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OI:10.19979/ki.issn10082689.2023030128情态类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再阐释常晨光李美子(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0275)摘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将情态定义为介乎肯定与否定两极之间的意义域,将情态归入人际元功能。但对情态系统的描写仍有以下问题:情态的类型划分简单模糊;情态的主客观描述不一;未考虑情态元功能多样性。理论与系统的模糊导致了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框架的情态描述缺乏跨语言方面的统一性。解答以上存疑,有助于全面了解情态的本质,也为情态的类型学描述提供更加完整的框架。本研究发现,情态可以根据两个参数区分三种类型;“主观性”这一术语应区分三种用法,韩礼德对情态主
2、客观的描述是以说话人参与为前提,体现的是主观范畴内的不同程度的确定性;情态类型及其主客观特征不是绝对的区别,而是沿着人际元功能与概念元功能构成一个连续统。关键词 情态类型;语言元功能;情态的主客观性;情态的功能属性中图分类号 H0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2689(2023)04043808情态是哲学和语言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话题,发端于古希腊哲学,一直广受关注。20 世纪 70 年代,情态再次受到语言学界集中关注。语言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全面阐释情态的内核。其中系统功能语言学(SFL)将情态视为人际功能的重要资源1,聚焦情态在语篇中的人际交互功能2,超越了只关注情态实现形式的描述,将情态置
3、于 SFL 三重视角分析的框架中,从形式和语义之间的交互考察情态的内核。当前 SFL 对情态的考察限于语言的人际元功能,并以极性定义情态。极性是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对立,情态则被定义为肯定与否定两极之间的过渡等级,情态系统建构的是“是”与“不是”之间的不确定地带3176。在 SFL 人际功能的框架下,情态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有两个路线:一是用来交换信息的小句形式称为“命题”,其中涉及的意义域建构“命题”有效性的相对可能性;二是用来交换物品与服务的小句形式称为“提议”,其中涉及的意义域建构“提议”的“做”与“不做”之间的任意选择。“命题”与“提议”是 SFL 区分情态类型的主要依据,前者称为“情态化”,
4、后者称为“意态化”。以极性之间的空间定义的情态化概念分为概率与频率,意态化则根据话语功能,分为在命令句中建构不同程度的“义务”,在提供句中建构不同程度的“倾向”。一、SFL 情态系统中的几个问题(一)情态类型划分简单模糊当前 SFL 对情态的界定较为简单,而对情态的类型划分似为“以定义为标准进行抽象化的结果”4,只保留了整体,省去了细节。SFL 对情态的定义以极性为基准,但如张玉波、杨炳钧5所陈述,“SFL 忽略了情态本身所具有的极性特征,将情态界定为居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连续统的居间成分,导致二者在范畴关系上产生冲突”,因此以极性定义情态并不妥当。SFL 认为命题有效性的“是”与“不是”之间存
5、在两种类型的可能性,即概率与频率。其中频率作为情态的子类型,是以极性为定义的标准下产生的,即“是”与“不是”之间的“有时/通常/总是”等频率。而在大多数情态研究中,将频率视收稿时间2023032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学术英语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动力资源协同研究”(编号:21BYY043)。作者简介常晨光(1966),男,安徽砀山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国际翻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美子(1990),女,辽宁沈阳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2023年8月第39卷第4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UniversityofScienceand
6、TechnologyBeijing(SocialSciencesEdition)Aug.2023Vol.39No.4为情态是极为罕见的。既然以极性定义情态不妥当,那么频率的情态归属问题也值得商榷。意态化的下位分类则是根据话语功能区分的,命令中所建构的是不同程度的“义务”,在提供中所建构的是不同程度的“倾向”(inclination)。另外,还提到区别于“义务”的意态化子类型“能力/潜力”,该类型被认为处于情态系统的边缘地带3696。因其主观隐性表达方式,即情态动词 can 或 cant 所表达的含义与“倾向”相近,SFL 将“倾向”与“能力”并于“意愿性”(readiness)范畴,将“义务”
7、与“意愿性”归为意态化的主要子类型。问题在于,意态化的子类型是根据话语功能区分的,而“能力/潜力”却与话语功能不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将“能力/潜力”与“倾向”合并为“意愿性”范畴缺乏统一标准。(二)情态主客观描述不一Lyons6451-452指出,“许多句子副词(sentenceadverbs)表达说话人对句子所述命题或命题描述的情形的意见或态度”,且“其中许多就属于情态范畴”。Lyons 的观点被广泛引用,“说话人的意见或态度”也常被界定为情态的核心特征。“主观性”成为了确定话语情态性的重要标准,被认为是情态的基本属性1,611。SFL 对情态的界定似乎也符合这一观点。SFL 认为主要时态与情
8、态是限定命题的两种方式,并认为两者的共性在于都具备人际指示功能,即时态与情态将话语交流定位于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语义空间内。情态建构的是一个不确定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说话人可以自我表达,或要求听话人表达对所讲内容有效性的判断3144。然而,主观性与客观性又是 SFL 情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取向。SFL 将主观性与客观性,隐性表达与显性表达列为情态的主要维度。情态动词与情态副词分别为隐性的主观情态表达与客观情态表达。而以小句形式出现的显性的主观表达,如“Imcer-tainthat.”和显性的客观表达,如“itiscertainthat.”被视为情态的隐喻表达形式3184。此外,SFL 在“能力/
