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大众文艺摄影艺术景观社会理论是1967年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提出的理论,在1988年德波又在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进一步的发展了景观社会理论。在景观社会理论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市场所形成的消费现象的背后包含着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摄影作品成了资本用来悄无声息进行景观布展的方式,这些摄影作品具有一定的伪场景属性,人们被这些作品所构建出来的视觉冲击力所迷惑吸引,进而产生对受众群体的隐性控制。摄影作品成为控制受众群体的重要工具,而这个控制的过程是隐性的、非暴力的,反映在现实社会场景中则是利用摄影作品所具备的信息传播能力勾起人们的某种意识,从而诱导人们实现某种行为。一、景观
2、社会理论的内涵景观社会是依靠大众传媒影像符号传播而形成的一种幻象的方式。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出现了景观社会现象。同时在景观社会中,工业时代的商品生产方式主导地位被媒介时代的景观生产所代替。德波认为景观的存在与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体系的构建是相一致的,人们在景观社会中逐渐认可和接受现实的统治模式1。景观社会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包含了五个方面:首先,少数人利用媒介进行表演,而大多数人只能默默地观看他们的表演,社会权利和社会资本成了表演的主角,而大多数人只能是观看表演和被控制的对象,大多数人也只能沉醉于这种社会属性的表演;其次,在景观社会中的图像内容更容易呈现出叠映的形态,这种叠映的影像只是部分的现实,
3、并且不断制造着欲望;再次,影像被编织之后成了一个虚假的世界,大多数人被隔离在这个虚假的世界中;第四,景观社会理论之下,社会充满了控制与被控制的现实,但是控制者的身份是难以被确定的,并且整个控制的过程是无孔不入的,而控制的效果则通过扩散的形式不断地增强;最后,景观所呈现出来的控制力是隐性的,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完成对人们主体意识以及批判性的消解,与传统的暴力统治不同,景观的统治具有意识形态的甜蜜性表现。二、景观社会理论下摄影意识的倾向(一)追求视觉表象摄影作品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在景观社会理论的影响之下,很多摄影师的摄影作品不再是追求单纯的艺术,而是卷入了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成了景观社会的
4、控制工具。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整个社会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而此时的商业资本想要在社会中攫取更大的利润,暴力已经成为过去时,他们转而借用一些媒体手段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此时商品所具备的实际使用价值已不再是商品生产者所追求的目标,而是把商品宣传成一种视觉表象符号。摄影作品则是视觉表象符号呈现的一种形式。在摄影作品的图像中,被拍摄的事物往往被打造出一种无可比拟的形象,这种形象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而所打造的形象在影响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同时,也引导着人们产生不同的欲望。图片拍摄者们要想让自己的摄影作品符合景观社会视觉表象符号的功能性要求,必须追求视觉表象的极致表现,
5、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拍摄作品时追求视觉至上的基本原则。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者可以很便捷的利用科景观社会理论下当代摄影的图片形式语言顾 樱(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天津 300382)摘要;居伊德波1967年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当代摄影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诚然,在当代社会中景观社会理论影响下的摄影作品隐藏了更多的内容,但该理论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代摄影的发展。文章将重点围绕着景观社会理论,对当代摄影作品形式语言的影响进行研究,在阐述景观社会理论内涵以及摄影意识倾向的基础上,针对摄影图片形式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重点分析。关键词:景观社会理论;摄影形式;表现中图分类
