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学习与思考浅论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雷琛烨摘 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中,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人民生活质量,还有利于增进历史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分析了乡村文化建设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困境,提出了相应对策。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公共服务一、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以优化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以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一)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在改造中逐渐瓦解,其文化传承受到影响。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将乡村文化中蕴含的有益内容,通过各类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乡村大舞台等公共文化载体实现传播,有利于处理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例如,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展演”“春节书场”等乡村文化专场活动,在让广大群众感受浓浓“年味”的同时,也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启智增慧的源头活水乡村群众若缺乏文化自信,便难以成为新型村民。这迫切需要振兴乡村文化,广泛凝聚精神力量,为全面推
3、进乡村振兴提供精神保障。其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乡村文化活化和创新发展,是构建乡村群众精神家园、培育乡村文明新风的基础,也是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三)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抓手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发展相辅相成,没有乡收稿日期:2023-02-08作者简介:雷琛烨,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文化旅游宣传。2023 年第 2 期74学习与思考村特色文化,乡村难免落入“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特别是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
4、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而且有利于人才回归、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技术回乡,实现乡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二、乡村文化建设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困境近年来,各地着力推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乡村经济发展成果显而易见,但乡村文化的繁荣振兴却任重而道远,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仍面临不少困境。(一)对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认识不足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仍对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存在误解。例如,认为文化就是阳春白雪,农村人欣赏不来,在乡村发展不来;认为乡村文化工作主要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产生不了什么经济效益,只有实现经济产业振兴,才能去谈文化振兴;认为乡村文
5、化活动的参与性不高,开展工作能应付过去就行,不必真抓实干。事实上,乡村文化源于人民、源于基层,生生不息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最有魅力的底色和底气。这需要统一思想,正确认识乡村文化蕴含的人文风景、乡土情感和历史价值。(二)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良莠不齐优质的公共文化设施是乡村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文化推广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双重短板叠加情况仍然存在。从全国范围看,不同乡村在人居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例如,一些乡村缺乏演出场地、礼堂条件落后、图书馆数量较少,阻碍了
6、乡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三)乡村文化产品供给精准度不高截至 2021 年底,全国共有乡镇(街道)文化站 4 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57 万个、农家书屋 58 万家1,广大农民群众公共文化生活“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总体上得到解决。但由于各类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乡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文化产品供给的“供需错位”问题日益凸显。例如,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文化活动“一台戏打遍天下”、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存在。(四)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活力不足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涉及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村集体、乡村文化带头人、村民等各类主体。但从目前看来,
7、不少乡村公共文化机构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一定的自身造血机能和自我发展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馆(站)、剧团等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化管理运营能力不足,一些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缺乏稳定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较少,多方互促互进、和合共生的乡村文化生态圈尚未形成。二是真正懂乡村文化、懂文化管理运营的专业化人才短缺,乡村对学历高、见识广、能力强的人才吸引力不足,不少地方出现了人才“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的现象2;同时,存在乡村文化工作者“专干不专职”、职业培训不足等现象,他们的专业素养提升较慢,缺乏工作创新能力。三、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乡村振兴,既要塑形,
8、也要铸魂。需从四个方面综合施策,让乡村文化全面融入田间地头、融入百姓生活,更好为乡村振兴凝聚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一)顶层设计,提高乡村文化建设地位1.统一思想认识乡村振兴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2022 年 3 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为更好推进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持。总第 142 期75学习与思考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认识到乡村文化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群众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相关考核或评价体系。2.强化工作统筹各级政府部门
