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秦公簋铭文的笔法风格在字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_吴云峰.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82935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公簋铭文的笔法风格在字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_吴云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秦公簋铭文的笔法风格在字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_吴云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秦公簋铭文的笔法风格在字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_吴云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4大众文艺秦公簋(如图1),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19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是春秋时期(前770-前476)秦国(前770-前207)的青铜食器。通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腹径23厘米,足径19.5厘米。有一器一盖,器铸铭10行54字,其中合文1字,重文3字(如图2);盖铸铭5行51字,其中重文1字,共计105字(如图3,另有18字盖刻铭乃后来补刻,书风与铸铭相去甚远,故不在文章研究范围内)。1图1 秦公簋图2 器内底铭器盖联铭成一篇祭祀文,云:“秦公曰:不(丕)顕朕皇且(祖)受天命,鼏(宓)宅禹迹。十又二公,才(在)帝之坏(坯),嚴龔(恭)夤天命,保業氒(厥)秦,虩吏(使)(

2、蠻)夏。余雖小子,穆=帥秉朙(明)德,刺=(烈烈)(桓)=,邁(萬)民是。咸畜胤士,盍=文武,鎮靜不廷,虔敬朕祀。乍(作)尋宗彝,以邵(昭)皇且(祖),期(其)嚴徵各,以受屯(純)魯多釐,眉壽無疆,(畯)疐才(在)天,髙引又(有)慶,竈(奄)囿(有)亖(四)方。宜。”铭文大意是:“秦人先祖于此地开业多年,先后已有十二位先君进入宗庙,他们功勋显赫。我会以先祖为榜样,选贤举能,奋发治国。愿先祖保佑我长寿无疆,江山永固。”2秦公簋的发掘不仅为文字学、历史学的研究提供了史料支持,为书法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法书,研究其设计性,更是对当代字体设计的发展起到了启示作用。秦公簋铭文在继承大篆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

3、秦国自身的独特风貌,是秦统一后创立小篆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笔法上看,整体看似统一,实则富于微妙的变化,完美地诠释了设计中对立统一的美学法则。整体上看通篇铭文生发出一种雄浑劲健、自然天成的艺术氛围。一、秦公簋铭文的笔法风格综述笔法指书写时掌握轻重、快慢、方圆、偏正、曲直等的方法。秦公簋铭文的笔法整体看似统一,实则笔画的形态各异,起笔、运笔、收笔也均能体现出微妙的变化。从运笔上看,以中锋运笔为主,笔画粗细相对一致,由于笔毫和纸张接触的时候,压力分布在笔锋的中心,并向附毫处逐渐减小,造成深化程度的不同,易产生中间润泽,两边枯槁的有层次、有质感的、劲健的笔画效果;3从起笔和收笔上看,大多笔

4、锋深藏,不露圭角,蕴含着“果敢之力”与“含忍之力”,起收笔多呈不同程度的圆浑之状,颇具厚重感。4文章将从横画和竖画和其他笔画(点、秦公簋铭文的笔法风格在字库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吴云峰 中野仁人(京都工艺纤维大学 工艺科学研究科,日本京都 606-0953)摘要:为了使秦公簋铭文在当代字库设计领域能发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笔者通过对于秦公簋铭文的书法风格、字库设计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调查走访,分析、归纳出秦公簋铭文笔法的设计性,并将其应用到当代汉字字库的设计开发中,制作出了一套名为“古韵秦公体”的字库样本,是将传统应用于当代的一次艺术实践研究。关键词:秦公簋;铭文;结体;设计性;字库

5、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28(2023)04-0034-04*基金项目:本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美术与设计35大众文艺撇、捺、折等)三个方面分类研究秦公簋铭文的笔法的设计性。二、秦公簋铭文笔法的设计性(一)横画秦公簋铭文横画的最大特点是多呈弯曲之势,这是虢季子白盘铭文、钟镈铭文以及其他金文所不具备的(其他金文多是撇、捺和笔画转折处弯曲,如图4),多数的弯曲和少数的平直形成对比,且弯曲的弧度与方向上的不同形成了另一个层次的对比。如图3所示,“亖(四)”字(5行8字)的四个横画,第一横平直,第二横开始向下微曲,第三横则加大了弯曲的弧度,第四横弧度最大,且四

