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9405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昌吉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2023年6月第3期Jun.2023NO.3引言纵观中国翻译史的演进,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域外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肇始于东汉的佛经文化翻译实践经南北朝持续到唐宋时期,对中国隋唐文学的文风、内容、修辞和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次文化翻译实践始于16世纪,此次翻译实践是由域外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为在中国传播基督教普世价值观而发起的宗教作品的翻译。除宗教作品翻译外,还有科学先驱徐光启和李之藻等人参与的自然科学作品的翻译。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清末民初。鸦片战争后,长期关闭的国门被西方坚船利炮打开,晚清政府认识

2、到翻译人才对了解和学习西方社会的重要性,一方面,创办了官办的翻译人才培训机构京师同文馆,该馆培养了曾国藩和马建忠等528名了解西学的翻译人才。另一方面,派遣10000多名留学生向西方和日本学习新学。在国内培养的翻译人才和留学生的共同作用下,大量西方文学作品通过转译、节译、全译等方式经报社和出版社等媒体的共同作用下传入到中国。同时,新的文学体系受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尚未建立,这些翻译文学作品为新文学运动时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翻译文化效应”研究(Trans-cultural Effectology)1是笔者近年来从事的翻译系列研究,是在分析综合和借鉴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多种

3、理论(目的论、多元系统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等)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翻译学研究范式和理念。其主要思想是,无论是文化翻译实践,还是翻译文化研究,都应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只有对其做一种还原性的历史文化解读,才“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王崧珍1衣龙洋2(1.昌吉学院外国语学院新疆昌吉831100;2.新疆科技学院发展规划处新疆库尔勒841000)摘要:清末民初的文化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奠定了基础,士大夫阶层通过文化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可能和机遇。救亡图存爱国人士的出现、精通外语知

4、识精英的培养、追求异国情调和新知读者群的涌现,为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现实可能。研究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视角,在追溯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提供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分析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关键词:“翻译文化效应”;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翻译实践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69(2023)-03-0086-05收稿日期:2023-01-28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翻译文化效应论的学科构建与拓展研究”(20BYY130)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王崧珍(1979-),男,甘肃山丹人,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西

5、方文化。衣龙洋(1985-),男,山东栖霞人,讲师,研究方向: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学科交叉融合。2023年第3期能对其翻译文化实践和翻译思想及其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有客观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将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视角,在追溯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提供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分析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影响。一、清末民初外国文学作品汉译概述域外文学作品汉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文化现象。高旭东将20世纪中国文学的西化追求分五个阶段,即18951917年、19171927 年、19271949 年、19491978年、19

6、792000年。2第一阶段正好是清末民初,这一阶段域外文学作品的汉译对中国文学西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文学体系受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掣肘尚未建立,为翻译文学在清末社会文化语境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提供了现实条件。鸦片战争结束后,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使无数仁人志士认识到中国近代革命屡遭失败的原因既不在“器物”不如人,也不在制度不如人,而在于思想落后于西方。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使中国对西方的科技有了一定了解,而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仍然离不开文化翻译实践。1862年清政府在受西学影响的马建忠等人的建议下开设了官办的京师同文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在拟设翻译书院议 一文中,马建忠指出:“盖通洋文者不达汉文,通

7、汉文者又不达洋文,亦何怪夫所译之书皆驳杂迂讹,为天下识者所鄙夷而讪笑也。”3清政府还颁布了鼓励留学的政策,大批有识之士到国外游学,这对学习外语和睁眼看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有些留学生精通多门外语,不仅译介了大量的域外小说,同时还参与到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朱云生认为:“从1890年到1919年这三十年,是迄今为止介绍外国文学最旺盛的时期。在这一次的翻译高潮之中,外国文学之被介绍给中国读者,首先是大量外国小说的涌入,晚清文学自此开始以小说为大宗。”4另据陈平原统计,“从 18991916 年,翻译小说合计为 796部,其中仅仅1906年就有110部,1917年有126部。”5由此可见,晚清开启了大规

8、模域外文学汉译运动之先河,涌现出严复、林纾、马君武、苏曼殊、辜鸿铭、鲁迅、周作人、陈独秀、胡适、郭沫若等一批优秀的翻译家,以下简要介绍五位对现代文学影响较大的翻译家及其译作。“译才并世数严林”,林纾因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并受维新派倡导的“小说界革命”的影响而从事小说翻译,按林纾自己的话:“予不审西文,其勉强厕身于译界者。”林纾虽不精通外语,但通过与别人合作,于1899年译介了第一部由欧洲输入的文学名著 巴黎茶花女遗事,该译著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不仅改变了晚清人们对域外小说创作技巧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偏见,还对晚清小说的创作和书写带来了影响。林纾受救危亡于乱世之间爱国情怀的影响,译介了 黑奴吁天录 伊索

9、寓言 滑铁卢战血余腥记 鲁滨逊漂流记块肉余生录 和 雾中人 等作品。为迎合晚清士大夫读者群对文言文体的偏好,林纾采取了改译和意译的归化翻译策略,为晚清士大夫阶层提供了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严复作为晚清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留学英国,回国后恰逢甲午战争,战后受维新爱国运动思潮的影响,与梁启超等人创办了 时务报 和 国闻报,积极宣传西方国家社会政治制度来推行变法维新。严复主要译介了 天演论 原富 群学肄言 等反映西方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著作,但其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对后来外来文学作品的翻译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严复在译介西学上同林纾有相似之处,两人均采取了归化的意译方法来迎合晚清士大夫对古文体

