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7(下)总第415期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人,承担着重要的职责,是研究生培养的中坚力量,且强调研究生导师履职期间严格贯彻新时代条件下育才标准,坚持品德育人与学术育人共抓共管,彼此做到互促互助,同时还要把这一标准自始至终贯彻到实践教学当中。一、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基本内容按照 意见 要求,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涵盖品德育人与学术育人两方面内容,主要是针对研究生道德修养、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提升要求,包括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改善培养环境,
2、加强人文关怀。因此,研究生导师要主动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时代重任,将“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职责,夯实能力素养根基,在品德、学术方面为研究生做好示范,在各方面积极当表率,履行“立德树人”职责。二、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调查(一)成效分析。总体而言,我国研究生导师在学术科研、道德修养方面均具备较高水平,对“立德树人”职责的价值有深刻认知,“四有老师”标准践行有力,且绝大多数研究生均高度认可导师的教育水平,认为导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充分履行了“立德树人”职责。(二)问题分析。1.部分导师对研究生社会责任培养不够重视。调查数据反馈结果显示,目前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导师未能很好地履行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培
3、养任务。问卷调查中“导师是否支持学生将个人前途融入国家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否支持学生参与公益”等,近三成受访学生表示不完全支持,由此反映出部分研究生导师未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社会责任培养,思路想法欠妥。据访谈了解到,关于怎样履行“立德树人”职责,仅有部分导师要求研究生胸怀“国之大者”,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起来。一些导师坦诚表示,未对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给予鼓励支持。据此了解到,忽视社会责任培养是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主要问题之一。2.部分导师对研究生生活关怀程度还需提升。访谈结果显示,囿于学术研究、行政事务或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一些导师认为自己对于学生的生活方面缺少关心,承诺以后会更多
4、地关注学生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还有一部分导师认为,作为研究生导师,能够给予学生的帮助只有学术和科研方面,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生活、就业方面的关心支持。有鉴于此,研究生导师应当给予研究生更多生活方面的关爱。3.部分导师对研究生学术指导存在弱化现象。从整体上来讲,多数导师自我评价认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方面付诸了较多努力,远远胜于其他方面。但有一些导师提及由于业务、行政工作繁重的缘故,且负责的研究生人数较多,故学术指导未能完全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或者说是有心无力。有导师指出,多数情形下,对学生的学术指导存在较强的功利主义倾向,即应付毕业任务,学术研究的目的更多的是毕业、就业,学术的本质意义被忽略或大大淡
5、化。三、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导师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不足。调查数据显示,56.7%的研究生认为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短板。部分高校发现有研究生权益遭受权力压制或侵害的现象,此类现象的出现,不同程度上与涉事导师的师德师风短板存在关联。他们依仗“研究生导师”赋予的教育管理权力,在“知名学者”的光环下对教育法律法规视若无睹,导致导师队伍整体形象严重受损,亟待获得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也有少数导师承担教学、科研、行政等多方面工作,在专业研究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无暇顾及学生日常生活,忽略其身心发展,甚至将学生当作免费助手、在课题试验中承担大量义务劳动,非但未
6、能积极承担起道德示范作用,更有个别导师违纪违法,严重侵害研究生权益,对后者成长成才带来不良影响。(二)教育理念与方法缺乏科学性。囿于教育观念【摘要】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中坚力量,被赋予了帮助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本文采取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就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现况及问题加以讨论,深入剖析成因,为解决问题提供指导性建议。【关键词】“立德树人”;研究生导师;职责;建议“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职责研究文/沈阳药科大学郑洋洋;东北大学阳剑页第 99经验交流Exchange of experience2023/7(下)总第415期的狭隘,一些导师培养研究生
7、期间未能科学施教,完全将精力和时间用于督促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研究生的生活关怀,更别谈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了。据问卷调查、访谈结果显示,相当数量的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引导。部分导师认为,研究生是成年人,道德修养无须给予更多关注,导师的任务仅限于学术科研,此种错误认识,事实上造成导师忽略了研究生品德教育。(三)导师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其一,考核评估的内容不够全面,缺乏对工作业绩的定量评估。通常情况下,导师会对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作出全面指导,但涉及指导方式、研究方向等,由导师在培养方案框架内自行决定,较少受到管理部门的监管,也缺少硬性规定予以约束,由此造成
8、指导效果距离预期有差距,甚至于出现研究生指导受到消极影响的问题。其二,评价指标的广泛化、模糊不清、奖励与惩罚体系不明确。很多大学的导师在被录用之后,往往都会得到一笔不菲的补贴。即便导师品德修养、学术道德触及校规校纪,也未能严格执行惩罚规定。(四)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金钱的诱惑和媒介的渲染,导致社会中出现了诸如“行为失范”“文化失调”的现象,利益导向一度影响到导师的育才观。访谈中,有受访导师提及此类问题,指出社会环境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纯洁的高校学术氛围和教育事业。问卷调查数据也显示,部分受访学生提出,导师在学术与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四、对策建议(一)提升研究生导师履行“
