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家论坛 E x p e r tF o r u mF O R E S TS C I ENC EANDT E CHNO L O G Y1 二二三年第五期 林业科技通讯全国林业检疫性、危险性病害(病原微生物部分)(5)徐梅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 1 0 0 0 9 1)摘要:根据原国家林业局(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 0 1 3年1月9日发布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列出其中4 9种病原微生物,每种按病原菌名称、病原形态、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分布及危害、综合控制做了详细说明,每种均附有病害症状图片。可供生产、检疫、教学、科研等部门应用参考。关键词
2、:检疫性病害;危险性病害;真菌;细菌;病毒;综合控制中图分类号:S 4 3 2 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 0 9 70 2 8 5(2 0 2 3)0 50 0 0 10 3D O I:1 0.1 3 4 5 6/j.c n k i.l y k t.2 0 2 2.0 1.0 1.0 0 2 5作者简介:徐梅卿(1 9 3 9-),编审,林业科学研究 编辑部原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病虫害防治。E-m a i l:m e i q i n g x u y e a h.n e t(上接2 0 2 3年第4期第四部分)全全国国林林业业危危险险性性有有害害生生物物名名单单11 77.桉桉树树焦焦枯枯
3、病病1 5 2.桉树焦枯病菌病病原原菌菌:五隔帚梗 柱孢C y l i n d r o c l a d i u mq u i n-q u e s e p t a t u mM o r g a nH o d g e s(有丝分裂孢子真菌,丝孢纲,丝孢目,丝孢科,帚梗柱孢属)病病原原形形态态:分生孢子梗生于分格的菌丝上,菌丝宽36mm,大小为(7 51 2 0)mm(2.53.0)mm,分格,分枝,分生孢子长于顶端,聚生,无色,长椭圆形或梭形,15个分格,广东常见种一般不分格或仅为1格。病病害害症症状状:主要危害桉树的叶片、嫩茎和枝梢(图1)。感病叶片初期出现针头状水渍小斑,当条件适宜时,病斑逐渐
4、扩大,形成2种典型的病斑。第1种变为灰绿色,中间淡黄色,边缘有一褪绿水渍晕圈;后期病斑中部变成浅色轮纹状或不明显,多数叶缘的病斑连接,然后向中间发展,病叶焦枯变脆易裂。第2种变为黄褐色,病斑边缘有一退绿赤色晕圈,多个小斑连成大斑,使病叶呈现花斑状。病叶常卷曲皱缩,呈焦枯变脆易裂状。严重感病苗木叶片全部脱落、顶枯。茎部病斑表皮出现长条形或近圆形的浅色小褐斑,常凹陷,后期病斑变为深褐色,向四周扩展,环绕茎部,有些病斑表皮开裂。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靠近地面的病茎部或病叶上密布白色霜状物,为病原菌的孢子堆1。发发病病规规律律:病原菌在罹病组织和土壤中存留,在病组织上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可通过气流、雨水传播
5、扩散。远距离传播靠调运带病苗木扩散蔓延。分分布布及及危危害害:危害赤桉、柠檬桉、尾叶桉、巨桉、巨尾桉、尾巨桉、大叶桉、柳窿桉、窿缘桉、纤脉桉、刚果1 2号 桉、雷林 桉、雷林桉1 号桉、雷林桉3 3 号桉。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图1 桉树焦枯病综综合合控控制制:1)严禁用疫区桉树枝条作繁殖材料,严格检疫,杜绝带菌苗木调运出圃。选择和培养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和植株作繁殖母株。2)对带菌的旧苗圃地作土壤消毒。3)在发病中心区及早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用5 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7 0%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4)苗圃应通风透气,不宜过密,并及时排除积水,清除病苗、病叶、病枝。5)在背风低洼
