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草木本心 万物有情——李汉荣《植物记》的生态解读.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59638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木本心 万物有情——李汉荣《植物记》的生态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草木本心 万物有情——李汉荣《植物记》的生态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草木本心 万物有情——李汉荣《植物记》的生态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1卷第2期 常 州 工 学院学 报(社科版)Vol.41 No.22023 年 4 月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Apr.2023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3.02.012草木本心万物有情李汉荣植物记的生态解读 李明珠,火源(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摘要:李汉荣散文集植物记有大量关于自然的书写,可谓汇集了近百种植物的自然植物园。作者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通过对植物特质的发掘,表达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哲性思考。植 物记不仅蕴含

2、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追求和深切的人文关怀,还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 情。植物记丰厚的精神内蕴彰显出李汉荣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关键词:李汉荣;植物记;自然书写;人文关怀;生命意识;地域民俗中图分类号:1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23)02-0059-06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 员,著名诗人、散文家,其山中访友外婆的手 纹等多篇散文相继入选全国中学生语文课本。李汉荣生于有“西北小江南”之称的汉中,汉中有 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定的自然环境给予了作家 独特的创作灵感,耳濡目染的自然体验让作家主 张回归生命的本质,与山河自然、生灵万物共呼 吸。李汉荣创

3、作了植物记动物记河流记 3部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散文集。正如李汉荣所 说,“每次写作,我总是打开窗子,眺望一会儿朦 胧的远山,如果恰逢一声鸟叫,我的诗文便有了清 脆生动的开头”。此前已有研究者肯定了 自然对李汉荣散文创作的影响,如江山之助,自 然之功论河流对李汉荣及其散文创作的影 响和河流的赞美诗一读李汉荣散文集河流 记:大地伦理与河流美学,但他们往往更关注 河流作为意象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较少注意 到充斥于其自然书写中的微不足道的植物。古人 常言一叶知秋,李汉荣在散文中对朴素的植物倾 注了深厚的情感,因此,对植物意象的研究也应该 成为其自然书写系统的重要环节。植物记中 有大量的植物书写,作者书

4、写了对草木个人化的 情感体验,他选取独特的视角,通过与自然的亲密 接触,展开对生命、家乡、自然以及社会的哲性思 考。总的说来,植物记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 爱、对自然的感悟以及浓郁的人文精神。对植物 意象的细致分析和探索,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 李汉荣散文中的自然观和生命意识。一、植物记“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对季节、时间的变化,生命的衰亡有着深刻的 感悟。在中国人心中,人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感 悟于自然,自然是生命的基础,自然亦是生命的园 地,自然与人的生活、生命密不可分。先人们不断 追求把握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有了 天人合一的观念。易传提出了

5、“人与天地参”的观念,讲究人、社会和天地自然的同一,也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观念成为了中华民族生 命观的重要部分。新时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 蓬勃发展,文化环境的自由开放,越来越多乡土出 身的作家将主题转向了地方文化,他们通过真挚收稿日期=2022-03-29作者简介:李明珠(1997-),女,甘肃嘉略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火源(1968-),男,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 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60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动人的笔触表达对乡土的怀念,以及对现代社会 的反思。“从乡土博物作家的叙述对象我们就可 以看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他们主张将人

6、的意趣与自然相结合,所强调的是平和、安宁、舒 缓与和谐。”李汉荣生长在汉中这样一座自然 资源丰富的城市,作为农村出身的作家,生在山水 之间,受广袤土地的滋养,在目睹经济社会中城乡 变化的种种问题后,他将目光转向自然,以朴素自 然的笔触赞美植物生命的意义,祈求在自然的滋 润下,暂时休整蒙尘疲惫的心灵。在植物记的 自序中,作者这样谈及与植物的相处,“适度与同 类拉开距离,感受一种无忧的情趣,310o,310o历史的 见证和诗人的记忆出现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正 如他所说,“世上没有虚伪的植物,没有邪恶的植 物,没有懒惰的植物”。“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生命的和谐相处,在李汉荣作品中 主