6、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13-0099-03DOI:10.20112/ki.ISSN1007-5828.2023.13.033100大众文艺技手段,为人们营造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同时所营造的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中也更容易带来情绪情感的体验,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外在影像的景观属性代替了社会运转规律的本质,而在最深层次之下却隐藏着景观式的统治目的。(二)像与实分离德波认为在景观社会中所呈现出来的景观内容是分离的,而这种分离体现在摄影作品中则是影像与摄影,所拍摄的事实之间呈现出分离状态,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种事实的迷雾,摄影者为我们在世俗生活中营造了一
7、个幻象的天堂。而在这个幻象的天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控制着,因而也就形成了摄影影像的幻觉,即认为摄影影像中的事实是真正的事实,而现实中的真正事实是被忽略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摄影作品成了一种景观,并制造的各种迷雾,为人们营造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但却很少去追究影像所的事实2。影像与现实的分离状态是刻意营造的,其目的是利用影像中的信息,勾起人们的欲望,反而让人们忘记内心中最为渴求的东西,这种景观只是借由现代媒介工具所营造的一种,基于事实的虚假并产生了相应的诱导。景观社会中社会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影像所表现出来的悄无声息的影响力侵蚀着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也成了控制社会的一种工具和形式,它让真实
8、与虚幻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人们开始忘记甚至忽略社会现实,反而认为影像中的内容是真实的事实,他人的主观意志成了受众观念意识中的客观。三、景观社会理论下的摄影图片形式语言的特点(一)不和谐我们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总是以固定的形态出现,而我们也对这些事物已经习以为常,如具有圆形特征的自行车轮子,四个轮子的家用轿车,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常见到的事物,但是一些摄影图片作品却突破了以往的限制,刻意的营造一种不和谐感,让不和谐的因素成为作品吸引力的来源。且这种不和谐的影像表现更容易带来冲击,让人在观念意识中认为这种不和谐是一种艺术,在心理上形成对这种不和谐艺术的一种赞扬、期盼、歌颂。Murat Suyur的
9、作品(图1)中的平面模特,整个面目被绿色的化妆品所掩盖,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幅摄影作品也被大量的辣椒所环绕着,而辣椒所环绕的图形构成了这幅人物的面部空间。这些辣椒是按照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的方向进行排列,辣椒色彩与人面部的色彩形成了统一的表达,初看这幅作品不明所以,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这幅作品中隐藏着太多景观社会的信息。首先,这幅作品所运用的不和谐因素是人脸与辣椒的并置,人脸与辣椒并无直接的关联,但是在摄影师拍摄时却让两种不相干、不和谐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尤为重要的是这幅作品中所展示的是化妆品的广告,不和谐的因素形成了这幅广告摄影作品的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们在感受到不和谐
10、因素的同时,有了更强的欲望去了解这幅作品所想要宣传的内容,让人们在欣赏这幅作品时难以分辨清楚现实世界与广告内容在真实性上的差别。图1 Murat Suyur作品(二)物质性表达我们透过景观社会理论分析,会发现很多摄影作品的题材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仅仅局限于局部的图像内容,而完整且清晰的图像表达目标却被摄影作品的表象所掩盖。当下社会中,景观摄影已经逐步控制整个社会,大多数人成了被控制或者是即将被控制的对象。在景观摄影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对于人们欲望的引导作用是悄无声息地存在着的,欲望虽然在摄影作品中表现得非常直观,但是却用一种柔和渗透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物质消费观念。而这也恰
