作为一种青年力量的亚文化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二是以“227”等粉丝行动为例,探讨作为亚文化的饭圈行为呈现出何种青年力量的新型特质,如何介入公共议题;三是分析这种力量与特质在公共议题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变化与走向;基于上述讨论,探讨当下公共事件中,粉丝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所呈现出的新型互动关系。一、青年力量的回归:从异托邦文化到政治力量的重现(一)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粉丝

4、文化西方亚文化起源于流民研究,历经了上世纪20年代到 1960 年代芝加哥学派研究,1960-1970年代伯明翰学派研究,以及1980年后至今的后亚文化研究几个阶段。芝加哥学派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移民、种族等问题,认为亚文化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化,社会情况构成了功能性单位的组合体,对社会个体成员产生了一种整合性的影响。伯明翰学派强调亚文化的抵抗性。霍尔等学者认为,亚文化是一种阶级文化;费斯克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亚文化的风格性、抵抗性和边缘性;布雷克认为,这是下属阶级企图解决矛盾的一种尝试。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超越了压制-抵抗、精英-民粹的简单二元对立,被看作支配和反支配力量之间的谈判,

5、斗争和妥协的场所也是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场所,强调了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传媒业的迅速发展、消费主义话语的流行,导致与【内容提要】“饭圈”是近年来饱受争议的青年文化现象,各类粉丝组织表现出强大的组织力、行动力甚至战斗力,各种反转行为在网络中被不断发酵和热议。本文聚焦于饭圈行动如何由娱乐议题引发公共探讨,以及在行动过程中其组织性力量的变化及与主流文化的互动方式。研究发现,粉丝在维护偶像的行动中不断介入公共领域,甚至借助公权力来实现行动目的,与主流文化的传统关系发生重大改变。粉丝行动已突破了娱乐文化表达的领域,具备了形成自组织的能力,有潜力形成一种社会动员的民间机制。行动过程中一方面突破娱乐

6、话语权,以正义为名介入公共领域,建构公共意义;另一方面,其行为动因和手段并不足以支撑其名义的公共性,又导致行动过程中公共性的消解与自我反噬。【关键词】青年亚文化;粉丝文化;饭圈行动;社会融合;公共参与0632023年第4期热点透视Focus阶级身份没有明确关系的新社会运动,生活方式的政治、认同的政治出现,粉丝文化研究在对消费者创造性(或反抗性)使用文本的高超技术欢呼中粉墨登场。德赛都和费斯克开始倾向于用偷猎、盗用、为我所用等游击战术语描述消费者创造性(反抗性)的消费。德赛都认为,对艺术符号的消费是“第二生产”;要分析受众的符号消费行为,就需要研究文化消费者利用这些符号做了什么,如何用它们来创造

7、消费者自己的意义。收编-抵抗的范式核心是权力,而奇观表演范式突出身份概念,关注受众在复杂语境中变化不定的身份建构。如果把偶像视为一种文化产品,消费策略是“从属阶级躲避或逃离制度性控制的方式”(产生自己的权力机制);是一种周旋的艺术,消费者的策略是灵活的,千变万化的,与“异己”的力量进行周旋,使文本变成可以居住的空间,像一个出租的公寓,过客暂时居住,其活动和记忆修饰了这个公寓,使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让其成为充满自己欲望和目的的场所,构成了“承租人”的艺术。粉丝与文化工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对抗或合谋关系;粉丝将符号转化为可在群体中进行传播的符号生产,创造一种拥有自己生产流通体系的粉丝文化。当下青年亚文

8、化活跃于各种场景,体现出后亚文化虚拟社群身份、消费主义弥漫下抵抗意识的消解,演变出无关政治的流动身份和身份政治的自恋表演。近年来的粉丝文化研究,长期被放置于收编/抵抗或者奇观/表演研究范式中,把权力、阶级问题置于了边缘位置。为回应该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亚文化视域下的粉丝行为,聚焦在行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权力使用;通过观察饭圈行动的发展进程,呈现当下技术与资本环境给青年亚文化提供的网络话语空间中饭圈青年对话语权力的把握与争夺过程。(二)当下资本环境中的饭圈力量饭圈文化和粉丝经济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种种现象,是由资本操控、平台助推、“饭圈”的组织异化与粉丝个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媒体的社交特点让饭

9、圈和其他亚文化群体的链接、交流和碰撞成为可能,能够使其集结开展有广泛群体参与性的政治和社会性活动。同时,网络大数据使粉丝行为的可见度大幅度提升,相关产业也相继采用不同策略来引导和利用粉丝行动,将粉丝行动裹挟入偶像工业的产业链当中,引导粉丝通过做数据、宣传、消费等方式付出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持偶像事业,有组织地、无偿地进行情感劳动。由此,资本对粉丝的收编包含了情感、金钱、劳动等多个环节。“流量造星”的神话导致粉丝组织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饭圈功能性也逐渐加强。饭圈行动作为一种操演性的、反规训的,具有一定创意性和创造力的公共交流形式,在特定时间和事件中,在情绪释放的同时,体现出超强组织行动能力和策略

