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研究清前中期江南棉纺织业发展探析以苏州府为中心的考察张 志 翔1,卢勇2(1.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2.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江苏 南京 210095)摘要:清前中期,作为传统手工业代表性产业的棉纺织业因为原材料的获取便捷、生产技术体系的渐趋完善、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等优势的影响逐渐发展繁盛。这一时期,以苏州府为代表的棉纺织业中心城市,其棉纺织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主要有棉、染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棉类衣饰消费增加,相关从业人员增多,棉纺织专业市镇增多等。棉纺织业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棉类市镇因经营特色专门化,女性劳动力的社会地位和就业观念改变等,成为中国
2、传统商品经济迈向近代化的前奏。关键词:棉纺织业;手工业;苏州府;市镇经济中图分类号:K249;S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30(2023)02-0112-09收稿日期:2022-09-15DOI:10.13757/34-1329/c.2023.02.0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特色农业发展研究”(21&ZD225)。作者简介:1.张志翔,女,安徽芜湖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2.卢勇,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教授,博士。自有植棉史以来,作为经济作物的棉,因其主副产品拥有多重利用价值,关系国计民生,而备受统
3、治阶层的重视。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植棉已经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政府颁行一系列鼓励种植棉花的措施,促进了棉作在江南地区的推广和扩大。明末以来,江南地区的传统手工业经济繁盛发展,尤以太湖流域东部的苏松二府最为突出。其中,苏州府的棉纺织业生产、贸易日益扩大,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并获得“衣被天下”的美誉。清前中期,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纺织技术的完善、市场需求的增加等,苏州府棉纺织业在传统手工业经济中迎来了发展高潮。因此,学界不乏以棉业纺织史为视角,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技术史、区域史、经济史等领域的学者皆有丰富成果,如樊树志曾对苏松二府的棉布业相关市镇做出概述,范金民则从徽商角度谈论明清时
4、期江南棉布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戴鞍钢主要以棉纺织业为中心讨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特色,钱克金从环境应对角度谈植棉业扩大及影响,李伯重考察苏州工业与城市的发展时也涉及了棉纺织业的考察,段本洛、陈蕴鸾、黄康健、丁静静等的研究中亦有植棉技术、纺织技术、棉业贸易等内容,冯贤亮、谢湜等在研究江南市镇经济发展时对棉业亦有一定分析。但是,较少聚古农书、地方志等记载的“木棉”,尤其是引进美洲陆地棉以前的文献所记“木棉”,并非现今所言的木棉科植物木棉(Bombaxceiba),实为锦葵科植物草棉(G.herbaceum)、树棉(G.arboreum)。据传入中国的棉品种、传播路径和推广时间,本文所论及的棉多
5、指“南道”亚洲棉和“北道”非洲棉(统称)。主要研究成果详见:樊树志 苏松棉布业市镇的盛衰,中国经济史研究 1987年第4期;范金民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安徽史学 2016年第2期;戴鞍钢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再考察以棉纺织业为中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钱克金 明清太湖流域植棉业的时空分布基于环境“应对”之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8年第3期;李伯重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中),清史研究 2002年第1期;段本洛:论明末清初苏松地区的棉纺织手工业,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陈蕴鸾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棉业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