9、潜力”的描述中,以“Withitssmallteethandweakjawsthedinosaurcouldtakeonlyplantswhichcouldbeeasilybittenoff”为例说明了恐龙的潜力属于恐龙的特性描述3179。对事物的特性描述并不以建构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语义空间为主要功能,与主客观程度无关。另外,SFL 又以“Icouldntreadthatbefore;nowwithmynewglassesIcan”为例,说明了 could 的这一用法是非典型的情态操作词,是唯一一种 can 的间接形式表达简单过去时的例子3696。这时情态动词 can 以时态限定命题,而非以
10、情态限定命题,与主客观程度亦无关。(三)情态的元功能多样性Halliday1从语言功能的视角对情态动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语言的功能不局限于语言使用,元功能是语言的内在属性,也是语言的组织结构,尤其是语言语义系统的基础。因此他认为语言的内部结构可以用语言的内在功能性来解读。他从形式和语义出发,将情态分为情态化和意态化。情态化体现的是“说话人对他所述内容的可能性的评估,或说话人认为所述内容不言而喻的程度1328。意态化则体现为情态动词对小句中“过程”的各种限定1334。形式上,情态化和意态化都可以由情态动词实现,但两种情态类型在时态、极性和语态等动词的限定条件上存在显著区别。意态化还
11、可以根据限定小句“过程”使用的语态,进一步划分为被动意态和主动意态。Halliday 以上分析旨在区分两种情态主要类型的元功能属性。他认为情态化代表说话人对所述内容的可能性所作的判断,或所说内容不言而喻的程度。情态化在语义上以命题本身为限定对象,表达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可能性或有效性的态度或观点,是说话人针对命题内容所做的评论。在话语事件中,说话人通过与命题内容建立联系,表明自身角色与立场,而这种联系正是通过情态化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情态化是说话人参与话语事件的重要途径,因此 Halliday 认为情态化派生于语言的人际功能。而意态化以命题内容中的“过程”(主要动词完成的动作)作为描述对象,表
12、达对所指“过程”的限定条件,如“允许”或“必要性”(包括“义务”和“强制”)。在形式上,情态化和意态化都可以由情态动词实现,但在对动词的限定条件中有明显区别。在语义上,情态化以命题本身作为限定对象,表达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可能性或有效性的态度或观点,是说话人针对命题内容所作的评论;意态化则以命题内容中的“过程”作为描述对象,表达对所指“过程”的限定条件。由于意态化限制的“过程”属于小句的内容,不涉及说话人对命题或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评估,而是体现对小句“过程”的限制,由此他认为意态化是论题的一部分,是构成概念元功能的重第39卷第4期常晨光李美子:情态类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再阐释439要资源,属于“类情
13、态”(quasi-modality)1。而在此后的论述中,Halliday 再未提及情态的概念元功能属性,而是统一将情态视为人际功能的重要资源3,1214。二、情态类型的 SFL 再分类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需要对情态类型及其元功能属性进行重新考察。本文通过梳理和评述,依据 SFL 的理论思想,确定区分情态类型的核心参数,以期全面了解情态本质,为更多语言的情态描述提供理论与框架。情态研究起源于对语气(mood)逻辑系统的探究。相比之下,语气这一术语的出现时间更早,长期以来备受哲学和语言学界关注,因此其定义、内涵与用法非常丰富。其中部分内涵被抽离出来,并逐渐被情态所替代。情态是一个具有模
14、糊性的语言现象,学界对情态的研究也呈现出这一特点。无论是对情态整体的界定,还是对其核心特征的描述或类型划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目前对情态类型公认的范畴为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9,1516。这三个术语源自 vonWright171-2,28参考逻辑学和哲学辨别的四个主要模态类型:真值模态、认识模态、道义模态、存在模态以及在该书脚注中出现的动力模态。情态的三种主要类型常被语言学家用来对各自的分类进行描述和解释,但这种传统的情态三分法也并没有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Per-kins1510认为,“确定情态有几种,在某种程度上就像用不同的方法切蛋糕”。对情态的分类方式包括将情态分为情态化(mod
15、alization)和意态化(mod-ulation)1,认识情态(epistemicmodality)和根情态(rootmodality)16,认识情态、说话人取向情态(speaker-orientedmodality)、施事者取向情态(agent-orientedmodality)和从属语气类(subordin-atingmoods)18,认识情态、参与人内在情态(par-ticipant-internalmodality)和参与人外在情态(parti-cipant-externalmodality)8,以及命题情态(propos-itionalmodality)和事件情态(eventmo
16、dality)9。虽然情态分类的维度、标准都不尽相同,但在语义层面这些分类也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一)认识情态与非认识情态普遍认为,认识情态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真实性的承诺,或表达说话人对命题发生可能性的推测132898161818179。学界对认识情态的界定较为统一,主要参数为说话人与命题,通过说话人的主观信念和已知信息建立关联。对于认识情态与非认识情态的区分,学界也有共识。Jespersen19820-821总结了 20 种由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表达的“必要性”、“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概念,并将其统称为“概念语气”(notionalmood)。他以概念中是否存在意志因素(elementofwill)为依据,将概念语气分为两类,对应认识情态与非认识情态。不包含意志成分的类别表达说话人对句中命题的推测,对应认识情态;而包含意志成分的类别,则对句中主要谓语动词或事件进行某种限定,表达对所述动作或事件的态度,对应非认识情态。Palmer207对情态的功能类型学研究表明,认识情态表达说话人对所述命题的态度,而非认识情态则表达对所述事件的态度。因此 Palmer97将认识情态与作为推测依据的言据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