6、个横的弯曲方向一致;“皇”字(3行2字)“王”部首的三横则与“亖”字相反,第一横弧度最大,第二横弧度减小,第三横则是近乎平直的向上微曲,且三横的弯曲方向一致。以上二字颇有渐变的设计美感,这种弧度渐变的规律在“天”(5行1字)、“士”(1行4字)等字中均有体现。“疆”字(4行7字)的“畺”部首由于两个“田”部件的底部均呈圆弧状且弧度较大,所以三个横画都保持了平直状态,以稳定字的结构;“乍(作)”字(2行6字)与“疆”字一样,由于“乚”部件底部呈圆弧状,两个横画则都保持平直。以上二字十分注重局部曲直的变化和整体结构的稳定之间的关系。图3 盖铭 图4 秦公钟铭文除此之外,横画起笔、运笔、收笔的微妙变

7、化也不容忽视。如图2所示,“才(在)”字(4行5字)的横画,逆风起笔,回锋后笔锋朝下侧锋向上右行渐调至中锋运笔,至笔画中段逐渐向下右行,最后轻提向左回收,起、运笔颇似隶书中波磔横的笔法特点;“二”字(4行3字)的第一横(第二横收笔处有锈蚀痕迹,故不做分析),逆锋起笔,回锋后稍做停顿,中锋运笔向上右行,至笔画中段逐渐向下右行,最后轻提向左回收。两者相较,收笔相对起笔都略显草率。起笔由于中锋和侧锋的差异,后者更为圆浑,前者则是圆中有方。“帝”字(5行1字)的横画则与前两者相反,起笔相对草率,而收笔圆浑厚重。5(二)竖画秦公簋铭文的竖画的形态相较于横画较为统一,均为直线,没有曲直对比,且多呈微倾之势

8、,倾斜角度的微妙变化与方向上的不同形成对比。图2中“不”字(1行4字)、“十”字(4行1字)、“才(在)”字(4行5字)、“小子”字(8行4字)的竖画均向左倾斜,且倾斜的角度逐渐增大;图3中“才(在)”字(4行10字)、“士”字(1行4字)、“祀”字(2行5字)的竖画均向右倾斜,且倾斜的角度逐渐增大,这种倾斜角度的微妙变化同前文提到的“亖(四)”字和“皇”字的“王”部首一样,蕴含着渐变的设计美感。竖画的起笔、运笔、收笔与横画一样,变化微妙。如图2所示,“才(在)”字(4行5字)的竖画,逆风起笔,回锋后笔锋朝左侧锋微向右下行渐调至中锋运笔,然后稍做停顿,回锋收笔,颇似楷书中垂露竖的笔法特点;“十

9、”字(4行1字)的竖画,逆锋起笔,回锋后稍做停顿,中锋运笔微向右下行,最后顺势出锋收笔。收笔处尽显楷书中悬针竖的笔法特点。(三)其他笔画1.点画秦公簋铭文的点画从形态上看,有扁圆形,如图2所示,“十”字(4行1字)的点画;有三角形,如“虩”字(7行3字)中“曰”部件中间的点画;有细碎的不规则形,如“”字(10行5字)中“柬”部首中间的两点。诸如此类此类形态各异的点画却又统一在通篇铭文和谐的整体中。从起笔、运笔和收笔上看,“虩”字(7行3字)中左上的“小”部件(左下的“小”部件的两点过长,可以看作撇捺,故此处不做分析)的左点逆锋起笔,回锋后中锋运笔向左下行笔再顺势出锋收笔;右点笔锋朝上,顺锋起笔

10、,中锋运笔向右下行笔再顺势出锋收笔。以上两个点画的处理都极似隶书点画的笔法。2.撇、捺画秦公簋铭文的撇、捺有的呈弯曲之势(虽同为弯曲,方向上却有差异),如图2中“帝”字(5行1字)的“巾”部首的撇捺(秦公簋铭文中将此字的“冂”部件作撇捺处理)呈外扩之势,而“冖”部件的撇捺(两点画过长,故作撇捺处理)呈内收之势,同一字中的两处撇捺,一处外扩,一处内收,形成局部对比;有的呈笔直之势,如图2中“命”字(3行1字)的“人”部首,另一“命”字(6行3字)的“人”部首则是直中有内收的微曲之势,两个“命”字形成微妙的对比;有的则是呈现出方折之势,但转折处圆转,在一个笔画中体现出方圆对比,如图2中“公”字(4

11、行4字)的“八”部首。此外,撇、捺的起笔、运笔和收笔与前文分析的点画类似,故此处不再赘述。3.折画秦公簋铭文折画中全包围的“口”“囗”部件均呈上方下圆之势,如图3中的“囿(有)”字(5行7字)的“囗”部首和“畜”字(1行2字)的“田”部首的“口”部件;“宀”部首中的“冖”部件呈方折之势,如图2中的“宅”字(3行3字)和图3中的“宗”字(2行8字);“肀”部件中的折画呈圆转之势,如图2中的“秉”字(9美术与设计36大众文艺行2字)和图3中的“靜”字(1行9字)。折画中尽显方圆对比。此外,折画中起笔、运笔和收笔的细节多隐藏在笔画连接处,不便观察,外露的部分也根据笔画形态的不同与前文所述的横画、竖画

