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双区”建设背景下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网络演化研究.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93790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区”建设背景下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网络演化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双区”建设背景下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网络演化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双区”建设背景下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网络演化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双区”建设背景下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网络演化研究 郑舒桐杨钰琳李文辉摘要:广州和深圳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流动网络广度不断提升。广州和深圳的发展有不同的定位,两地应合力打造技术创新“双城”互动的典范。广深两地应提升技术创新势能,形成错位互补的区域技术创新流动格局,以及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显隐性知识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同时,要发挥民营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流动中的积极作用,推动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关键词:技术创新流动;创新网络;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图分类号】F124.3/G301doi:10.3969/j

2、.issn.1674-7178.2023.03.0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布局建设研究”(21ZDA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KIBS嵌入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研究”(42171172)、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国两制下跨境技术创新转移的过程、特征和机制”(GD19CTQ02)、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湾区背景下廊带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时空过程和机制研究”(2019GZGJ36)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和深圳作为珠三角地区双中心城市一直备受关注,广州和深圳可持续性协同发展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经济转型

3、升级、就业创业、政府科技政策、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经验等方面,广州和深圳常常被置于同一比较框架之中。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和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先后发布。在此背景下,广州和深圳加快合作步伐,旨在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努力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最具活力和最有竞争力的“双子城”。探讨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网络演化,对发挥中心城市各自优势、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协同效应和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36城市观察 2023年第3期Urban Insight,No.3,2023

4、一、研究设计(一)研究区域根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州和深圳均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对周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1。广州和深圳均处在优越的地理位置上,且拥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丰富的技术创新资源。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具有典型意义。本研究以广州和深圳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具体研究对象为广州与深圳各创新个体之间的创新技术转移专利。(二)研究方法与指标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广州和深圳技术创新流动的社会网络演化关系。其流动网络是以广州和深圳中的创新个体为节点、以专利技术转移关系为边、专利项数为边权重所构建的加权网络,并通过UCINET软件进行可

5、视化分析。研究构建了网络整体层面指标和网络节点层面指标评价体系(表1)2,并从广州深圳、深圳广州两个维度和整体、个体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三)数据来源与整理研究中涉及的技术转移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网站数据库。专利计量信息提取。在数据库专利权转移“变更前地址”和“变更后地址”栏,分别输入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的名称,提取2019年12月31日及之前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专利计量信息。表1广州和深圳技术创新流动社会网络评价指标体系网络层级整体层面节点层面衡量指标节点数边数密度平均路径长度节点度节点强度度数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计算公式N=|V|(1)M=|E|(2)De=2|E|

6、V|(|V|-1)(3)L=112N(N+1)i jdij(4)CD(Ni)=j=1Naij(i j)(5)Si=jw(i,j)(6)(7)CB=j 2”的协同效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前,北上广深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分别为136家、47家、21家和6家。广州、深圳地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偏少,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不相匹配。因此,广深两地要紧紧把握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重组国家实验室体系的契机,充分利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努力联手打造前沿科

7、技领域的“国之重器”与创新高地5。广深两地还可以发挥已建成的12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的作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引进来”的方式培育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为技术创新流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研究动力源泉。2.提升技术创新势能,发挥各自技术创新优势,取长补短,形成错位互补的区域技术创新流动格局。广州和深圳要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积累。2022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是仅次于东京横滨地区的全球第二大创新集群。但从年授权专利数量来看,北上广深分别为 20.3 万件、17.8万件、14.7万件和27.5万件。从中可以发现,广州的创新势能仍在积蓄,而广深两地在集

8、群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因此,广深两地更应该增强技术创新互动,形成强强联合、双轮驱动的轴辐式协同创新态势,为高效的“双城”互动提供强劲的技术创新势能。广州和深圳要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排头兵。广深两地在创新领域拥有差异化的禀赋优势,但两地错位竞合的条件尚未完全齐备6。广州的技术创新优势在于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创新资源丰富。截至 2022年,广州有 8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总数达 141.26万人,数量居全国第一。广州集结了全省 97%的国家重点学科、80%的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事业单位 19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51家,市级重点实