10、性考量“打投、反黑,轮博”等系列饭圈日常行动,都需要统一的组织实践,才能达到目标效果。由此,饭圈加深了组织化程度,形成网络矩阵层次丰富、分工明确、核心紧密、外围广泛的组织,并逐渐“功能化”承担着经营推广者、行动组织者等多重功能。粉丝组织从松散走向严密,塑造了有序、高效的行动机制。同时,高度的组织性和一致性也预埋了粉丝组织在行动中可能出现的集体非理性状态。强烈的情感带入导致了不同圈子之间时常交战,“网络骂战”成为粉丝生活的常态,这使粉丝们日益加强自我组织,团结而形成集体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曾长期被社会舆论视为负面影响力,主流媒体也对其持反面态度。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曾指出,粉丝操演、控评行为不利于青

11、少年形成正确多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伴随饭圈行动中出现了符合主流文化需求的、具有爱国色彩的讨伐力量,并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官方话语也出现了反转。2016年帝吧出征“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引发学者关注,粉丝民族主义也逐渐得到官方认可,饭圈“去政治化的、政治无意识的”公共形象消解了二元对立,呈现出群体意识、媒介素养、政治知识和组织能力。类似案例还包括2019年港独抹黑中国的论坛,被化身“祖国唯粉”的饭圈成员在脸书、推特等网站刷帖五万有余,“战斗在墙内外每一个需要控评的地方”;人民日报 官方公号发文 守护最好的阿中(中国)!饭圈女孩出征开撕香港示威者,对饭圈力量

12、进行表扬。有学者指出,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看,饭圈文化的正能量是饭圈作为一种组织力量的体现,其中青年参与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感召力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路径。由此可见,在传统的主文化-亚文化对立关系之外,当饭圈突破文化圈层和壁垒主动介入现实社会与政治生活,此类的政治参与方式也可以获得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甚至鼓励。认识到粉丝的强大行动力和流量价值,商业文化乃至主文化对亚文化“收编”的策略也逐渐转向“共谋”将粉丝亚文化编入到新的文化与资本结构之中如官方媒体将网红丁真收编成为当地文化宣传代言人,将李子柒打造为中式质朴田园生活的宣传者,借助官方加持,使偶像与官方、资本变成一个利益集团,彼此互相需要,编织到

13、大的资本结构中,得到粉丝-资本-官方的共赢。然而,当饭圈出现畸形运营时,主流文化也会迅速表现出异于征用粉丝力量践行平台化治理的探索心态,以官方媒体严厉斥责饭圈恶劣生态,或行政权力直打网站平台与粉丝社群的方式,显现公权力对资本不良扩张的警惕与饭圈监管的态度。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变化和后亚文化的种种现象已经超越了青年的问题,而指向人们如何看待现代个体0642023年第4期热点透视Focus与新兴社群的关系、如何理解通过网络联动而兴起的青年运动。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过“227事件”等具有代表性的饭圈行动案例,探讨在公共事件中,粉丝参与呈现出的新现象、新问题及其作为一种新型力量,在对话语权力的争

14、夺过程中与主流文化互动协商的张力。二、如何回归:融合与行动(一)饭圈力量的社会融合社会力量的聚合与行动在网络空间中并非新现象。在世界多国的网络运动中,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都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原本在权力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人群通过社交平台及时发布、分享线下活动信息,与同盟者建立联系,开启了社会运动数字化的篇章。过去,青年粉丝文化主要集中在泛娱乐领域,比如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都出现了比较典型的青年趣群化聚集,从而产生了各自的圈层文化。早期,这些领域和现实社会的连接性较弱,较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非娱乐领域,在边缘中经历了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互联网全面普及后,粉丝们走向了线上线下融合式参与,饭

15、圈行动也不可避免地进入大众视野。从小众文化的“圈地自萌”到街谈巷议的社会行动,饭圈与社会议题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粉丝行动主义唤醒了青年权力意识与参与动机,以趣缘为桥梁,将小团体链接到社会语境。早年Trim兄弟为“星球大战”系列的推广,在世界科幻文学展上连续站台,通过各种线上、线下的联合方式影响演员和制作者人选,提高作品的知名度和收视率,挽救面临撤换的冷门创作。近年来,粉丝行动已经超越了对作品的宣传或维护,一些社会政治活动中也能看到粉丝的身影。如“小粉红”的出现,让个人化娱乐动机转化为对政治大叙事的建构,由私人动机转向社会政治参与。饭圈与社会融合的第二种方式,是由议题引爆导致话题

16、蔓延,使小众文化与社会事件衔接,进入大众讨论。作为一种“新势力”,粉丝行动往往经由特定事件或话题触发,启动“破圈”,进入社会讨论,引起扩散。如“227事件”中,下坠 由人物角色设定而引起的小范围争议作为导火索,被粉丝大肆举报引发话题进入热搜,事件从饭圈冲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公共议题。大众议题、政治事件的融合,让青年亚文化不再是一种边缘性的另类文化现象;参与者也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组成各种带有“共享观念”性质的亚文化群体。饭圈在行动中体现出的“力量感”成为当代青年亚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由此而来的逐步壮大的自信,改变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和行动方式。他们屡屡在流行娱乐与社会议题的交界处,体现了话语与行动的权力饭圈成员深谙社交媒体传播特点和流量计算方式,遇到特定事件,可以由粉丝变为社会事件的参与者,往往能“水到渠成”;长此以往,青年群体被置于文化生产的前端,在不同的网络圈层中进行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频繁“出圈”向线下延伸,在某些文化领域中占据主力地位,甚至会在某种力量的促动下极大地影响政治角逐。由此,越来越多的网络行动实践给饭圈这一亚文化行动赋予了政治光谱。粉丝力量与社会融合的第三种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