7、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与草木和谐相处的自然观首先,对草木心存敬畏与感恩。在到蔬菜 地看看中,几种蔬菜的展示表现了贯穿文章的 总主题一“植物的哲学,大地的智慧,33o,33o在 土豆中,李汉荣通过土豆在泥土中生长的特 点,以及作为农村常见作物的土豆在荒年对农民 的恩惠,赋予了土豆朴实木讷,却又无私奉献、踏 实成长的人格形象,表现出作者对土豆式人格品 质的向往和赞美。父亲常说:“金蛋蛋,银蛋蛋,不如几颗土蛋蛋。”3两一方面赞美土豆对农民解 决温饱的恩惠,另一方面更展示出农民对土地朴 实的依恋之情。散文通过人与植物相互依存和谐 共生的关系,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敬畏之情。其次,尊重生命平等。人类社会长

8、期以来奉 行着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人类中心”观念,并“将自己这一小部分利益凌驾于万物的整体利益 之上”,将大自然排斥在人类关怀之外。然而,牺牲自然的恶果正在逐步暴露,越来越多的生态 学者们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才 能更好地发展。在植物记中,作者一改对植物 的侧写,而以植物为主体,运用自由轻松的拟人化 笔调,来表现生命无拘无束的状态,实现了人与自 然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转换。在鹅儿肠中,作者 透过这种野菜,感受到了植物对人类的友好,他将 人与植物的关系理解为互相供奉的关系:“人作 为庙宇,被植物供奉;植物作为祭品,被人收纳。而最终,人也作为祭品,被大自然和宇宙收 纳。”6767体现出作者

9、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待 的生命意识。在其他一些篇章中,他还将植物自 身特质还原成植物本身的生命形态,如常见的葱,“葱叶碧绿,葱白如玉”,是它修行成的冰肌玉容,“叶子中空”是“它心有灵犀一点通”,在田里随处 种植的葱,竟是因为其他瓜果为了沾上它的福气,这种陌生化的书写方式,表现出作家匠心独运的 构思以及对植物无限的喜爱。最后,表达回归自然的追求。在一些篇章中,作者有意选取植物随意生长的自由之态,并尊重 自然的选择,顺应自然的规律,回归到自然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银杏叶手里的账 单以充满纯真童趣的语气、游戏的笔调,通过银 杏叶的生命体验记录了大自然中的四季,述说着 银杏叶的一生。文章透

10、过银杏叶对自然的见证,表达对植物“纯粹、真诚、仁慈、惜福”等纯真唯美 品质的赞美,而这些恰恰就是作者认为在现实社 会中人类已经遗失的品德,所以他回到自然,感受 自然的韵律,把握生命的真谛,寻找失落的童心。(二)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死观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关注的终极 命题,生命有限,谁也无法摆脱死亡的命运,然而 如何正视死亡,坦然地接受生命的规律呢?李汉 荣在植物记中通过人与大地的联系,将植物周 而复始的循环与生命的轮回关联,以自然之心抚 慰自然中物,消解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传达出顺 应自然、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死观。在墓地草 青青,我聆听祖先教诲中,作者曾经和父亲一起 为祖父上坟,后来父亲

11、也葬在了这片土地上,他又 去为父亲上坟,生命在此循环往复,黄土之下安眠 着长于斯耕于斯最后葬于斯代代相传的劳动者,祖先的墓地之上又孕育着新生命,土地就成了维 系情感与生命循环的温床。作者认为“死去的祖 先,却以另一种方式更深刻地活着,383o,383o死去的 人成了土地的神灵守护着生灵万物。在拉着妈 的手在田埋上走中,作者深情回忆了与母亲在 故乡散步的小事,透过母子之间的对话,以草木自 然的生长消逝,映射人生顺其自然的离去与死亡。第2期李明珠,火源:草木本心万物有情一李汉荣植物记的生态解读61“妈妈累了,没说话,我问她,柳林那边,我记得有 一大片芦苇,还有好些竹林,咋不见了?妈说,就 是,不见