9、验室218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1家(含省级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深圳的技术创新优势在于高新技术和创新创业。2022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49%,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7.25%,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94.0%;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43家,总量2.3万家,深圳高新区综合排名全国第二;有124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和17家市级双创示范基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因此,广州应进一步激发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活力,深圳应进一步激发高新技术和创新创业潜力,促进创新资源有效整合、错位流动,形成同频共振的合力,推动

10、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3.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以显性知识流动带动隐性知识流动,形成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显隐性知识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从广深两地“十四五”发展规划来看,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同有异。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双区”建设背景下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流动网络演化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50城市观察 2023年第3期Urban Insight,No.3,2023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和轨道交通产业等8个。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高

11、端制造装备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与时尚产业和海洋产业等7个。因此,广深两地可以根据相类似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增强技术创新互动交流,带动技术创新在相类似的产业间快速流动,提升创新技术促进产业发展的效率。广州和深圳应注重技术创新中隐性知识的高效流动。专利技术转移主要是技术创新流动中的显性部分。巴特尔特(Harald Bathelt)等提出的“蜂鸣管道”(Buzz-and-Pipeline Dynamics)理论认为,知识在区域尺度的“蜂鸣”流动中,应更加注重隐性知识的流动。但在通信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动更具复杂

12、性和多元性。在此过程中,区域本地“蜂鸣”所带来的近距离本地互动,仍然是激发创意、创新和创造的源泉。因此,广深两地应深化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流动路径的挖掘,将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孵化转化平台,构建“互联网+”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提高广州和深圳转移创新技术的信息和资源的网络可达性。同时,广州和深圳应该积极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在对方城市成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为广深两地隐性技术创新流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4.发挥民营企业、科技中介和科技金融机构在技术创新流动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广州和深圳应重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流动中“多点开花”的作用。

13、根据2022年的数据,广州共有企业近200万家,民营企业数量达到90%以上,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40.6%;深圳有民营企业 237.9 万家,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7.0%,民营经济占 GDP 的比重为 55.9%。因此,广深两地要发挥民营企业专业化程度高、市场机制灵活、捕捉信息敏锐和紧跟需求导向等优势,增强其在技术创新流动网络中的快速联动效能,形成“多点开花”的效果。广州和深圳应注重科技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广州和深圳的技术创新具有很高的市场化水平。2022 年,广州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645.5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居第二,占 GDP 比重为 9.17%;深圳技术合同成交额

14、占GDP比重也在稳步增长。另外,在“双区”建设和“双循环”格局推动下,两地对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需求持续高涨。因此,广州和深圳应加快培育技术创新转移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从业人员、技术经理人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拓展技术转移市场化增值服务,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业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创新技术精准流动、高效流动。广州和深圳应注重创业投资基金的引领作用。针对广州在推动三地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创投不够活跃等短板,广州于2023年初发起设立了总规模达2000亿元的两支母基金,分别为1500亿元的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和500亿元的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重点投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

15、等领域。截至2023年初,深圳私募基金已登记管理人3871家,在管基金21555只,在管规模2.2万亿元,均稳居全国前三。创业投资既是科技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重要环节。因此,广深两地应更好激活创业投资基51金的扶植作用,链接更广的创新创投资源,聚集更多的创业投资机构,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与创业企业有效流动,让科技金融更好助力两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M,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2页。2 李文辉、李青霞、丘芷君:基于专利计量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技

16、术创新演化研究 J,统计研究 2019年第8期,第74-86页。3 丁焕峰、周锐波、刘小勇:广深“双城”联动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战略 J,城市观察 2021 年第 1 期,第 7-22页。4 同3。5 同3。6 史欣向、李善民、李胜兰:广深充分释放“双城”联动效应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研究 J,城市观察 2021年第3期,第60-74页。注释:刘曲:专访:政策、投入和转化能力助中国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行列访 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 联合作者萨哈 文施-文森特 DB/OL,2021年9月24日,http:/ EB/OL,2023年3月21日,https:/ 年 5月6日。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22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23年3月22日,https:/ EB/OL,2023年5月12日,http:/ DB/OL,2023 年 4 月 28 日,http:/ DB/OL,2023年 3 月 15 日,http:/ DB/OL,2023 年 4 月 29日,https:/ DB/OL,2023年4月26日,https:/ DB/OL,2023年5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