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4月第20卷 第4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0 No.4Apr.2023青年学视角下青年毛泽东诗词中的青年形象张晶,王淼(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摘要: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团结带领着中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道路,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途。与此同时,毛泽东在革命政治生涯中创作的那些脍炙人口,具有恢弘
2、意境、雄健风格、崇高美感的古体诗词也足以令他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政治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是如何在毛泽东的人生中并行不悖的?政治家的雄韬武略和诗人的文采斐然是否可以相互重叠?结合对毛泽东在青年时期诗词创作的审美鉴赏,从社会学视角观照诗词中自然属性、实践属性、文化属性的青年形象,为了解毛泽东诗词中青年形象的美学内涵与精神价值提供了可能路径,为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青年提供了坚定信仰的宝贵精神财富。关键词:青年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青年学;青年形象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毛泽东历来重视青年的力量,他说:“青年乃国家之精华”178,他赞颂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3、他将希望寄予青年:“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2121。作为独树一帜的诗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不仅起步于他个人投身革命伟业的青年时期,也恰与蔚然成风的新文化运动、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同步。正是这来自自然、社会和文化的三股青春力量合力孕育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诗词创作,奠定和造就了毛泽东诗词豪迈乐观、气象恢宏的美学风格。人们对“青年”的年龄划分常因种族和时代的不同而标准各异,依据社会学对“青年”的定义:“人生生命历程(或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阶段”35,难以把握“青年”的具体内涵。事实上,学界对于“青年”本质属性的讨论却大体未脱离自然、实践和社会三个维度。在自
4、然属性的维度下理解“青年”,更侧重于对青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强调在其从生理与心理的不成熟走向成熟,特别是在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下,青年的思维呈现出跳跃性、抽象性、超前性、创造性等特征。在实践属性的维度下认识“青年”,强调随着活动空间的拓展,青年逐渐与现实的社会环境产生连接,在政治环境中开始认识自我、改造自我,适应政治、参与政治。而从社会属性的维度理解“青年”,则认为青年的本质是青年社会性的发展,尤其是当青年选择性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时,兼具开拓性与继承性。近年来,也有更多的学者倾向于将青年的本质视为青年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实践活动中的辩证统一,是青年自我与社会逐步协调统一并成为社会主体过
5、程的诸因素总和473-74。由此,笔者选择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创作的古体诗词为研究对象,尝试从青年的自然属性、实践属性和文化属性等社会学的视角入手,论述青年毛泽东诗词创作中青年形象的审美蕴含与时代意义。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自然青年形象在青年的属性研究中,青年的情绪、情感和思维等心理特征被看作更具共性的自然属性。区别于幼年、老年等其他阶段,青年对未来充满向往,对世界充满想象,思维活跃、情感丰富554。青年学概论明确指出,“这个时期(青年时期),(青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646青年毛泽东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上不仅较同时代其他中国青年更加突出,而且鲜明地呈现在毛泽
6、东青年时期的诗词创作中。(一)灵动的意象表达与新奇的典故化用青年毛泽东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在他偏爱将平凡的意象与传统的典故,融入古体诗词创作中,从而焕发其穿越古今的文化魅力。在象征、比喻、用典,寄情于情、借景抒情等中国古典诗词创作手法基础上,青年毛泽东创新地运用了传统的“水”“风”等意象、经典的“鲲鹏”“高山流水”等典故。天地、江海、山川、花草等意象在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诗词创作中常常出现。菩萨蛮 黄鹤楼中,“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作者简介:张晶(1982-),女,湖北黄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王淼(1998-),女,陕西咸阳人,武汉
7、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99将“水”的意象融于江景,惊心动魄、层层递进的气势在“江”与“浪”中呼之欲出。面对大革命的失败,青年毛泽东始终坚定革命理想。忆秦娥娄山关中,更是借“风”“霜”“月”“残阳”等意象,勾勒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低潮形势。即使“雄关漫道真如铁”,青年毛泽东依旧怀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沁园春 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借“山”与“原”的意象,以静衬动,暗示中国革命的沉寂终会因工农革命之星火再次澎湃,写活了一位胸怀革命理想、渴望实现抱负的青年形象。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善于化用传统典故来创造诗词的崭新气象。五古挽易昌陶 中,“子期竟早亡,
8、牙琴从此绝”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抒写毛泽东失去知己,独自面对“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困顿时局的迷茫与失落。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圆融地化用了“祖逖北伐、击楫中流事”(晋书祖逖)和逍遥游中的鲲鹏南翔“水击三千里”的两个典故7。(二)巧妙的承旨发问与论辩的哲学思维善于提问,长于论辩是青年批判性思维特征的重要体现。“(青年)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怀疑和争论,喜欢探求事物现象的根本原因。”647青年毛泽东哲思充溢,这使得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诗词创作充满了设问与“隐问”。在上下呼应的线索、直抒胸臆与蕴含丰富的提问中,毛泽东诗词抒表了青年敢于开拓的气魄与勇于进取的决心。毛泽东