12、了,好多东西好端端的,说不见就不见了。就像你谢婶、贵元爷、彩庆姐、正文堂哥,说不见就 不见了,没打个招呼就走了。过了半年,我妈走 T。”文章在看似平淡自然的语调下隐藏着作 者对母亲的思念,以自然的循环联结起生命必然 的消逝,在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死观下冲破死亡 的阴霾。这种“顺乎天道”“生死如一”的生死观实际 上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儒家“杀身成仁”“舍 身取义”的理性思维不同,道家的生死观是非理 性的。道家的主要思想是“生死顺乎天道”,将生 死视为与四季更替一样的自然循环,因此,人们不 必为“生”而喜,亦不必为“死”而悲,“应顺应平静 地活,亦应坦然地面对死”。老子的“无为”,“致虚极,守静笃

13、。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 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与庄子 的“生死如一”都体现了道家宁静虚和、复归自然 的态度。李汉荣基于对所处环境的独特体验和理 解,不断丰富着传统的思想内涵,其散文中所追求 的自然生命观,扬弃了老庄传统道家哲学“无为 而治”的消极一面,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关怀,亦是面对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后对自然和人文精神 被破坏后的审视和回归,颇有陶渊明“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回归田园与自然的追求。李汉 荣散文中所体现的“顺乎天道”的生死观,闪烁着 时代的光芒,洋溢着作者关注社会现实的热情,体 现了其对传统精神内涵的吸纳与思考。“中国人遵循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很早就 养

14、成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常常体验着自然物象的 人间意义和诗学情趣。”同李汉荣将植物自身特 质以及成为作物后对人的价值,与人的生存状态 相联系,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是植物与人类共同 的追求,在这种生命意识的启发下,二者紧密相 连,成就了彼此,以此表现人类与土地之间鱼水相 依、互惠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形式。在共同的追求 下,人格化的草木用它的生长哲学与人类进行平 等的对话,这体现了作者“天人合一”、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自然观。此外,对道家生死观的继承,体 现出李汉荣创作中乐天知命、顺应自然、与自然休 戚与共的生命意识以及坦然面对生活的豁达 胸怀。二、植物记中“生态乌托邦”的建构乌托邦本义是“没有的地方”或者“

15、好地方”,它的延伸义也指向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 时它也被用来指称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现实的尝 试。此外,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 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愿望、计划 等。费团结等人通过对作品的细读研究,发现李 汉荣散文中经常出现“天堂、天国、伊甸园、净土、仙境”等含有乌托邦或理想世界指向的意象表 述,并进一步指出:“李汉荣的整个散文创作,可 以说都致力于这种乌托邦或理想的表述基 于此观点,我们通过对植物记的研究,发现李 汉荣对“草木花果”这一自然乐园的书写,实则建 构了一个人性与自然相互交汇的“生态乌托邦”。(一)“自然乐园”的建构植物记对自然的书写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在到

16、蔬菜地看看中,作者列举了土豆、西红柿、葫芦、菠菜、韭菜、包包菜等多种植物,以拟人化的 手法将植物自身的特质转换成它们的语言,赋予 了植物人格化特征。如:“包包菜上面的虫眼”是“显示了它的肚量和善良”,“新割过的韭菜在刀 痕里绝处逢生”,“这死而复生、不断新生的韭菜,在给我们一次次耐心讲解生与死的辩证法”彳,躺在地上的瓜果,有随遇而安的好脾气等。在 空心菜中,“空心菜让自己的心保持一点空灵 的感觉,而让自己的叶子努力长成耳朵的形状,去 听风的声音、人的声音、虫子的声音和流水的声 音”,“突发奇想,要做时装模特的萬笋”,“丝瓜藤 的美学实验”,“葫芦蔓的浪漫之旅”,“一粒葵花 子的秘密奋斗”,等等,通过拟人化、陌生化的手 法,使植物有了思想,根、茎、花、叶自成语言,遵守 着四季的秩序,交换着大地的语言,展示着自然古 老的智慧,为植物们构建了一个独具植物逻辑的 自然乐园,显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态 的尊重。此外,植物记中的植物还具有理想化、想 象化的特征,作者看似在描写植物,实际上是通过 拟人化的植物影射现实社会中人的种种问题。比 62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如作者根据土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