9、要制定相关政策,发挥组织协调、引导扶持、宣传推广作用,加大相关重点设施、项目用地的支持。同时,调动工会、妇联的力量,让这些组织主动参与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和乡村文化队伍建设,营造齐抓共管、百花齐放的发展环境。3.加大资金扶持持续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文化场馆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积极推进、逐步实现文化生活城乡一体化。可以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对乡村公共文化项目提供包括长周期、低成本资金在内的综合性优质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基于“一村一例”创新产品,通过灵活担保、主动让利等多种方式提供信贷支持。(二)因地制宜,构建乡村文化公共设施体系1.夯实硬件基础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将公共
10、文化设施与乡村道路、水电、网络、医疗等基础设施项目一体建设。特别是要推动农村公路向家门口延伸,打通文化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实施“光纤入户”工程和数字乡村战略,尽快实现互联网乡村全覆盖,提升乡村网络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乡村文化领域的应用和深度融合。针对用地规模小、布局分散的特点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可探索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开发设计乡村小剧场,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等公共文化空间。2.建强文化阵地把乡村文化建设摆在优先位置,提高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机构保障能力。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或改扩建,
11、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工程。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以文化大院、基层流动图书服务点、文化活动室、电影放映场所等为补充,打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十分钟文化圈”,真正让老百姓看戏看书不跑远、休闲娱乐不再难。3.加强软性服务推进公共文化资源重心下沉,依托“总分馆”制的运行模式,充分整合各类群众文艺资源,建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通过政府购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乡村,统筹开展文艺创作、文艺辅导、送戏下乡、展示展览、队伍培训等文化服务。规范文化活动组织,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对乡村文化项目进行“你点我送”的预约配送服务,逐步实现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三)创新思路,推动乡村文化产品提质
12、增效1.以特色品牌制胜乡村文化区别于都市文化,它是在乡村独特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习俗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源之一。乡村文化要立足于乡村,保护好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存,筛选极具特色的乡村文化符号,打造一批乡村陈列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乡村系列”特色文化品牌和适合群众口味的精品文化活动品牌,塑造“一村一品牌”,从而形成各美其美、辨识度高、影响力大的乡村传统文化名片。2.以精品生产制胜乡村文化存在形式丰富多样,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耕作,有“自然健康”的乡村美食,有“充满乡土气息与魅力”的民俗风情。这些恬静而美好的场景都是乡村文化创作的源泉。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
13、需要的不断提高,乡村不仅成为“筑巢引风”的广阔天地,也是都市人放飞心情的精神家园。要一改往日“文化精品乡村非必要、文化产品一送了之”的固化思维,挖掘本地特色,贴近群众心声,踩准乡村振兴、2023 年第 2 期76学习与思考文化小康的时代鼓点,以群众喜欢与否作为衡量标准,在雅俗之间寻找群众最愿意接受的表达方式,精心创造打磨。实施村级(社区)精品文化示范项目创建工程,配套出台相关奖励激励政策。3.以空间创意制胜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就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联合印发文件,提出要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3。各地要大力实施乡村文化创新战略,探索实施“生产、生活、生
14、态”三生融合的乡村人文空间创意营造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单位、村史馆、博物馆的建设,让乡村文化空间与乡村居民生活紧密相连,培育乡村文化“一源多用”,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向乡村文化资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将田园风光与红色资源有机融合的北京田庄村“星火玫瑰谷”,通过阅读让窑洞重获新生的河南孟州老苗书馆,主打“昆曲+文创”的江苏苏州周庄古戏台,都让空间承载了故事,用创意点亮了乡村。(四)整合资源,激发乡村文化内生发展动力1.社会力量赋能发挥政府投入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广泛借助多种力量办文化。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调动有情怀、有实力、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人士共同参
15、与的积极性,实现乡村文化提供主体、提供方式及产品内容的多样化。探索购买服务机制,对政府主办的文化活动,可通过招标采购、项目外包等方式,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坚持内培外引有机结合,完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培养机制,实施专业人才“驻村辅导员”计划,发展乡村文化志愿者队伍,推动村民由文化的享受者转变为文化的体验者、参与者和创造者。2.文旅融合赋能借助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乡村综合优势,推动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实施乡村文化旅游提升行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遗传习所,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和农耕、民俗文化体验基地。培育“农家书屋+茶吧”“乡村演艺+夜游”“农舍+民宿”“手工艺+文创
16、”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推出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研学休闲产品,擦亮乡村旅游节、乡村文化展示月等节事名片,促进乡村文旅消费反哺乡村文化,以特色文旅活动带动乡村文化蓬勃发展。3.数字科技赋能牢牢把握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通过建设文化数字化平台提高乡村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以全息投影、5G 等科技手段打造乡村文化新型体验场景,通过“乡村+影视”“乡村+直播”“乡村+美食”等方式开展乡村文化二次创作,营造差异化发展道路。发挥“文化+科技+传播”的次方效应,开展全媒体传播,推动虚拟域的云观演、云展览、云旅游,与实体空间的线下体验互为促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乡村文化人文性、观赏性、时尚性、便捷性、交际性的需要。参考文献:1 刘学.我国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N.农民日报,2022-08-19(4).2 罗春涛.牢牢把握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N.中国文化报,2022-12-04(3).3 文化和旅游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EB/OL.(2021-03-08).http:/ 14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