12、、点画类似,故此处不再做分析。从设计的角度看,秦公簋铭文的笔法完美诠释了对立统一法则。佐藤敬之輔在汉字(上)中提道:其中,d是纵向笔画的粗度,S是假想框的高度(秦公簋铭文的每个字均由活字模打造,活字模则可以看作假想框)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得到线幅比(W)。6如图5所示,取图3中印模痕迹相对清晰的“靜”字(1行9字)、“朕”字(2行4字)和“期(其)”字(3行4字)三字作样本,择三字中较为重要且清晰的笔画的视觉中心处取d值,再将S1d1,S2d2,S3d3分别代入线幅比公式,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可得W1=3.53%,W2=3.66%,W3=3.86%,三字的线幅比的极差(R)=0.33%,范围误差较小

13、。所以秦公簋铭文的笔画整体上呈现出统一的视觉效果。而对立则体现在前文所述的曲直对比、弧度对比、斜度对比、方圆对比等种种微妙的对比中。图5 图6图5“静”“朕”“期”的线幅比示意图图6 古韵秦公体此外,前文多处提及的秦公簋铭文中颇似隶书或楷书的笔法,虽处萌芽阶段,但这正是书体由王公贵族祭祀鬼神专用的金文开始向庶民日常书写用的隶、楷书发展的例证。这种注重功能,以人为本的观念的萌芽体现出中国古代“致用利人”的设计思想。墨子非乐有云,“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与人有利的就做,与人无利的就不做。这一点看似简单,却有深刻的意义,使得中国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保持关怀人,讲求功能的、人道主义思想

14、的设计观一直是中国古代设计中的一条主流。三、基于秦公簋铭文笔法风格的汉字字库设计实践字库是将文字和相关符号按照一定的顺序编码,组成的文字字符集合库。中国国家标准总局于1981年5月实施的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标准号GB2312-80)中收录了6763个常用汉字以及682个常用符号,约覆盖中国大陆地区99.75%的汉字使用频率,被当作当代简体汉字字库开发常用的字符集。字库字体以印刷字体理论为基础,进行外观与功能的设计。汉字字库文字的结体、笔画需要符合国家规定的现行汉字字形规范。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字体公司和设计师已经累积了较为扎实的汉字字库设计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经验,但是,基

15、于秦公簋铭文等古文字的艺术风格的优秀的古风字库设计却是极为稀缺的。因此,文章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汉字字库设计的基础上,以秦公簋铭文的笔法风格为研究对象,探寻新的字库设计思路,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笔者以秦公簋铭文为样本,提取其笔法风格的设计性,在尽量保留秦公簋铭文的原始特征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汉字的字形骨架,提高文字的识别性,引入秦公簋铭文笔法粗细均匀、变化丰富等特点,以汉字字库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实践,创作了一套包含“午”“后”“初”“晴”“浅”“的”“笑”“温”“和”“光”“线”“覆”“下”“来”“每”“一”“寸”“毛”“孔”“都”“因”“此”“通”“透”“了”“暖”“这”“个”“空”“灵”“清”“

16、寂”“季”“节”“坐”“静”“地”“读”“天”“阴”“散”“落”42个常用汉字以及“,”“。”2个常用符号的字库设计样本(如图6),并命名为“古韵秦公体”。这套样本包含独体字13个,左右结构字17个,上下结构字8个,半包围结构字3个,全包围结构字1个以及“午”“衤”“日”“青”“氵”“白”“竹”“禾”“纟”“子”“阝”“囗”“辶”“爫”“穴”“工”“彐”“火”“宀”“又”“艹”“卩”“人”“争”“土”“也”“讠”“头”“天”“月”“攵”“夂”“口”33个常见部首。接下来,文章将和第二章一样,分别从横画、竖画和其他笔画三个方面来分析将秦公簋铭文运用于字库设计实践的设计思路。(一)横画1.曲线如前文所述,秦公簋铭文的横画笔法的最大特点是多以曲线的形式呈现,且通过对于“亖(四)”和“二”等字的分析得知,当一个汉字中存在多个横画时,这些横画的弯曲度往往呈渐变趋势,颇具设计感。7笔者在“古韵秦公体”中运用了以上特点(如图6)。2.曲直对比前文通过对“乍(作)”和“疆”等字的分析得知,秦公簋铭文为了保持文字结构的稳定和增强细节处的对比(当一个汉字中横向笔画过多时,如果都呈弯曲之势则会显得绵软无力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