9、立德树人”职责的素养和能力。1.自觉提升师德修养。正人先正己,研究生导师要有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必须将其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关联起来,道德修养或治学态度都要成为学生的典范,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引导下,在科研方面勇攀高峰,加强道德修养,做到师德修养与精神升华并重,以严谨治学的态度教育学生、影响学生。2.提高自身学术素养和业务素质。研究生导师要将学科前沿理论的研究作为科研实践和治学的首要任务,在夯实丰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保证拥有足够能力指导学生完成学术训练与科研实践活动,要按照培养计划统筹考虑学生特点,确定研究方向,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学术、实践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同时,
10、研究生导师不能忽视学术道德与规范的教育,要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抵制学术不端或造假行为,要求学生加强自省,在学术训练中不得大意马虎。3.科学运用育人方法与艺术。导师要将教育教学用作“立德树人”工作,使课程育人与学术育人作用得到发挥,由此促进人文环境更加和谐。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需要导师的更多关注,要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展露身手,使知识运用于工作,尤其要注重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育人方法和技巧的灵活运用也需要得到导师的关注,对研究生培养所涉及的各类问题要采取妥当合适的办法。比如,借助于重大节日和历史纪念主题开展课题组范围内的研讨交流、主题发言就是很好的一种教育形式。(二)积极构建和
11、发展师生共同体。1.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研究生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处于主体地位,导师要立足教研本职工作任务,对当代研究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作出准确定位与科学把握,在教学中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要求研究生做到学术素养与社会责任感同步提升、同步发展;研究生保持尊师重教的谦虚心态,与导师保持主动密切的联系,对导师的谆谆教诲给予尊重和理解。研究生导师能高质量地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其本人与学生都有一定责任,前者要将品德育人和学术育人作为工作的立足点,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中亲力亲为;研究生要刻苦钻研,严谨治学,认真执行导师的指导意见,在学习中不断成长。2.构建师生责任共同体。师生责任共同体的构建,不单单
12、强调导师履职尽责、研究生遵从教学要求,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导师充分意识到自己承担的责任,加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加强彼此之间的尊重感,让彼此在相互监督和帮助中获得进步和提升。基于此,研究生导师应率先垂范,对自身学术能力及道德修养提出高标准要求,在与学生的交互沟通中运用好微信、邮件等新型社交平台,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排忧解难;研究生要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使师生关系趋于和谐友善。比如,通过组会等形式及时报告学习进展情况,踊跃报名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等。(三)完善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制度建设。1.规范导师遴选制度。导师队伍管理的第一道门槛就在于规范导师遴选制度,严格执行研究生导师学术能力、道德标准。涉
13、及研究生导师的选任,除考察其学术成就以外,还需要将其教研水平等多个方面共同归纳到考量范畴内。这样才能促使每个导师加强自身的岗位意识,同时还要废除导师资格终身制,对于不符合岗位的导师,可以适当终止其招生资质。2.完善导师考评制度。首先,对于学校而言,必须有针对性地创建较为科学完善的导师考评体系,在岗位考核指标中纳入导师教研、学术指导、道德品质教育等内容,将品德育人上升至与学术育人相等的地位,使导师工作业绩获得更全面、可靠的评价。同时,还要建立动态聘任制度,以此作为加强和推动岗位责任意识的关键。教务处可定期调研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据此收集信息、掌握详细情况,(下转第106页)页第 100经验交流E
14、xchange of experience2023/7(下)总第415期显个性的一代,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高校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于信息安全课程的学生更应如此,他们思维更加活跃,创新意识较强,将来所从事的行业更是网络和信息相关专业,涉及的信息量均较大,因此有必要进行高层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业道德、社会道德和法律、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国家社会安全、爱国爱党爱家教育等,都应在信息安全课程中实现传导。要在专业课讲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进行思想引导,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同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真正做到课程思政和信息安全课程有效融合。四、结
15、语信息安全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是一个需要专业课教师长期坚持并且需要动态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传道”,即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顶层的高屋建瓴设计,更需要专业课教师的深耕细作,任重而道远却意义重大。【基金项目: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模式的探讨与研究”,编号:SJGY20210873;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网格一体化基层治理模式研究”,编号:22GLH084】【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2李红娇,张凯,彭源
16、.思政教育融入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01):16-19.3魏立斐,张蕾.面向课程思政需求的普通高等院校信息安全概论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67-68.4赖英旭,刘静,杨震,等.信息安全专业的专业思政体系构建方法J.计算机教育,2020(08):46-49.5张明真,徐钢涛,李勇强.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设计研究J.河南农业,2021(6):25-27.6耿丽娟.“课程思政”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探索J.通讯世界,2019(8):347-348.7孙佰利,王锐,米海英.基于思政教育视角的 信息安全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6):83-85.8董玮.信息安全概论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7):248-250.9汪洁,李敏,何小贤.“信息与网络安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11):6-10.10吕阿欢,张雪芹.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09):49-51.并且制定相应政策,对优秀导师给予表扬,对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