11、好说明了,景观社会理论影响下当代摄影作品创作在有意或无意之间传达着物质的欲望。图2 罗文科拉斯科作品罗文科拉斯科作品大多以拍摄家用科技产品为主,如图2所拍摄的内容中充满着科技的纯净感,摄像头和智能音箱二者分别处于画面的两侧部分。垫在他们脚下的书籍影像模糊不清,反而衬托了智能音箱与摄像头清晰的轮廓,在书籍与科技产品的对比过程中,书籍的影像被淡化,仿佛预示着人类的世界正在走向科技化,而传统以书本为基础的知识体系的影响力在逐渐地被消解。这幅摄影作品可以有多重的解释,但无疑宣传科技产品以及科技生活成了摄影艺术101大众文艺这幅摄影作品的核心主旨,只不过摄影者将动态化的影像内容转变为了静态化的瞬间。摄影
12、者不去重点展示这些科技产品所带来的便利,反而另辟蹊径展示科技产品的视觉美感。这种表现手法让人们对画面中的科技产品或者是其他的科技产品产生消费欲望,从而最终的达成引导物质消费的目的。(三)陌生感景观社会理论之下,摄影者常常会把常见的景观进行陌生化的处理,陌生化的处理之后所形成的摄影作品能够带来更为深刻的思考。比如摄影师在摄影作品创作时可以对摄影作品的色彩、拍摄距离进行调整,调整之后拍摄的摄影作品与常人眼中的内容有着巨大的区别,从而引发人们对作品景观内容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进行类似的思考,是因为这些影像的存在已经是理所当然,而摄影作品则是新鲜陌生的。通过处理之后,这些影片与现实生活有了一定
13、的距离,当然这种距离不是现实意义上的距离,而是在视觉中所形成的一种陌生感,并且以这种陌生感为基础带动人们对摄影作品进行思考。图3是弗洛里安ZENK的作品,该作品选择了一栋四面合围的方形建筑物,在这个方形建筑空间四周是整齐划一的玻璃窗,每一个玻璃窗都代表着一个房间。弗洛里安ZENK利用仰角的角度进行拍摄,乌云密布的天空成了画面的核心,与周围的建筑共同带来了强大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让我们到了城市生活的拥挤。虽然所拍摄的场景是我们城市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场景,但是换另一种角度去看待这些城市中的建筑物,却发现它们是那么的陌生,这种陌生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生活场景的狭小局促。而正是在这幅作品创作时运用陌生化的
14、处理手法,才让原本熟悉的建筑物为我们在观念意识上营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图3 弗洛里安ZENK作品(四)借用在摄影作品创作时把不同性质的材料或者是场景进行组合,是非常常见的摄影手法,同时也更容易在视觉上形成一种不和谐之美。在摄影作品中出现的不和谐的元素,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借用元素。而这也是景观社会理论之下摄影作品传递摄影师个人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借用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大多数情况下所借用的物品与被拍摄的主体之间在属性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如图4,是著名摄影师姚璐的摄影作品,在该摄影作品中消解了现实世界中的彩色元素,用黑色作为画面的主体色彩,在画面中所出现的九个苹果按照正方形的形式进行排列,苹果下是一片黑
15、色的砂石。其中在这幅作品中所出现的九个苹果,便是典型的借用元素,这九个苹果的色彩已经完全变成了黑色,而我们只能从轮廓和倒影中感知到苹果的轮廓特点,苹果与砂石在色彩上原本有着较大的区别,但是经过处理之后两者的色彩已经达到极其相似的程度。不规则的砂石以黑色的状态平铺在地面之上,让人联想到煤矿开采,同时也联想到人类的工业生活。现实社会中人类却仍然可以享用鲜美的水果,只不过这些水果已经变成了黑色。这让人不禁陷入思考中,在现实社会中的工业化生产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还是让人的生活变得更灰暗?虽然在画面中的九个苹果是主体,但创作者显然是想要表达工业生产之后的砂石,把苹果当作对比性元素借用过来,形成了作
16、品的景观社会化表现。图4 姚璐作品结语虽然在德波的在景观社会中认为当代的摄影作品景观化的特点往往带有不良的动机,是为了表达当代社会的物质欲望,而形成的一种摄影观念的表达。这种观点有其正确性,但也有其片面性。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景观社会理论下的摄影图片形式语言虽然表现出了非常强的统治的意识形态,但是景观社会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代摄影观念的发展,并让摄影作品的表现呈现出不和谐、物质性、陌生感、借用等特点。参考文献:1刘胜枝.景观社会理论及其对“景观摄影”的启示J.学术论坛,2014,37(07):150-154.2许亮,王莉莉.观念摄影下的景观社会J.天府新论,2013(03):104-108.作者简介:顾樱(1993-),女,汉族,天津人,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影像语言研究,影像艺术实践,观念摄影。摄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