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 色 产 业产业创新研究 2023.6 第12 期88基金项目:本文为 2021 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长三角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与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CX035)、20222023 年度滁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项目“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CZDXKT202208)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宋迎迎,男,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中共滁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双创”园区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路径分析以滁州高教科创城为例宋迎迎(中共滁州市委党校,安徽滁州 239000)摘要:构建运行良好、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双创
2、”园区科技创新水平,是推动“双创”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滁州高教科创城具备“双创”园区的典型特征,在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过程中,存在着亟待细化完善的诸多问题,科技创新各要素之间尚未形成总体效率。因此,本文围绕“产、学、研、金、政、融”六条路径,提出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路径建议。关键词:“双创”园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滁州高教科创城;路径创新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
3、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是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国内外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借鉴了自然生态学的观察与解析视角,以生态子系统同构关联的思维揭示各类创新主体及其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创新子系统与外部资源之间的协同互动2。作为滁州市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双创”平台,滁州高教科创城自 2014 年成立以来,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在发展理念上,突出“研、产、学、城”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一”及小组团有机生长;在发展思路上,坚持“一人才一项目、一院校一基地、一平台一产业”的发展路径;在发展方向上,突出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4、。当前滁州高教科创城需要加快构建各类创新要素协同集聚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进而提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力与竞争力。一、滁州高教科创城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取得的成效第一,营造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结合滁州高教科创城实际,重点在省级高新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制定了相应政策。同时,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活动,宣传和落实国家及省、市、区的各类创新创业政策,让企业享受到更多科技创新“政策红利”。第二,打造“双创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承载能力。积极引导园区科技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活动,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5、企业技术中心等新兴技术研发机构,持续推进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第三,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落地生根”。与长三角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对接会,征集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多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中关村滁州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相继落户滁州高教科创城。第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不特 色 产 业INDUSTRIAL INNOVATION 产业创新研究89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滁州高教科创城生产、生活和生态类的配套设施已基本满足项目入驻需求,固定资产、基金、税收等关系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相关政
6、策逐步配备完善,自然景观、人文政策和产业发展生态基本形成。第五,优化营商环境,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一是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支持机制,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创业。二是积极参与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为初创人才和团队提供展示才能、技术、成果的舞台。三是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为人才创业、工作、生活提供舒适的环境。二、问题分析作为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双创”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模式与传统工业园区有着本质不同。传统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以“招商建设制造产出”为特征的产业链,最终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而“双创”园区则重点打造“引进科研院所集聚人才团队开展科研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未来产业”为特征的创新链,最
7、终形成引领区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比如,合肥的科技城就是一个成功的模式,启迪科技城依托清华科技园 20 多年园区建设运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研究、创业服务、创客空间、科技园区运营为核心,以金融资本为纽带,打造成科技园区、科技实业、科技金融“三合一”为核心特征创新生态链。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了以公共安全、智能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教育等为代表的六大新兴产业集群。与之相比,滁州高教科创城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上尚存在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不突出、创新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创新平台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亟待细化完善等问题,科技创新要素之间总体效率有待提高。(
8、一)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不突出目前,滁州高教科创城落户的科技型企业数量总体偏少,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完全形成。由于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偏弱,难以建立研发机构,部分企业虽建立了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但由于缺乏技术人员、科技经费、科技项目做支撑,导致研发活动的层次水平不高,有成果、能发挥作用的较少。(二)科技创新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目前,滁州高教科创城受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及生活服务配套不健全等因素制约,难以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尤其缺乏具有研发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人才“引入难”和“留不住”的现象并存。(三)创新平台支撑能力有待提高近年来,滁州高教科创城引进了中关村、西
9、交大等创新平台,但创新平台的数量总体偏少,支撑能力有待提高。此外,滁州高教科创城缺乏专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无法有效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咨询、培训交流等服务。(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创期和成长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滁州高教科创城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借助风险投资、信用担保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尤其是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很难获得资金支持。(五)科技创新政策亟待完善目前,针对高教科创城本身特点制定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有待完善,并且与长三角先进地区相比,政策的吸引力相对偏弱。比如,天使投资基金兑现周期长、对初创型的科技型企业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等。三、加快构建
10、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路径(一)围绕“产”:加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牢科创产业基础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鼓励引导中小微企业参与创新,以加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二是引进核心人才团队。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按照“一人才一项目”的发展思路,围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大健康等重点产业方向,面向长三角乃至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引进、专项资助引进等多种方式,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核心人才支撑。三是集聚高端产业项目
11、。紧紧抓住南京市作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基地,能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产业以及科研、教育等领域对周边地区形成溢出效应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中关村、西交大等平台信息、渠道、资源优势,联合组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团队,吸引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企业在滁州高教科创城建立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加快标准化厂房、研发办公楼建设,进一步完善生产、生活、生态类配套设施。(二)围绕“学”:加快建设滁州新型“大学城”一是引进长三角高校建立分校。滁州高教科创城应充分发挥其现有的区位、环境、成本等优势,加强与长三角高校的对接合作。二是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滁州高教科创城应加
12、快与长三角知名高校对接,创新合作模式,合作共建一批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大学的特色学科优势、专业优势、教育资源优势,打造一批科技服务、科技金融、检验检测、创新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生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好并发挥好现有实训基地的作用,搭建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两大圈层内高等院校的合作渠道和交流平台,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和实训。特 色 产 业产业创新研究 2023.6 第12 期90(三)围绕“研”: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落地生根”一是深入推进校(院)企合作。滁州高教科创城应加强企业技术需求信息、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信息的征集和梳理,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
13、深度合作,形成和转化一批重要技术创新成果。在合作模式上,校(院)企双方可以选择合作共建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新兴技术研发机构,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此外,也可探索高校以科技成果入股,企业以资金入股,共同组建高新技术企业。这种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和技术、企业在资金和管理上的优势,有效实现了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途径。二是引进一批高质量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创新平台的引导和管理,强化其创新支撑能力,扩大与长三角大院大所的交流合作,共建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企业中试基地、重点工程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
14、构建集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化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发展一批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障。积极引进科技咨询、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机构,形成多层次、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四)围绕“金”: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一是充分发挥基金的引导支撑作用,破解高科技项目初始融资难题。充分发挥政策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多种形式的产业基金,扩大现有产业基金规模,强化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联合金融机构组建科技金融公司,鼓励上市公司、企业家、各类商会组织等民间资本出资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参股、控股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构建覆
15、盖科技型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集群。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全周期、高效率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建立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评审制度,在客户准入、信贷审批方面提供便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利用好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促进高科技企业快速健康成长。充分发挥科创板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科技型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布局组建特色产业基金。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组建若干只产业基金,瞄准优质项目进行风险投资,充分发挥基金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五)围绕
16、“政”:全面落实、完善各类科技创新政策,打造面向长三角的一流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一是加快集成科技创新政策。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大力宣传并全面兑现落实省、市、区各项人才、科技创新政策,细化、完善实施办法,让现有政策充分发挥效应。同时,针对滁州高教科创城作为“双创”园区的特点和需求精准发力,制定并完善符合滁州高教科创城科技创新需求的政策体系。尤其要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各类主体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学习借鉴长三角先进城市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加强创新政策衔接,制定、完善一批鼓励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二是提供便捷、完善、优质的配套服务保障。在人才的服务和保障上,要加大软硬件环境建设,按照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生长的发展要求,建立和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生活配套设施,落实好引进人才及企业聘用务工人员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生活环境。三是对标国际标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标准体系,逐项对标补短板、促提升,以一流的营商环境提升滁州高教科创城的对外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及对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