10、的偏好。但严复曾留学英伦,精通英语,译介西文没有像林纾一样改译或者删译,而是按照“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译介西文,把译作当艺术品一样精打细磨,追求高质量的译作。鲁迅作为留日学生的代表,把译介域外小说作为“盗天火”来振作“国民精神”,翻译了月界旅行 斯巴达之魂 域外小说集 和 死魂灵 等作品。鲁迅提出了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翻译思想,主张采用异化法以丰富目标语文王崧珍衣龙洋“翻译文化效应”研究视域下清末民初外国文学翻译实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872023年昌吉学院学报化。“鲁迅赞成所谓的 硬译,就是这种:装进新造的句法,一时可能使人感觉 异样,而 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的 硬译。”6革命翻译家瞿

11、秋白第一个翻译出了 国际歌 的歌词和曲谱,并发表在 新青年 创刊号上,后来还翻译了 高尔基论文选集 法兰西近代短篇集 和 少女之誓 等作品。郭沫若本着“通过翻译可以承受全世界的文化遗产”的意愿,译介了大量文学、政治经济、考古美术和文艺类的作品,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借鉴不同作家的风格,尽量将其在译作中体现出来,翻译了 雪莱诗选 查拉图斯屈拉钞 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和 海涅诗选 等作品。除以上五位翻译家及译作外,还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家和经典作品,“可以说在世纪初有影响的文化人都参与了当时翻译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的作品,这些文化人正是在清末民初翻译文学耳濡目染下成长起来的。”4限于篇幅,这里不再

12、赘述。二、清末民初外国文学作品汉译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影响在传统文学研究中,翻译文学在一个国家文学系统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因不被译语文化和文学系统接受等因素而遮蔽,翻译文学只是当做个别文学现象看待。对此,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认为翻译文学是多元文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指出,“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对文学多元系统所作的任何描述和解释就都是不充分的。”7埃文-佐哈尔对翻译文学在特定文学系统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翻译文学的地位处于中心还是边缘位置,是由译语文学多元系统的特征所决定的。在三种情形之下,翻译文学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会处于中心地

13、位,作为创新力量,为文学形式提供新的内容。这三种情况如下:“(1)当某种文学系统还没有明确成型,还处于 幼嫩的、形成之中的阶段;(2)当文学处于 边缘 或弱势 地位,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3)当文学中出现了转折点、危机,或文学真空的情况。”8翻译文学地位的变化会带来翻译规范、翻译行为和翻译政策的变化。按照埃文-佐哈尔的文学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学的出现为处在晚清转折时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机遇。外国文学翻译实践为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正是在外国文学的译介过程中开始的。清末民初外国文学作品汉译对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带来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外国文学翻

14、译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提供了现代文学创作的人才基础。正是在晚清民族危亡的社会语境下,随着科举制的废止,有识之士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文学救国,必须译介域外文学,而要翻译域外小说,必须有精通外语的人才。鉴于此,晚清政府才开办了官办的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翻译人才培训机构,并出台了鼓励留学的计划。这些翻译人才中很多既是翻译家,也是作家,他们在译介外国文学的过程中不仅翻译了文学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外国文学的写作风格、文体特征等,并将这些写作手法用于自己的创作过程中,给晚清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角。“有了朱生豪的译本,莎士比亚才在中国诞生,有了傅雷的译本,罗曼 罗兰才在中国诞生,有了叶君健的译

15、本,安徒生才在中国诞生,有了汝龙的译本,契诃夫才在中国诞生”9如翻译家郭沫若既具有革命精神,又具有很高的创作天赋,除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外,还通过翻译 雪莱诗选 草叶集 和 海涅诗选 等创作出 地球,我的母亲 凤凰涅槃 天狗 和“女神三部曲”等革命题材的诗歌和诗剧。二是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提供了潜在的目标读者群。翻译文学的接受过程是一个由“原作者原作译者译文译文读者”的创作、译介和接受的过程,翻译文学在目的语中能否被接受,除原作的质量和译者的水平外,还需要有特定的目标语读者群体。晚清的读者希望通过译介的外国作品来救亡图存,受明末清初科技救国翻译思想的影响,晚清882023年

16、第3期之初翻译家们都喜欢阅读和翻译科技、政治类小说,后来随着翻译作品趋向于文学作品,读者越来越喜欢将国家和自己的命运与小说中人物联系起来。如苏曼殊通过译介 悲惨世界 来表达自己的革命思想,他是第一个将雨果作品翻译到中国来的翻译家,通过对雨果作品的翻译让读者了解到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不只是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也与民族的奴性思想有关,这就让更多的读者接受和反思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晚清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还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学的创作奠定了读者基础,读者在前期翻译文学的影响下已慢慢接受西化的文学和文字表达方式,这有助于新时期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三是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提供了传播途径。晚清时期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还是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为顺利传播自己的思想,在译介和传播域外文学作品时都注重设立自己的报社与杂志社以翻译与刊登文学作品。“甲午战后至庚子年间(18951900),译书之风大盛,各报馆翻译西文报纸及书籍者约三十余家。”10如上海的 时务报 蒙学报 求时报 译书公会报 和 通学报,北京的中外纪闻,天津的 国闻报 等。四是清末民初文学翻译实践为中国文学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