6、位论文,2012年;黄康健 明清江南棉纺织技术的理论化,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丁静静 黄道婆棉纺织技术革新与江南经济社会发展,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冯贤亮 近世江南的城乡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谢湜 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世纪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等等。2023年4月第42卷第2期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Apr.2023Vol.42 No.2第42卷总第233期焦苏州府,并以专题论述清代前中期的
7、棉纺织业发展及其对江南地区的社会影响。本文拟对此进行系统讨论,试图明晰江南棉纺织业在近代化转型以前的发展情况。一、苏州府棉纺织业发展的多元动因社会经济富庶的江南地区在政权更迭的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口和巨额的财富。作为手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的苏州府,其社会各产业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农工结合的国家政策引导下,尤其是植棉政策的推行,依赖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基础,便利的水陆交通,大量的手工业从业者,广阔的经济腹地,国内市场消费能力的提升,苏州府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一)本地棉、客棉纺织原料获取便捷政局相对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明末清初的大范围战乱使得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生产都处于一种时断时续的
8、状态,清政府的统治相对稳定以后,经济基础深厚的苏州府社会经济率先得到恢复。苏州府的棉纺织业之所以能够在全国脱颖而出,首先在于其原材料获取方面的优势。元时太湖流域已种植棉花,并有逐渐挤占稻麦等粮食作物用地之势。明末清初,轮作复种制度的全面推广,如棉麦间作、稻棉交替种植等方法,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合理种植布局提供了优化手段,不少地区形成了“半种棉花半种田”的景象。苏州地区拥有适合植棉的自然地理环境。苏州府地区以印支燕山运动以来的下沉平原为主,海拔一般在100200米,整体地势低平(见图1)。据地势条件,苏州府分为高乡、低乡。而棉花系深根作物,又是常中耕的作物,喜欢土层深厚、组织较疏松且排水良好的
9、土壤138。因此,棉花种植区需要同时符合高地与冲积土两个条件。苏州府的昆山、常熟位于高地冈身,地势较高,适宜棉花种植。苏州府志 有载:“棉花,草本,高者四五尺。花如黄葵而小,结实名花铃,元至正闲始传此种。太仓东乡土高最宜,今常熟东乡高田皆种之。”2“昆山之东,接于海之冈陇。东西仅百里,南北仅二百里。其地东高而西下,向所谓东导于海,而水反西流者是也。常熟之北,接于北江之涨沙。南北七八十里,东西仅二百里。其地皆北高而南下,向所谓欲北导于江,而水反南下者是也。是二处,皆谓之高田。”而且,常熟、昭文、昆山、太仓等州乡,属沙质土壤,通气性良好,符合种植棉花“宜择两和不下之沙地为上,平原沙土次之”3卷12
10、 物产的环境需求。因此,清代前期,苏州府“土膏既腴,水泉亦润,不耕之地其种之最重者曰:棉花,亦名草吉贝”4卷46 物产。当地农户在不适宜种水稻的地方,广泛植棉,用以织布、榨油、制作肥饼等,“东北乡一带,地性夹沙,不宜种稻者,皆植此其花有白黄紫各色,用以弹絮纺纱织布;其子榨油,油渣压饼以充肥料”4卷46 物产。常熟、昭文、新阳、昆山等地,棉花植于长江的岸边河涨沙地,所产棉花质量较好,亩产较高,是以为苏州府主要棉花产区。图1清前中期苏州地区地貌分区示意图说明:底图为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八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第16-17页)。笔者据郑肇经主编 太湖水利技术史(北
11、京:农业出版社,1987年1月,第8页)改绘。张志翔,卢勇:清前中期江南棉纺织业发展探析 113 113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可输入苏州地区的外地棉,供应较充足。清代,苏州府兴修农田水利频仍,高乡多疏浚塘河以蓄水,当地棉花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由“种棉十仅四五”扩大到“种棉渐多于豆”,挤压了豆麦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当苏州一地的棉花产量不够供应棉布生产需求时,需要输入外地棉花以保障棉布的产量。明代以降,棉已成为全国性的重要经济作物,“木棉之为利于人溥矣,衣被御寒,实有赖焉。夫既纺以为布,复擘以为纩,卒岁之谋,出之陇亩,功不在五谷下。”1113在官方政策鼓励下,棉花在南北诸多
