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潮汕风情73潮汕侨它“陋室”不陋志高远汇聚侨心报桑梓本刊记者许玉璇林少然侨宅探寻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陋室铭,描述其简陋的居室,每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将之喻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借孔子之语发出“何陋之有”的感叹。在潮阳区谷饶镇仙波村,有一处建于1 9 2 8 年的侨宅,也被主人命名为“陋室”。和同时期潮阳民居流行的“极繁主义”装饰风格相比,显得十分简约而朴实,它就是潮汕先贤刘侯武的故居。这座“陋室”同样简陋而不简单,是刘侯武一生品德高尚、公而忘私的真实写照。它曾是海外华侨汇聚之所,在这里,众多爱国华侨在刘侯武的带动下,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内革命活动,为家乡赈灾难
2、、捐资助学,留下了动人的历史故事。简而不陋,画龙点睛晴有创意陋室于1 9 2 8 年由刘侯武亲自规划设计创建,占地约1 0 0 0 平方米,坐北朝南。南面有大埕,大埕两侧各开一个龙虎门;主座为四点金格局,厅、房、厝手、八尺等格局完整,除了部分墙体受损,梁架木雕石刻及地板砖石仍保存完好;东侧有一条火巷,一排向西的厝包,原来是火房及佣人居住的地方;巷门楼建有一座双层带天台的更楼,二楼向南墙面上有两个圆形孔眼,起到跳望台的作用,用以守护宅第安全;北面后库是后来加建的,名“兴居”,东西两边各开有一门,东边门面向火巷,西边门直通外围。陋室整体的装饰风格以中式为主,只在局部点缀一些西洋建筑元素,起到画龙点
3、晴的作用。像主座门楼是潮汕民居通用的凹斗式门楼,以灰塑浮雕勾勒出花边门匾,深蓝底色上是灰塑的楷体榜书“陋室”两字,左右两侧饰以中式浮雕图案。门楼肚四壁联以小块浅蓝色西洋瓷砖装饰,简单中带着一点不俗的洋味儿。据同行的村领导介绍,正向两面几何图案瓷砖墙是原来就有的,“陋室”主座四点金及东侧厝包更楼两侧原来的瓷砖已脱落,现在看到的没有花纹的瓷砖是后来维修时贴上去的。主座门窗上基本都是蓝色打底的灰塑匾帽,内容是传统的山水花鸟或古戏文人物造型,但在后厅东侧的八角门帽上,却有一幅与众不同的灰塑,内容是一位穿着西服的长者,正在和一个穿着洋裙子的小女孩聊天。同行的地方文史学者、肇庆学院文博副研究员刘晓生告诉记
4、者,根据刘侯武的影像辨认,这幅画有可能是刘侯武生活场景写照,是其本人在对后辈进行淳淳教导的场面。照片字画,再现陋室旧时光刘晓生是仙波村人,他怀着对先贤刘侯武的崇敬之心,花多年业余时间整理收集并撰写了刘侯武研究资料集一书,对这座侨宅十分熟悉。刘晓生告诉记者,刘侯武晚年整理过其本人及家人的照片资料,并用毛笔或硬笔题字注解。根据刘侯武次子刘世京保存的两张摄于1 9 4 9 年1 0 月6 日的旧照片,可以还原陋室门楼和大埕小花园的旧貌。这是一处雅致的小花园,原来种植着各种植物花卉,还有一个小型的“八角”喷泉造景,是陋室主人休憩之所。陋室内有一幅壁画,落款处写着“戊辰年”字样,印证了宅子建成于1 9
5、2 8 年。主座后厅神台上摆放着五幅照片,其中两张是刘侯武早年和晚年的照片,另外三张是其母亲、原配和二夫人的照片。早年的刘侯武照片,据悉是1 9 9 4 年刘侯武的儿子刘世达、刘世荣及孙儿刘遵义回乡探亲时从民间征集回来的;晚年的刘侯武照片,有其本人的书法题注“庚子冬至于泰国曼谷摄,1 9 6 0年1 2 月2 2 日”刘晓生告诉记者,陋室的题字,不管是主座门楼上的“陋室”,或是后库西门上的“兴居”,都没有落款,但从书法风格可以判断为刘侯武亲笔题写。增建后库,成回乡华侨接待点据村领导介绍,陋室后库建成时间大约比主座晚了十年。当年加建这座后库并不是为了解决自家人的居住问题,而是为了接待回乡报效祖国
6、家乡的华侨。刘侯武一向热心侨务工作,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多次向华侨募捐支援祖国家乡。华侨们对他也十分信任、友好。他居住陋室期间,常有侨胞来访,他也常常在陋室和侨胞们商议募捐事宜。为了方便大家,在侨胞的提议下,他在陋室屋后增建了这座后库,专门用来接待到访的侨胞。走进后库,只见这里比主座更为简陋,中式的厅堂几乎没有什么装饰花样,唯一比较特别的是东西两门的通道,分别建造了一个钢筋水泥结构的板楼阳台。钢筋水泥结构在当时算是比较新式的建筑手法,和前面主座一样,都是在中式建筑中点缀局部的西式建筑,从而达到一种简单而有创意的装饰效果主座四点金保存较为完好潮汕风情75五兴数雨品人层飘至人能知吉早事斗乃兴旺
7、人家象达事明而幼嗨两休男女中人家县论大小男有男云鑫安有村里留存有刘侯武落款的题刻书法华侨故事爱国青年,为革命出走罗很多华侨出洋都是因为生活所迫,而刘侯武出洋则是因为革命事业。刘侯武生于1 8 9 2 年,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先是就读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后又赴上海、广州多地求学,他的同窗及好友有不少后来成为各界名人。国学大师饶宗颐的父亲饶号就是其同窗。1947年以前饶宗颐在广州期间,还曾兼任刘侯武的私人秘书。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是刘侯武的挚友和姻亲,曾为其祖祠星鼠刘公祠题写匾额。1909年,1 8 岁的刘侯武在广州参加了同盟会,立志革命,为国尽痒。1 9 1 1 年4 月2 7 日,他