9、在青年时期创作的诗词有些以直接的问题作为串联诗词创作的叙事逻辑。沁园春 长沙中采用自问和设问的两个问题串联起上阕与下阕,连接了现实与未来。“怅廖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看似无须回应,实则呼应下阕。“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看似是提问,实则是论辩。一来一回,勾勒出了一位身处革命动荡与挫折,却依旧志向远大、风华正茂的青年形象。念奴娇昆仑中,“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接连两个设问,节奏紧凑,回望历史,畅想未来,描摹青年“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开阔视野与格局。而那些暗而不表的隐含问题则凝注着青年毛泽东诗词创作的情感线索。清平乐蒋桂战争中,无直接的问题
10、书写,但充盈犀利的论辩思维。“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看似肯定的语气,实则隐含设问的逻辑:为什么会风云突变?重新出现的黑暗现实会长久吗?不会!这不过是短促而虚幻的一枕黄粱梦。隐形的论辩思维透视了军阀战争的本质与结局,勾勒出了一位身处变局但坚韧清醒的青年形象。(三)充盈的情感能量与澎湃的革命气质青年研究的心理学派对青年的情绪和情感特征作过准确的描述,他们认为青年的情绪具有突出的两极性,既有活泼、愉快、奋发向上的积极倾向,又容易出现低沉、悲观、颓废等消极倾向。此外,情绪的延续时间更为长久,开始形成稳定的心境。而青年的情感在内容上更为丰富,不仅出现了多样性的自我情感,而
11、且随着生活、学习和劳动范围的扩大,社会情感也日益丰富。另外,情感的表现具有内隐性的特征,即往往表露出一种与内心体验并非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情绪状态648。尽管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屡遭失意和挫折,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诗词创作却往往情感充沛、积极向上。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诗词创作中饱含青年人充盈的情感能量。在虞美人 枕上中,那个思念恋人、相思愁苦的青年形象正是青年毛泽东的投射。1920年冬日,新婚燕尔之时相爱的青年不得不与爱人分别,继续踏上革命征程。“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泪”字收笔,无奈尽显:即使再思念,也只能自己在夜色中独吞苦涩。青年男女难舍难分的离愁别绪在贺新郎别友中同样有抒发:“眼角
12、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在五古挽易昌陶中,“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充分表达了青年对友人离去的悼念与哀思。“愁杀芳年友”“杀”作拟人,既写出了诗人怨恨疾病无情带走密友的心境,更表达了诗人愤懑面对挚友人生变故而无力拯救的无奈。无论是在五古 挽易昌陶中,“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泪”等诗句,还是在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毛泽东早期与友人湘生的通信:“同学易昌陶君病死,君工书善文,与弟甚厚,死殊可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诗,乞为斧正”838,都勾勒了一位重情重义的青年形象。除了写亲情、友情和爱情,毛泽东青年时期的诗词创作还流露出青年毛泽东忧国忧民的社会情感。五古挽易昌陶中,“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说尽青年毛
13、泽东心怀国之大者的抱负。“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更是勾勒出青年毛泽东的高远志向与卫国决心。“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前,都令我来何济世”9121的悼词中,心怀大志、独立坚定的青年群像更是跃然纸上。当代青年正在遭遇传统信仰的后现代解构。他们过于追求以否定的批判来对待一切传统信仰,错误地与传统和历史割裂,而这样的困惑造成了当代青年的信仰结构危机。毛泽东诗词中的不惧黑暗、不畏挫折、不怕动荡的青年品格都是激励现代青年的不朽财富。二、“问苍茫大地”的政治青年形象“青年”的内涵之所以会因时代而变化,归根结100底是因为每一个时代的青年人都以自己的实践方式保持着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呈现出青年的实践属性
14、,“他们(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是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1054毛泽东同时代的青年在现代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难之时,理所当然地承担着救亡的历史使命和复兴的民族大任11。在历史与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小写的个人“青年”不断成长为大写的中国“青年”。斯诺在西行漫记(也译作红星照耀中国)中指出:“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历史记载了”12毛泽东青年时代创作的诗
15、词与蔚然成风的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交融相生,大写的政治“青年”形象在其中并不少见。(一)心系人民、体恤群众的热忱品格毛泽东向来将人民与群众置于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他坚信“人民是上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390-91。出生长大在湖南偏远乡村的毛泽东,目睹农民被压迫的苦难时刻,对劳动人民有极为亲密而深刻的情感。“民为邦本”是贯穿毛泽东全部政治实践的一个核心政治理念1331,人民情怀是毛泽东诗词的核心属性。在青年时代创作的诗词中,毛泽东将对人民的重视映射在了其中所言的青年形象。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诗词创作使用了不少与“民”相关的表达。西江月 秋收起义写于1927年秋日,此时
16、正当大革命失败,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毛泽东在八七会议后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去往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在“重重”“个个”两个叠词的穿插、“压迫”“同仇”两个动词的强调下,地主与农民之间的深刻矛盾,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血泪现实拨人心弦。青年人面对此时中国严重的社会阶级矛盾,深切同情人民水深火热的生存境况。“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湘江直进”“霹雳一声暴动”,上下两句中的“不停留”“直进”“霹雳一声暴动”相互呼应、一气呵成,表达了青年为民爱民的坚定信念与体恤群众的热忱品格。毛泽东在青年时代的诗词创作中,常用隐喻的文学手法,表达与人民荣辱与共的决心。诗句中,虽未见“民”字,但同样充溢着深深的为民之情。在写于1928年秋日的 西江月井冈山 中,“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四句,尽显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局面和军民团结一心的决心之间形成的张力,颇有剑拔弩张、虎口脱险之感。如诗所述,1928年7月,湘赣敌军利用我军守备空虚,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会剿”,我工农红军31团的一个营对阵抗衡敌军四个团的精兵,足以见得黄洋保卫战的惊险艰难。“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