6、的山坡种植时,采取宽行窄株等技术措施,使其通透性增强,减少病原菌的传播。11 88.杨杨树树溃溃疡疡病病(杨水泡型溃疡病)1 5 3.杨树溃疡病菌病病原原菌菌:有性阶段: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 o t r y o-s p h a e r i ab e r e n g e r i a n ad eN o t.(子囊菌门,腔菌纲,格孢腔菌目,葡萄座腔菌科,葡萄座腔菌属),同种异名:茶藨 子 葡 萄 座 腔 菌B o t r y o s p h a e r i ar i b i s(T o d e)G r o s s.e tD u g g.;无性阶段:聚生小穴壳D o t h i o r e l l a
7、g r e g a r i aS a c c.(有丝分裂孢子真菌,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小穴壳属)专家论坛 E x p e r tF o r u m2 F O R E S TS C I ENC EANDT E CHNO L O G Y二二三年第五期 林业科技通讯病病原原形形态态:分生孢子器数个生于子座内,或单生,近圆形,有明显孔口,大小为(1 8 0 2 1 0)mm(1 6 0 2 3 0)mm。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无色,分生孢子单细胞,长椭圆形或纺锤形,(2 02 7)mm(57)mm。在我国常见其无性阶段,而有性阶段较少出现。子囊腔黑色,炭质,近球形或扁球形,具乳头状孔口,(1 8
8、 02 6 0)mm(2 1 0 2 5 0)mm,单生或数个聚生于子座内。子囊束生,棍棒状,具无色双层壁,顶壁较厚,(1 0 01 2 0)mm(1 82 0)mm,有拟侧丝。子囊孢子8个,单孢,无色,椭圆形,(1 92 2)mm(68)mm。病病害害症症状状:水泡型:在树皮光滑的枝干上多形成水泡型溃疡。直径0.5 1.0c m,泡内充满褐色黏液,破裂后有褐色带腥臭味的树液流出。失水干瘪后,形成圆形稍凹陷的枯斑,灰褐色。散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后期在病斑周围出现密集成片的乳突状黑色颗粒(有性子座)。病斑愈合,大面积的皮层被破坏,引起植株死亡。枯斑型:在粗皮树的枝干上,常形成枯斑型溃疡。先
9、在树皮上出现数毫米大小的水浸状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柔软感,后干缩成微陷的黑褐色圆斑,病部皮层变褐,腐烂,流出褐色液体,不形成水孢。重病株逐渐枯死(图2)。发发病病规规律律:病害4月开始发生,5、6月为发病第一高峰,9月出现第二高峰。病原菌为弱寄生菌,从伤口入侵,最易危害干旱瘠薄立地条件下生长的衰弱林木,一般多为潜伏侵染,移植造林后由于生理失调,引起树势衰弱,发病率剧增。林地低洼积水,灌水不及时,重度盐碱使病害发生严重。青杨、小青杨、北京杨、群众杨高度感病,欧洲黑杨、美洲黑杨、毛白杨、新疆杨及其杂交类型沙兰杨、健杨、I-2 1 4 杨、波兰1 5 A 杨等表现抗病。分分布布及及危危害害:该病害为
10、我国杨树上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枝干病害,林分植株1 0 0%受到侵染,造成林木枯死。对柳、刺槐、核桃也有一定致病力。以华北、西北 和 东 北 最 为 普 遍,山 西、山 东、江 苏 等 省 也 有发生。综综合合控控制制:1)选择适应性强而速生的优良树种,提高栽培技术、改善生长条件、增强树势和抗病能力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并采取系统的综合防治技术,如苗木严格检疫。2)苗期7月底到9月上旬,用浓度为0.3 3%0.5 0%的甲基托布津溶液和浓度为1%的代森锌溶液以及退菌特喷干12次,起苗时用内吸杀菌剂、甲基托布津浸根,定植后选用1 0%双效灵涂干或喷干。3)预防冻寒害。图2 杨树溃疡病11 99.松松
11、针针红红斑斑病病1 5 4.松针红斑病菌病病原原菌菌:隔孢穴褥盘孢菌D o t h i s t r o m ap i n iH u l-b a r y(有丝分裂孢子真菌,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褥盘孢属)病病原原形形态态:病菌在针叶表皮下生,开始呈腔室状,逐渐突破表皮外露成盘状。分生孢子盘黑色,单生或几个并生在一个子座上。子座黄褐色,分生孢子无色,线形,直或略弯曲,(1 7.33 9.5)mm(2.74.2)mm,成熟时具15个隔膜,多数为3个。病病害害症症状状:多发生于叶尖端。发病初期,病斑中心褐色,随着病斑扩大,渐变成红至红褐色,呈短条状。发病重的针叶,病斑布满全叶,致使针叶枯黄,提早