8、参加了黄兴指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事败后辗转回到汕头。1 9 1 2 年,21岁的刘侯武出任国民党广东汕头交通部科长,但由于1 9 1 3 年袁世凯搜捕革命党人,刘侯武被列入通缉名单,不得不到泰国避难。在泰国期间,他除了从事记者、编辑和教师等职业,还协助侨领郑智勇处理捐助革命经费、援助广东政府经费、捐资修固潮安韩江堤围等事宜,逐渐熟悉侨务工作。他于1 9 1 7 年回国,此后历任汕头晨刊社社长、潮安县县长、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兼特派广东广西监察区监察使等职谱熟侨务,海外募捐救国赈灾1918年,刘侯武将在海外募到的捐款送到上海面呈给孙中山,这一情景曾被知名画家刘启本用画笔描绘下来。刘侯武一生致力
9、于侨务工作,曾当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海外(越南)代表,还被聘为新加坡潮阳会馆名誉理事长。在国内履职期间,他曾多次为祖国各项事业向海外募捐。他一生清廉,刚正不阿,不管是就任重要职位还是辞官归隐,都以自己的品德操行去影响身边的人,深受海内外同胞们的信任和爱戴。刘晓生介绍说,刘侯武曾多次向海外募款赞助革命,又策动旅泰侨胞捐出巨款解救潮汕粮荒。如1 9 2 4 年募款1 8 万余元,用于建广州执信学校新校舍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部分工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被推选为上海东北救国军后援会委员,尽力向海外筹募款物,支援东北抗日救国军。1 9 4 2 年至1 9 4 7 年,潮汕地区粮荒严
10、重,他振臂一呼,旅泰侨胞纷纷响应,共募得暹币1 0 0 多万和港币1 4 0 万余元,购买粮食回潮汕赈灾。他一生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在职期间积极筹建学校,组织文化活动,推动潮汕文化发展。1 9 4 7 年辞官后,他更是致力于筹办“潮州大学”,并兼任汕头南华学院76潮汕风情这幅与众不同的灰塑,再现了刘侯武当时的生活场景董事长,同时主持潮州修志馆。饶宗颐在刘侯武先生书法集的序中给予了高度评价:“公于推动吾粤文化,不遗余力,贡献至巨。刘晓生说,1 9 4 7 年刘侯武辞职之后,至1 9 4 9 年,在仙波陋室度过不少时光,就居住在陋室主座前厅西侧的房间。他将全部精力用于筹建“潮州大学”上。刘晓生说,刘
11、侯武的次子刘世京对此印象十分深刻,他曾讲述,父亲工作十分细致,常指着建校模型说,这一座教室是哪位华侨认捐的,那几座教室是哪些华侨认捐的。他除了筹办潮州大学,还筹办仙波学校,将筹得的款项陆续购买各种建材,堆放在陋室西边的星飄刘公祠里。虽然由于时局的变化,建校的心愿没能实现,但刘侯武并没有放弃,1 9 4 9 年之后旅居泰国时还继续动员侨领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在他影响下,同乡侨胞、泰国国会议员刘荣坤后来独资捐建了仙波中学,总算圆了他的愿。杰出后代,传承家风续写乡情刘侯武十分重视家教,子女均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女刘世坤、长子刘世达都曾就读国立上海暨南大学。良好家风世代传扬,人才辈出。刘世达的儿子刘遵
12、义曾是香港高考状元,是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刘侯武育有五子五女,现有子孙几十人,除了次子刘世京及外孙女蔡秀虹一家定居大陆,其他子孙均在海外。但他们心系桑梓,时常惦念家乡,偶尔还带着后辈回乡探亲。特别是长子刘世达对家乡感情至深。他童年及青少年时期都在家乡度过,陋室建成时他只有1 3 岁。为了让后代不忘桑梓,他于1 9 9 4 年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回到陋室。当时家乡新建一座牌坊,刘世达还为之题写了乡名。刘遵义虽然没有在家乡出生成长,但在1 9 9 4 年和父亲回乡之后,对家乡留下了深刻印象,对陋室时常牵挂,于2 0 0 0 年又再次同家人回乡探亲。刘世达和刘遵义父子继承了祖父辈关心家乡,重视教育的家风,捐资5万元在家乡倡立仙波教育基金,激励家乡后辈勤奋读书,报效祖国。刘晓生说,由于刘侯武后代均在外地,故居长期空置,日渐荒废。除陋室外,还有星刘公祠、刘侯武出生地“大夫第”等相关的历史建筑都函需受到保护。此外,刘侯武擅长书法,不少海外乡侨在家乡建新宅,都以请他题写匾额为荣。目前村里还留存有近1 0 处刘侯武落款的题刻书法,但有的现状堪忧,这些都应得到妥善保护。据悉,刘遵义十分重视故居的保护,已淳嘱其在大陆的亲人开展“陋室”申请文物保护单位工作,以期更好地保护和活化利用这座名人故居。有的房门仍可见南洋蓝的色彩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