12、区域推广种植。北方地区的棉花产量较高,如华北地区:据 种棉说 记载,李拔曾经“北至幽燕,南抵楚粤,东游江淮,西报秦陇”,足迹所经过的地方,“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八口之家,种棉一畦,岁获百斤,无忧号寒”。据山东通志 记载,山东六府皆有种植棉花,“东昌尤多,商人贸于四方,民赖以为利”。东昌府棉花种植极其兴旺,“所种之地,过于种豆埋土人望木棉成熟过于黍稷”5“户书第二”。临清州“种棉之地达百分之六十,棉花出产占本县之第一位”6。苏州府农家手织棉布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清前期,从弹棉、纺纱直至成布,也仅需7个工作日7。北方的棉花纺织技艺远不如江南地区,故北方产棉区因棉纺织业的相对不
13、发达而常将棉花贩运至江南地区。苏州地区便利的交通运输有利于客棉输入本地市场。清代政府重视河工,大力修治吴淞江、白茆河、至和塘、福山塘、元和塘等河塘水渠,维系了长江、大运河等河运畅通,为“北棉南输”贸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北方大运河沿线的广平府、曹州府、归德府、东昌府、临清州等地作为棉花的集中种植区,棉市贸易发达,每年秋后一派“花绒纷集,望之如荼”的景象,这些数量庞大的棉花顺着大运河水道,过临清关、淮安关,一直抵达苏州浒墅关,为当地棉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支撑。据清代关税统计资料显示,乾隆九年(1744),淮安关共征收税银二十万三千三百八十七两,其中棉花一项为八千一百两8。据 淮安关税则 规定
14、:“新棉花每担税六分,子棉花、旧棉花每担各税三分”,取其中间数,棉花每担税银0.04两,那么折合每年约有二十万担的北棉运往江南地区,通过苏州府转输于各地,成为苏州等地民众进行棉纺织生产的重要原料。如长洲县本地所产木棉甚少,但是很多农户小家庭纺棉为纱、织之为布,并习为恒产,“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9卷51 物产二。光福镇的劳动妇女亦皆以蚕桑、绣织为工,“凡女及笄,即习育蚕”10。这一时期,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所产的棉花成为苏州等地棉纺织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苏州府棉纺织业的发展,“今楚豫诸方,皆知种艺,反以其货,连舻捆载而下,市于江南,客花嬴,而土花诎矣”11。(二)棉纺织生产技术体系渐趋完善
15、知识传播记载理论化是促进棉纺织业技术发展的助推器。宋元时期,南路棉传入江南后,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逐渐推广应用,但文本化较低,仅南村辍耕录 有一定描述性记载。至明清时期,实践中得以理论化,不仅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等综合性农书中对江南棉纺织技术有所记录;而且涌现了专题性著作,如 木棉谱 布经 等,饱含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以 木棉谱 为例,书中不仅对棉种品类、选育、栽培等环节有所介绍,还详细介绍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记录了轧车、弹花弓、纺车、整经、织机、染色、踹布等工具机构和操作技术。这一时期,苏州府的棉纺织生产技术经过改进与提升之后,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三大技术体系的完善是繁荣棉纺
16、织生产的技术核心。有清一代,江南地区的棉纺织业生产体系不断完善,轧棉、弹棉、卷筳的纺纱技术体系,整经、浆纱、织造的织布技术体系,精炼、染色、踹布的染布技术体系。棉纺织业相关技术的专著涌现,有利于扩大其织造技术交流的地域范围,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更重要的是文本化技术传播的途径,较口耳相传的经验教学法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些著作中涉及植棉技术、染织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甚至已出现了符合生产标准化的记载内容,如精确记载了布料的多种染色配方,以及分析染布瑕疵原因和如何修补。发达的水系提供了手工业用水来源,是棉纺织业生产的保障。苏州府的棉纺织业能够迅速发展,与其充足的水源供应密不可分。棉布的生产过程中印染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低端土布或者是高端细布,其印染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水。苏州府四通八达的大小水系,一方面可以提供充足的印染用水,一方面也方便生产废水的排泄。依赖水力的各种机械,能够更大程度的在苏州府得到使用和推广,提高了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让苏州府的棉纺织品在整个国内市场中更具备竞争优势。114第42卷总第233期(三)棉产品消费市场扩大“从明中后期起,棉布即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