12、落叶。树冠下部针叶先发病,渐向树冠上方发展。重病树呈火烧状。病树生长衰弱,逐渐枯死(图3)。发发病病规规律律:病菌以菌丝和不成熟的分生孢子盘在病叶内越冬,第2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病害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主要借雨水溅散扩散。病菌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叶内,潜育期长达6 0d以上。分生孢子放散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在雨后湿度大,放散孢子量较多2。在5-9月上旬均可捕捉到孢子,以5-7月放散量最多。苗圃周围有感病的樟子松做防风林,苗木受害严重。非感病树种混交林病害轻。适当修枝的幼林比未修枝的病害轻。国外报道不同种源和树种抗病性不同。分分布布及及危危害害:病害发生在松属4 0多个种、变种
13、和杂交种上,还危害欧洲落叶松、西特喀云杉和花旗松。我国樟子松、赤松、油松、长白赤松、红松、偃松和红皮云杉等树种常受害。病害危害苗木、幼树和大树,以苗期最重。黑龙江林区一些苗圃的樟子松、红皮云杉苗木因病绝产。人工幼林受害后,生长量逐年下降,个别因病致死。并扩散到辽宁、吉林少数林区。专家论坛 E x p e r tF o r u mF O R E S TS C I ENC EANDT E CHNO L O G Y3 二二三年第五期 林业科技通讯图3 松针红斑病综综合合控控制制:1)加强检疫是防止该病扩散的主要途径。2)及时清除病苗、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侵染来源。3)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浇水,增
14、施肥料,提高树木抗病力。4)在树木长出新叶后、病菌孢子放散前以及在孢子放散盛期,喷施浓度为0.1 0 0%0.1 6 7%的7 5%百菌清溶液或福美砷、代森铵等药剂,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22 00.枯枯萎萎病病1 5 5.枯萎病菌病病原原菌菌:尖孢镰刀菌F u s a r i u mo x y s p o r u mS c h l e c h t.(有丝分裂孢子真菌,丝孢纲,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病病原原形形态态:尖镰孢枯萎病病菌在自然条件下或人工培养条件下可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等3种类型,小型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肾脏形等,长假头状着生,(51 2)mm(
15、2.03.5)mm。大型分生孢子无色,多胞,镰刀形,略弯曲,两端细胞稍尖,(1 9.63 9.4)mm(3.55.0)mm。厚垣孢子淡黄色,近球形,表面光滑,壁厚,间生或顶生,单生或串生,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3。油桐枯萎病病原:尖孢镰刀菌油桐专化型F u s a r-i u mo x y s p o r u mS c h l e c h t.f.s p.a l e u r i t i d i s。气生菌丝茂密,白色棉絮状。菌落呈紫色、白色或赭黄色。在掌上电脑上看小型分生孢子大多单胞,卵形、长椭圆形或圆形,(5.01 8.8)mm(2.25.0)mm。大型分生孢子分隔25个,镰刀形,(1 6.35
16、 7.2)mm(2.85.0)mm。厚垣孢子单生或串生,双层壁,直径(5.01 2.5)mm。病病害害症症状状:病菌自根部入侵,在木质部导管中繁殖,向上蔓延至干、枝、叶、果,造成全株、半株或一侧枝条枯萎死亡,叶和果枯黄皱缩。剥离树皮后可见木质部条带状变色,初为褐色,后变黑褐色。雨季在病枝上见大量粉红色或橘红色大型分生孢子堆。后期皮层萎缩,条状开裂、凹陷,病健交界处形成隆起的愈伤组织(图4)。发发病病规规律律:油桐枯萎病菌以菌丝或厚垣孢子在寄主体内或土壤中越冬。第2年3-4月,土温在1 5 以上开始萌发和活动,通过根部伤口入侵在木质部导管中繁殖,并沿导管向上蔓延。雨季在树干表面产生粉红色大孢子,孢子沿树干流水又返回土中。病菌近距离扩散靠流水移动和人畜活动携土传播。远距离传播由病籽带菌传播。病菌沿导管纵向传导很快,接种1 5d后地上部分即枯萎死亡。病菌横向传导缓慢,有些病株呈半株枯状态可长达5年。病害初现期在4月底5月初,发病高峰期5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以后病情趋缓,1 0月以后停止发生。在不同的地形地势、坡向坡度,不同土壤类型,土壤p H值在4.5 08.4 4范围内的油桐林均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